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随写十一首
一
菩萨蛮~秋思
陈宏元
冷花栖月寒庭静,静庭寒月栖花冷。黄叶落长廊,廊长落叶黄。
卷帘幽境倦,倦境幽帘卷。辞后久寻思,思寻久后辞。
二
菩萨蛮~江馆
陈宏元
落灯桥馆乡醪酌,酌醪乡馆桥灯落。沙白见啼鸦,鸦啼见白沙。
别人愁岸月,月岸愁人别。残角吹箫寒,寒箫吹角残。
三
菩萨蛮~望秋
陈宏元
草黄犹度秋风晓,晓风秋度犹黄草。明月惹深情,情深惹月明。
镜花摇水映,映水摇花镜。愁许几高楼,楼高几许愁。
四
菩萨蛮~望春
陈宏元
鹃啼原上垂杨绿,尊前何忍阳关曲。山水在愁中,雨微湿落红。
英雄归去老,还是长亭道。慨叹望春风,多年人不同。
五
菩萨蛮~客途
陈宏元
红尘尽说情难处,是人都话浮生苦。半世景凄清,天涯听雨声。
抬头思望月,转首凝霜雪。无事又登高,奈何故土遥。
六
七绝~闲情
陈宏元
携酒看花不觉寒,沉眠倚树月风澜。
虫鸣夜静人醒后,已是更深红烛残。
七
七绝~罢感《亡命仙途》诗选
陈宏元
常捧诗书未得明,沧桑过后鬼何惊。
权高终把兴亡许,莫道天公清不清。
八
七律~秦淮河上
陈宏元
潦倒秦淮望落霞,坐临荒浦隔人家。
野云栖泽犹多梦,老树逢春也有花。
帆带遥烟山影远,江流薄暮月光华。
情虽不厌红颜命,遇后方知语始嗟。
九
碧玉箫~春怀(唐谱,中原音韵)
陈宏元
顾盼佳期,帘外柳花飞。岁月依稀,做了嫁人衣。一双燕去低,几回草色萋。日落西,多少浮云意。痴,把酒添憔悴。
十
碧玉箫~江上倚怀(唐谱,中原音韵)
陈宏元
兴败何休,江上浪花柔。岸外东流,过尽古今舟。天涯月似钩,城头人倚楼。宽尽愁,负了肥衣袖。忧,可恼苍凉后。
十一
碧玉箫~山台倚晚(唐谱,中原音韵)
陈宏元
怅倚山台,凉月满天阶。多少雄才,都被野荒埋。盛情难去猜,无财强理债。门户开,又放长河溉。㗒,幸有人生在。
2025.8.10日
陈宏元先生这十一首诗词曲,体裁多样,或婉约或沉郁,或即景抒怀或感时慨世,于格律谨严中见情致,于字句凝练中藏深意,堪称一组兼具形式美与内蕴美的佳作。
先看五首《菩萨蛮》,最见匠心的是对“回环”笔法的纯熟运用。如《秋思》中“冷花栖月寒庭静,静庭寒月栖花冷”“黄叶落长廊,廊长落叶黄”,上句与下句词序回环,既强化了“寒”“静”“黄”的意象浓度,又形成音韵的往复之美,仿佛秋夜的静谧在庭中流转,落叶的萧瑟在长廊回荡。《江馆》“落灯桥馆乡醪酌,酌醪乡馆桥灯落”“沙白见啼鸦,鸦啼见白沙”亦然,以语序的颠倒呼应,将“乡醪”“啼鸦”等意象嵌入循环的语境,暗合客居者思绪的盘桓。这种回环不仅是文字技巧,更与词中“秋思”“客愁”的情感特质相契——愁绪本就是往复不已的。
而《望秋》《望春》《客途》三首,则在回环之外,更重情景交融。《望秋》“草黄犹度秋风晓,晓风秋度犹黄草”,以秋风与草色的相因相生,写尽秋意的弥漫;“愁许几高楼,楼高几许愁”,将抽象的愁绪与具象的高楼勾连,以空间的“高”与“几许”的模糊,写愁之绵密。《望春》跳出回环,转以“鹃啼”“垂杨”“落红”等春景托“阳关曲”的别愁,结句“慨叹望春风,多年人不同”,于春光中见时光流逝,怅惘自现。《客途》直击“情难处”“浮生苦”,以“天涯听雨声”“转首凝霜雪”写漂泊之艰,“故土遥”三字收束,将半生凄清归为乡愁,沉郁动人。
两首七绝,风格简劲,各有侧重。《闲情》“携酒看花不觉寒”起笔疏朗,“沉眠倚树月风澜”承之以逸,末句“已是更深红烛残”,在“虫鸣夜静”后陡转,于闲逸中藏一丝时光暗逝的怅然,余味悠长。《罢感〈亡命仙途〉诗选》则显锋芒,“常捧诗书未得明,沧桑过后鬼何惊”,以读书与经世的对照,见出世事磨砺的通透;“权高终把兴亡许,莫道天公清不清”,直击权与兴亡的关联,语带讥刺,显露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七律·秦淮河上》堪称七律中的佳构。首联“潦倒秦淮望落霞,坐临荒浦隔人家”,以“潦倒”起笔,奠定苍凉基调;颔联“野云栖泽犹多梦,老树逢春也有花”,于萧瑟中见生机,暗含不屈之意;颈联“帆带遥烟山影远,江流薄暮月光华”,铺展远景,烟、山、江、月交织,画面阔大而朦胧;尾联“情虽不厌红颜命,遇后方知语始嗟”,由景入情,将个人感慨与秦淮的历史意蕴相融,余韵苍凉。全诗对仗工整,意象浑成,尽显七律的沉雄气象。
三首《碧玉箫》,依唐谱、守中原音韵,可见对散曲格律的精研。《春怀》“顾盼佳期,帘外柳花飞”起笔含情,“岁月依稀,做了嫁人衣”转写时光催折,“一双燕去低,几回草色萋”以景衬怅,结句“痴,把酒添憔悴”直抒胸臆,将女儿家的春愁写得细腻婉转。《江上倚怀》“兴败何休,江上浪花柔”起笔便有历史感,“岸外东流,过尽古今舟”以江水喻时光,“天涯月似钩,城头人倚楼”绘苍凉之景,“负了肥衣袖”的细节,将“忧”落到实处,末句“可恼苍凉后”,满是对兴亡无常的慨叹。《山台倚晚》“怅倚山台,凉月满天阶”见孤高,“多少雄才,都被野荒埋”发怀古之幽思,“盛情难去猜,无财强理债”插入俗世烦恼,更显“雄才被埋”的不甘,结句“㗒,幸有人生在”,于怅惘中透出一丝对生命本身的珍视,顿挫有力。
通观这十一首作品,可见作者对诗词曲各体裁的娴熟驾驭:词则工于回环与情致,诗则简劲见风骨,曲则于格律中见性情。题材上,从秋思、客愁到怀古、感世,情感丰富而深沉;语言上,既守格律之谨,又不失自然之趣,于凝练中见功力。整体而言,这组作品如一幅多棱镜,折射出作者对自然、人生、历史的多重感悟,读之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