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白山——记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张中华
一罗培永
在东北抗日联军的英烈谱上,张中华的名字如长白山巅的青松,虽历经风雪摧折,却始终挺立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记忆中。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以笔为枪,以血为墨,在白山黑水间播撒抗日火种,最终于1937年血洒林海,用31岁的生命践行了"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誓言。他的革命生涯,是抗联艰苦卓绝斗争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从松花江畔走出的革命青年
1906年,张中华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松花江的涛声滋养了他刚毅的性格,也让他从小便目睹了东北大地在日俄势力夹缝中的苦难。清末民初的东北,既是列强争夺的"肥肉",也是底层民众挣扎求生的炼狱。年少的张中华常常看到,日本浪人在街头横行,沙俄士兵肆意欺压百姓,而腐败的官府却对此视而不见。这些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他暗下决心,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同胞摆脱外侮与压迫。
1925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东北,正在吉林市求学的张中华如沐春风。他接触到《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李大钊、鲁迅的文字像灯塔照亮了他的思想。他开始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探讨"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的东北,日本势力已通过《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不断渗透,铁路沿线的"附属地"成了国中之国。张中华在日记中写道:"松花江的水是清的,却映照着同胞的血泪;长白山的林是密的,却藏不住列强的野心。我辈青年,当以血肉之躯,护我山河。"
1927年,张中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先后在吉林、哈尔滨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秘密组织。他深知,要唤醒沉睡的民众,必须先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战"。在一次夜校讲课中,他指着地图上被日本侵占的辽东半岛,对工人们说:"这不是别人的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家园。今天他们占了辽东,明天就会吞了整个东北,后天就会踏遍全中国。我们不站起来,子子孙孙都要当亡国奴!"朴实的话语点燃了工人们的斗志,许多人当场表示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二、在烽火中锻造抗联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悍然侵占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张中华悲愤交加,写下"国破家亡何所求,头颅掷处血横流"的诗句。他毅然告别家人,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在宁安、汪清一带组织抗日武装。
当时的东北,抗日力量鱼龙混杂,有自发组织的农民武装,有原东北军的残部,也有山林中的"胡子"。张中华深知,只有将这些力量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对抗日军的有效战力。他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各支部队之间,用抗日救国的道理说服他们,用严明的纪律影响他们。有一次,他去争取一支"山林队",首领见他文质彬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嘲讽道:"你们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能打鬼子?"张中华没有动怒,而是平静地说:"打鬼子不仅靠枪,更靠心。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怕只有一把刀,也能捅穿鬼子的胸膛。"他还当场演示了自己在地下工作时练就的射击本领,三发子弹全中靶心。首领深受震动,当即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1935年,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在宁安成立,周保中任军长,张中华任政治部主任。作为政治部主任,他深知"思想是军队的灵魂"。当时的抗联战士,大多是农民、矿工和破产的手工业者,虽然有抗日热情,但缺乏系统的思想教育。张中华亲自编写教材,开办政治培训班,从"什么是帝国主义"讲到"为什么要抗日",从"共产党的主张"讲到"新中国的蓝图"。他常说:"我们不仅要让战士们会打仗,更要让他们明白为谁打仗。知道了为谁打仗,才能在最艰苦的时候挺得住。"
在他的主持下,五军建立了严密的政治工作制度:连队设指导员,行军时开展"行军课堂",宿营后组织思想讨论,战斗间隙进行战场动员。他还注重发挥文艺的宣传作用,组织战士们编唱抗日歌谣,如"红旗飘飘长白山,抗联战士打江山,鬼子再凶吓不倒,保家卫国心不变",这些歌谣在林海雪原中广为传唱,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食粮。许多战士说:"听张主任讲一次课,比吃一顿饱饭还管用,心里亮堂了,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三、林海雪原中的铁血坚守
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之恶劣,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战士们常常穿着单衣、饿着肚子在雪地里行军;夏季蚊虫肆虐,沼泽密布,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绝境。日军还推行"归屯并户"政策,将山区百姓强行迁到"集团部落",妄图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
面对如此困境,张中华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定的态度。他带头践行"官兵一致"的原则,把仅有的棉衣让给伤员,把节省的粮食分给战士。有一次,部队在雪地里被日军包围,连续三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战士们冻得嘴唇发紫,饿得浑身发抖。张中华召集大家开会,指着远处的长白山说:"同志们,长白山是我们的根,只要山还在,我们的斗志就不能灭!鬼子想困死我们,可他们忘了,我们是长白山的儿子,树皮能充饥,雪水能解渴,只要一口气在,就要跟他们干到底!"说完,他拿起一块树皮,用雪擦了擦,带头啃了起来。在他的感染下,战士们重新振作起来,趁着夜色成功突围。
作为政治部主任,张中华不仅负责思想工作,还多次参与一线战斗。1936年,他率部参加"穆棱河突围战",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带头挥舞大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亲手斩杀三名日军。战斗结束后,他的手臂被日军刺刀划伤,鲜血浸透了衣衫,却笑着对战士们说:"这点伤算什么,鬼子的血,比我们流得多!"
