孤独的尽头是自由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
陶玉山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被米兰·昆德拉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有“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之称、“享誉世界的捷克国宝级作家”赫拉巴尔构思二十年、三易其稿的小说代表作。于1976年完成,1989年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20世纪末,捷克《星期》周刊评选“二十世纪捷克小说五十大”,《过于喧嚣的孤独》名列第二,仅次于哈耶克的《好兵帅客历险记》。
赫拉巴尔用充满诗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善意地倾听这个世界的边缘人。他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写这本书。”“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推迟了死亡。”由此可见,作者赫拉巴尔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以及在此倾注了他一生对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深沉思考,无限的爱和全部的忧虑惆怅。因为作者本人曾经在布拉格当过四年的打包工,对这个工作的了解熟悉远远超过他人,笔下的汉嘉既是他的分身,也是所有在尘埃中仰望星空之人的缩影。“孤独是一本无人翻阅的书,我在其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作者如是说。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毛姆说:“孤独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成长的养分。”翻开《过于喧嚣的孤独》这本书,第一行文字就非常吸引人,让人心里发颤:“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g。”整本书没有什么大道理,也没有说教,却会让每一个阅读者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生存状态: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某种“粉碎机”里?它不承诺治愈你,却让你相信,即使世界喧嚣如斯,总有人与你共享一种孤独。它自始至终用的是书面语,抒情而又优美。有人这样评价说:“它构成了一个诗歌、哲学、自传的三角形。”是一本连作者自己看了都要“感动得流泪”的“忧伤叙事曲”。
喧嚣代表外界环境嘈杂与纷扰(如人群、噪音、压力),孤独则是源于内心的空虚与疏离感。孤独是一种自我感受。喧嚣易使人迷失自我,孤独则导致与外界脱节。二者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共存于同一体中。赫拉巴尔通过自传体叙事,将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心的思想丰盈并置,展现喧嚣中的自我对话。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用通篇自白的形式展现其内心世界,形成“爱故事”的叙事结构,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在废品店工作了三十五年、名叫汉嘉的老打包工的生活经历以及所思所想。他每天的工作是将成吨的废纸、旧书、垃圾碾压成方块,递给粉碎机。在潮湿的地下室,腐烂的纸堆和老鼠的啃咬声中,他却活成了一个精神贵族。自称“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将废纸堆视为“天堂”,通过“阅读为伴”,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汉嘉说:三十五年来用压力机处理书籍废纸让他无意中获取了知识,他的“身上蹭满意文字,俨然成为一部百科词典。”着重描述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他虽然独处,但通过阅读、思考与历史人物对话,构建起“稠密的思想境界”,使内心充实又丰盈。他的工作间虽然充满酸臭的霉味,但他总能在废纸堆里“打捞”出“珍宝”:被丢弃的哲学书、诗歌手稿、艺术画册……他用啤酒浇灌孤独,把康德、黑格尔、老子的话抄在墙头。当粉碎机吞噬文明时,他却在噪音声中听见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份荒诞的浪漫,让肮脏的废纸站变成了一个悲壮的战场——一个人对抗遗忘,用阅读筑起最后的堡垒。
在这三十五年里,他一直在用压力机碾压清理废纸,可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反而从这些废纸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珍贵的书。他喜欢读书,热爱书籍给他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足以在独处的日子里无限的思考,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汉嘉这个“被时代抛弃的人”的形象,揭示了平凡普通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力量,启发激励我们读者在喧嚣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宁静。由于这一切都出于一个普通打包工的口说出来的,所以阅读的时候,感觉非常亲切,读来扣人心弦。表现出对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的无比可惜、痛恨与控诉。他把废品堆里珍贵的书籍精心挑拣出来,好好收藏在家里,抱在胸口,喝着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我们的主人公汉嘉他不但没有哀叹命运的不济,社会的不公,却把这份肮脏的差事看成他的love storg,把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看作“天堂”。他有时也满怀深情、不乏自嘲地回忆自己已经逝去岁月,讲述他的“爱情故事”,诉说他对视如珍宝、圣物的书籍的青睐;他细致入微地描述读书的乐趣,以及从废纸堆里救出珍贵书籍给他带来的愉悦……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最终,集工人、酒鬼、书迷三位一体的没有儿女、没有家庭、孑然一身的汉嘉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乘着那些书籍飞升上天堂……
