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瓜的前世今生
唐元龙/文
西瓜,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每到夏天,重庆背街公路边的货车上,便可看见敞开的车厢里像小猪般躺着的呈深绿色的西瓜,标牌上写着新疆西瓜、宁夏西瓜,有的干脆只写“石头瓜”三个字,供消费者随意挑选。这不禁让人猜想:谁将瓜田搬进了城市?更有那闹市街边的水果摊上,整齐地排列着被划成一牙一牙的三角形瓜块。或鲜红的果瓤泛着水光,或金黄的果肉释放着清香,让人垂涎如滴。过往的行人口渴了,掏出手机用微信支付一两元钱,便可随心所欲地选上一块,美美地咬上一口。那清凉的甜味,便会由口入心,迅速传遍全身,让你进入酷日下清凉的世界。
现在还是“火炉”重庆的三伏时节,面对满街的西瓜味道,笔者不由身主地提起笔来,伏案于空调房里,边查资料边写作,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西瓜的前世今生。
六千年前,西瓜出现于非洲 西瓜原产于非洲(也有人说,西瓜的原产地在中国,但更多的史学家倾向于西瓜的老家在非洲的结论)。据最早的史料显示,6O00年前,非洲干早地区的先民偶然发现了一种野生植物,表皮呈深绿色条纹,形如椭圆。这种瓜虽小(每个只有3至5斤),但其含水量高达90%,是天然的淸凉解暑资源,这对缺水的非洲大陆,无疑是天赐甘露。经人工种植后,人们又发现,其果肉发苦,当饲料,连豬都不爱吃。但瓜籽却富含蛋白质和油料,而且还可提取葫芦素,具备药用价值。于是被发展成栽培植物,并根据其清凉的特点,取名寒瓜。若干年后,寒瓜经各种渠道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成为世界性水果。 一千多年前,西瓜被引入中国种植 ,西瓜传入中国,则有艰难曲折的经历,它与两位古人有关。
说来也巧,这两位古人竟同是流落异国之人,是好奇心和爱国之心促进他俩先后把西瓜(种子)带回了中原与江南,所以他二人堪称是中华当之无愧的西瓜使者。 较早的一位叫胡峤,他是五代后晋人,曾当过同州郃阳县令。公元947年入契丹(位于今东北、华北一带),被虏居7年。在此期间,他品尝到一种形如我国冬瓜的水果,虽味淡,但水分充沛,足以解渴。好奇心驱使他对此瓜作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在他晚年写的《陷虏记》中有专门的记载:“自上京(今内蒙古一带笔者注)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古时西域之一国笔者注)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
七年后,胡峤归国时,把瓜籽带回了中原试种。因此瓜源自西域,故取名西瓜。
另一位引种者姓洪单名皓,是南宋礼部尚书,建炎三年(1129)在出使金国时被扣押15年,一直坚贞不屈,故后人说,他是中国古代又一个张骞式的人物。回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了一部回忆录,名曰《荒漠见闻》,现摘其有关西瓜的一段供读者欣赏:“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靑翠,经岁则变黄。一共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洪君见多识广,但在金时,却不识当地的此种瓜果。于是向女贞人学习种瓜技术。回国时,他冒着杀头的危险,将精选的瓜粒缝于棉衣中,才蒙混过关。自此,西瓜便开始在江南种植。
自西瓜落户中国后,经过瓜农们精心选种及杂交试验,数代人后,中国西瓜除继续保留其原有清凉多汁的优点外,还去除了苦味,外形由小变大,瓜瓤由白变红,味道由淡变甜,逐渐成了皇家贡品及富贵人家夏天的首选水果。也成了古代诗人们吟咏的题材。
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有《西瓜园》一诗:
碧蔓凌霜卧软沙,
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
未可蒲萄苜蓿夸。
明朝诗人杨慎也用形象的诗句对西瓜作了高度评价:座上水晶寒,天边玉露团。文天祥更是将西瓜的诱人形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抜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
千点红缨桃,一团黄水晶。
他还用夸张的手法歌咏了西瓜的功效:
下咽顿除烟火气,
入齿便作冰雪声。
直至民国年间,西瓜仍然是差的多,好的少,这正如一首顺口溜讲的:
切开之后看一看,
瓜皮厚的几指宽。
瓜瓤白得像衬衫,
吃亏上当受了骗。
较好的西瓜(这是相比较而言)虽有,但价格昂贵。笔者在史料上查到,清代桂林中上等级西瓜每个(约3至5斤)售价50至60文铜钱,而当时工匠艺人的月薪大致为100多文,普通劳力则更低,农夫们能解决温饱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是没有能力消费西瓜的。故中国古代的西瓜只是少数上层人士的专享。
如今的西瓜,成了中国人的大众水果,新中国成立后,西瓜面临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基本完成了上述两项任务,这除了广大瓜农的努力探索以外,科研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今水果界盛传的“西瓜奶奶”的故事便是最有力的例证。这说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届95周岁的吴明珠终身研究西瓜并获得极大成功的传奇经历。
1953年,吴明珠与同级校友袁隆平同时毕业于位于重庆北碚的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经过几十年奋斗,袁隆平成了“水稻之父”,而吴明珠则成了“西瓜奶奶”。