他深知群众的力量是抗联的生命线。在转战途中,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深入村屯,向百姓宣传抗日道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一次,部队经过一个被日军洗劫过的村庄,百姓们缺衣少食,对日军恨之入骨却敢怒不敢言。张中华带领战士们将仅有的粮食分给村民,还帮他们修复被烧毁的房屋。一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你们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啊!"张中华说:"我们不是菩萨,是你们的儿子。只要大家心齐,就一定能把鬼子赶出去。"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群众主动为抗联送情报、藏粮食、掩护伤员,形成了"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景象。
四、血洒疆场的最后荣光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日军为巩固东北后方,调集重兵对东北抗联进行"大扫荡"。5月,张中华率五军政治部和警卫营在牡丹江下游开展游击斗争,不料在三道通地区遭到日军重兵包围。
战斗打响后,张中华沉着指挥,利用密林地形与日军周旋。他身先士卒,端起枪冲在最前面,战士们见状士气大振,奋勇杀敌。但日军兵力是抗联的十倍以上,且配有重武器,抗联战士伤亡不断增加。激战中,张中华的腿部被炮弹炸伤,鲜血直流,警卫员想背着他撤退,却被他一把推开:"别管我!你们快突围,把部队带出去!"
在他的命令下,大部分战士成功突围,而张中华因伤势过重,与几名重伤员一起落入日军手中。日军知道他是抗联的重要干部,妄图从他口中得到抗联的机密。审讯室里,敌人先是许以高官厚禄,说只要他"归顺皇军",就能"享尽荣华富贵"。张中华冷笑一声:"我张中华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敌人见利诱不成,便对他动用酷刑,鞭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种种折磨让他遍体鳞伤,却始终没能摧毁他的意志。他忍着剧痛,对审讯的日军喊道:"你们可以杀死我,但杀不死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东北的土地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抗联战士,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们会接过我的枪,把你们这些侵略者赶出去!"
1937年5月21日,日军见再也无法从张中华口中得到任何信息,决定将他杀害。临刑前,张中华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昂首挺胸走向刑场。他对着围观的群众高声喊道:"乡亲们,不要怕鬼子!团结起来,把他们赶回老家去!我们的血不会白流,胜利一定会到来!"随着一声枪响,这位年仅31岁的抗联将领倒在了长白山下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他深爱的林海雪原。
五、精神不灭,光照千秋
张中华牺牲后,东北抗联第5军的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在周保中的带领下继续坚持斗争。他们常常在战斗前高呼"为张主任报仇",用更勇猛的战斗告慰英烈。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张中华的遗体掩埋在一片松林下,每年清明都会有人去那里祭拜。
如今,长白山依旧巍峨,松花江依旧奔流,张中华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在吉林省汪清县,建有张中华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步枪、日记、绑腿等遗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每年都有大批群众和青少年来到这里,聆听他的故事,缅怀他的功绩。
张中华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用笔墨唤醒民众,用信念凝聚力量,用生命践行誓言,完美诠释了东北抗联"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正如周保中在回忆录中所说:"张中华同志是抗联的好战士、好干部,他的精神如长白山的星火,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回望张中华的革命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传承他那股"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血性,那股"扎根群众、团结奋斗"的韧劲,那股"胸怀家国、矢志不渝"的忠诚。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为民族独立而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魂,才能让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永续传承。
白山黑水铸英魂
血沃冰原草色新
笔底锋芒催梦醒
枪前肝胆照沉沦
临危未改凌云志
受戮犹扬报国音
三十一年尘与土
长留浩气壮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