“时间仿佛在我身边静止。唯有孤独在悄悄蔓延,缠绕着每一个寂静的瞬间。”这种孤独并不是消极回避,而是对现实荒诞不经的清醒认知。小说跨越三十五年的时间线,结合现实与幻想,既描绘了汉嘉日常的劳作,又展现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探索。贯穿全书的语调既尖刺又让人微醉,压力机碾磨压碎废纸书籍,醉醺醺的汉嘉在文明的破纸堆里翻找搜寻,读着读着,我们会以为自己也身处那异味扑鼻、几乎令人窒息的潮湿阴暗的地下室的空间。汉嘉终日与废纸为伴,却将书籍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通过“打碎废纸包”的行为,象征性地消解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最终与书籍废纸一起打包升天,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
作者通过主人公汉嘉自嘲的口吻,将底层劳动者的苦难转化为对社会的讽刺。他对书籍的珍惜,如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抢救,凸显了个体在时代洪流的渺小与坚韧。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打破传统小说注重情节连贯性的特点。汉嘉的回忆与幻想交织,东西方思想碰撞,耶稣与老子、黑格尔、尼采同时出现,形成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这种叙事方式既呼应了书中“无限与永恒”的主题,也呼应了作者对文明断裂的批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时对作者精辟深刻的描写所打动,引起共鸣。
阅读对汉嘉来说是痛苦郁闷与欢愉享受交织的体验。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或许塑造自己的过程很疼,但未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变好的自己。正因如此,汉嘉“像品烈酒”一样吸收书中的思想营养,将文字融入血脉,却因社会边缘化而饱受嘲笑讥讽。书中反复强调阅读的“全面敞开”特性,揭示娱乐与文学的本质区别。“我们一直笑着看下去,最后留下来的是眼泪。”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窥见了不同的人生、思想和情感。当我们沉浸其中,那些文字仿佛化为无形的丝线,轻轻牵引着我们的灵魂,与书中的人物、故事产生深深的共鸣,期待我们能够发现另一个自己——那个被遗忘的梦想、未竟的情感、潜藏的勇气……
所谓百读不厌,是因为真正的好书从不讨好读者。书中藏着一种魔力——它不急着告诉我们答案,而是邀你一起思考,与作者、与自己对话。它安静地站在时光里,等待着愿意在喧嚣中停下脚步的人,轻轻地说一句:“我懂你的孤独。”由此可知,感动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别人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故事。正如歌德所说:“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想象中的一切,通常会比现实稍微好一些。有些事,之所以不提,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独处这个事,你在乎了,就是孤独;你享受了,就是自由。大多数事情,不是你想明白了才觉得无所谓,而是你觉得无所谓了才突然想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人群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时间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可以让原来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重要了而已。孤独的尽头是自由。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因为生活不需要成群结队。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生活,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日子。
外向是生活所需,孤独则是自我享受。你总说“等以后”,但以后也可能变成“来不及”。人生应该抓住好时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是不等人的。“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常言道:快乐的人没有过去,不快乐的人除了过去一无所有。活在自己喜欢的状态里,去做想做的事情。不要犹豫,想去的地方就去,想见的人就去见,用兴趣爱好滋养自己,在平淡生活中找到平静的力量。
说到底,语言不仅是作品的工具,语言还是作品的一部分。捷克人格外喜欢赫拉巴尔的小说,是因为觉得作者就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身边的一位老熟人,将发生在身边的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让人听了非常受触动,非常令人联想深思反省,更易引起共鸣。他们认为这才是纯正的捷克味道。“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参与无论哪样的生活,不惜任何代价。”作者的这句话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他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世人那么欢迎的原因。
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书,阅读的时候酣畅淋漓,非常过瘾,可是,没过多久就印象全无,如同没有阅读过;甚至一放下就忘了。有的书,就像一坛老酒,每次打开,都有不同的吸引人的味道,越闻越醇厚。这些书,或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现实的故事,极易产生共鸣,让人总想一气看完。无疑,《过于喧嚣的孤独》就是这样一本书。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