纵观吴明珠的身世,可说是"明如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一生。工作几个月后,她就被组织上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调去北京。可一年后即坚决要求离开条件舒适的中央农村工作部,奔赴“一年刮两吹风,一次刮半年”的遥远边陲一一新疆。问其原因,她引用一段西瓜历史作答:“(中国)百年前的西瓜,叫石头西瓜,15斤重的瓜,有10斤都是皮。切个西瓜像开盲盒一样,无法保证质量。要让西瓜皮薄、瓤红、味甜,得依靠技术与时间。” 吴明珠正是凭着这样一颗初心,开啟了她研究西瓜的征程。
对于吴明珠来讲,新疆绝对是个陌生的地方,但新疆也让一个文弱的姑娘迅速成长起来。气候多变、语言不通、饮食差异、交通不便、蚊虫叮咬、野兽威胁,这一个一个的困难,通通成了她的手下败将。她带着馕饼和水囊,骑着小毛驴,深入无边无际的戈壁滩,走遍中国最炎热的土鲁番,收集并悉心保存了近1500份西瓜种子,为国家建起了一座无价的西瓜育种资料宝库。
为了优中选优,吴明珠还长期在实验田育种,并一天又一天地进行观察、记录、分离、筛选,其辛苦程度,比之一个专业的瓜农,那是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在吴明珠心中,西瓜就是她最宝贵的儿子。为了种瓜事业,她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儿子出生三个月,女儿出生一个月,便被送回南方,委托孩子的舅舅和舅妈代为抚养。直到快成年了,两个孩子还只喊舅妈为妈妈。当有人逗问二人的母亲时,兄妹俩会酸酸她说:“我妈的儿女是瓜娃子。”
人们都说隔代亲,可吴明珠的孙女却总觉得“奶奶爱瓜胜过爱我,对瓜笑的次数,比对我笑的多。”……
正是这分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让吴明珠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培育出30余个经国审定的优秀品种,覆盖新疆80%的西瓜产区。
为了鼓励她对新疆西瓜产业的卓越贡献,新疆自治区政府曾于21世纪初叶奖励吴明珠50万元,但她却把这笔巨款分给了课题组和同事们。她每研究成功一个瓜种,不是申请个人专利,而是第一时间无偿推荐并教会瓜农试种,正因为这一原因,在新疆催生了无以数计的“西瓜致富村。”
写到这里,刚好收到今天的《重庆晨报》,其中有一首署名石子的诗《哈蜜瓜里的新疆》,这里不妨借花献佛,将此诗作为献给吴院士的礼物:
一个地方有质感,圆滚滚的 一个地方有分量,沉甸甸的 一个地方爬满青藤,把身己结成瓜
压住燥热的盆地,收贮阳光里的糖
一个地方把风里的脆, 沙里的香,禁足在瓜里 一个地方的瓜,滚到天上,成太阳
滚到夜空,成月亮 滾到你我的手里,成芬芳的新疆
吴明珠培育的西瓜中,被编号为“早佳8424”的,是她一生智慧的完美结晶。不过,谁也没想到,因为“太甜”,这种瓜刚一面市便遭到了有人报警。
那天,公安派出所先后接到三位市民的举报,派出派顺藤摸瓜,找到了农科研究院,领导和专家们一听案情,便乐开了花。为了宣传新瓜种,研究院与派出所决定举行一次现场破案。
次日上午,三位举报者和闻讯前来的市民早早来到瓜田边的空地上,民警说明原委后,即请三位举报者下田,每人随意摘来一个瓜,切开后先由防疫站现场测试,然后分送给几十位到会者品尝。大家众口一词地评价:此瓜甜,超级地甜!举报者直言,这瓜与昨天买到的瓜一个味道,就是甜味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种瓜,才让人生疑,怕被注射了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所以报警,现在真向大白,我们向研究院道歉……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研究院的领导登场了。他首先表扬了三位举报人的高度责任心,并宣布奖励每人大西瓜两个。然后他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这瓜为什么这么甜吗?”见无人回应,他便指着身边的吴明珠介绍:这瓜,就是这位被誉为“西瓜奶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同志的最新研究成果。她将多年培育的117个良种中选出24组杂交组合,从1984年开始,经10多年的辛勤筛选,终于培育出了现在的王牌西瓜,我们把它叫“早佳8424”。对了,还沒给这瓜取名,今天,我们就来个现场征名,大家群策群力,取个好名字。
静默一会后,一位女士发言了,她说专家的名字叫明珠,西瓜也如玉如珠,叫名珠如何?一阵掌声后,又一位斯文的老爷爷咬文嚼字地补充说,这瓜甜蜜如琼浆,清凉如玉露,不如将二者合一,就叫“玉露名珠”。顿时,获得全场喝彩。 后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这早佳8424便有了这个诗一样的名字。据新闻媒体报导:“1997年后,‘8424’(玉露明珠)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这直接推动了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现在的西瓜贵吗?入夏以来,笔者经常路过瓜摊瓜车,均名码标价:整瓜1.20元一市斤,分零1.50元一斤。昨天,笔者在南坪五小区新世纪超市看到宁夏晒砂瓜和新疆8424(玉露明珠)价格均为1.38元500克。再看农贸市场的小菜,一般的售价都在2至3元一市斤。两相比较,这真是大西瓜不如小菜价。
俯今追昔,让我们尤为感动的是,西瓜,从1000多年前的宋王朝一路披荆斩棘直到如今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中国,才真正走下了昔日王公贵族的果盘,成了当今中国人名符其实的大众水果。
乙巳(2025)年"三伏"之"中伏” 草于重庆南岸元廷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