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37

记一次军训拉练
陈新民
1971年春天,为了加强战备,提高作战素质,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976厂从各个车间抽调了一批基干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当时我在弹道车间工作,职工人数少,车间领导只派了我和丁晓明、董琪等人参加。我们打上背包去土门公社水磨头河北村的军训营地报到,我跟机修车间的十几个工友编在一个班。
白天,我们出操,训练课目有卧姿射击、立姿射击、拼刺格斗、投掷手榴弹等,完全从实战出发,摸爬滚打。机修车间的商和平和锅炉房的李洪星是早年进厂的老职工,经验丰富,就像两位老大哥,对我们言传身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济南来的青年丛建国不光人长得帅,身手也极敏捷,拼刺格斗中闪展腾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锅炉房的郑学彩,憨厚老实,任劳任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经过训练,我们实弹射击时,大都百发百中;手榴弹一扬手就能投60米。晚上,我们就交流训练体会,总结经验,学习文化知识。
一天半夜,忽然响起急促的哨音,我们迅速穿好衣服,扎好武装带,持枪紧急集合。随着一声口令:出发,队伍迅速消失在夜色中,这在当时叫“拉练”。
队伍先是沿着大道急行军向东,经过黄崖村转向北到达马场,马场之名是因为元明清朝时都在此处设置养马场而得名。经马场进入鲁山林场后,就只有羊肠小道了。虽然这里山高林密,常有野狼出没,但我们人多势众,且全副武装,倒也不怕。暗夜深沉,伸手不见五指,为了隐蔽,不准使用手电筒照明,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体验到了盲人骑瞎马的感觉。一直走到天明,才穿过林场从松仙岭旁的一条山谷中出来。上了大路,队伍迎着初升的太阳前进,心情豁然开朗。经露芽店、陈家山回到驻地水磨头河北村。
这一夜转了一大圈,走了四五十里山路。队伍刚解散,回到宿舍还未喝口水,就听到紧急集合的哨音又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刚解散又要紧急集合?但哨声就是命令,不容多想,我们立即提枪冲出去列队整齐,有上级领导来给我们作了战前动员:夜间有个现行“反革命”,趁看押人员打盹放松警惕时逃跑了,命令我们上山搜捕。
你说这“反革命”也真会赶巧,早不跑晚不跑,恰恰在我们拉练结束筋疲力尽时跑了,我们只得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爬上南山,向东搜索前进,直到土门西山,一无所获。下山到了厂部,领导很关心我们,让我们在一食堂吃了顿免费早餐。那个年代粮食不够吃的,能免费吃饭比现在吃大餐都令人印象深刻.
餐后大部分人都回驻地休息,机修车间的人则要留下来继续执行搜捕任务。那个“反革命”是机修车间的,因为互相认识便于抓捕。我跟机修车间的工友编在一个班,沾光了。
我们十几个人,每人携带五发子弹,由解放牌汽车送到九会下车。螳螂河在这里画了半个圆圈,沿河北边矗立着三座大山。两条山沟里分别驻扎着“604”和“671”两支部队,戒备森严,外人根本进不去,“反革命”不可能藏身于内,我们的任务是搜索西边那座高山。
我们展开队形呈拉网式上山搜捕。这是座荒山,平时无人登攀。山上怪石嶙峋,杂草丛生,松树稀稀拉拉的生长着,根本无路可走,我们漫山遍野搜索前进,陡峭之处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不一会功夫都累的汗流浃背。最讨厌的是蜘蛛网,由于太细,难以发现,不容易躲避,粘在手上脸上令人十分难受。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人手一根树枝,在前方上下挥舞,果然解决了问题。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到了山顶,举目四望一览众山小。山脚下螳螂河弯弯曲曲波光粼粼,沿河两岸春风杨柳山花烂漫,生机盎然。远处群山蜿蜒起伏若隐若现,恍若仙境。北面一座大山名唤“张家寨”,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巍峨壮观。
略事休息,一阵山风吹来,不禁打了个寒战。原来上山时出了一身汗,此时冷风一吹顿觉全身冰凉。这半天功夫,滴水未沾,肚子饿的咕咕直叫,而山上竟连一滴水也找不到,真是饥寒交迫。想起三国时马谡执意把大营扎在山上而失街亭,大概就是陷入这种囧境吧。
当务之急是下山喝水吃饭,最好就是去机修车间,丛建国、崔新强说他们宿舍里有饼干。观察一下地形,确定位置。我们是在厂子的东南方。只要从张家寨东旁绕到山后,就是池埠村,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到机修车间了,于是决定向北走
下到半山腰,悲剧了,山后是一片悬崖。有人提议原路返回,但路程太远了,恐怕体力不支。又有人提出从西侧下山,不仅路程较远,路况也不明,一时陷入困境。我又饥又渴,实在不想走回头路,便到悬崖边仔细观察,终于发现有一处地方虽然陡峭,但是有一些落脚之处,尤其中间还有2棵小树,可以借力,于是提出我的看法,由我带头先下,闯出一条路来,然后再回来接应其他人。
我把枪交给战友背着,紧了紧腰带,又把解放鞋的鞋带重新系紧,开始试探着往下爬。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那得有路可走。最难的是从悬崖上往下爬。根本看不到脚底下的情况,只能用脚摸索着试探。找到一块可以落脚的石头,还要跺两脚试试,免得风化的石头不牢靠,偶尔蹬掉一块石头,就听脚下哗啦半天,头顶上的人则在喊“小心” !遇到石缝里长出的小树,可以抓住喘口气。别看那些树小,指头粗的松树竟是二十多年树龄的老树。
战战兢兢地下到崖底,总算松了一口气,大声招呼小伙伴们能够下来。商和平师傅经验丰富,安排大家不要乱,按顺序一个下到底另一个再下,他先下到悬崖半腰,把所有枪支递下来,再接应小伙伴们一个个下山。记得崔新强吓得小脸煞白,而丛建国艺高人胆大,一边鼓励一边搀扶着他也安全下了山。
走到池埠东南的小水库,大家都渴极了,也不管干净不干净,冰凉的水捧起来就喝。下午4点,我们胜利到达机修车间,大家狼吞虎咽,把丛建国、崔新强们从济南带来的饼干一扫而光。
五十多年后回到土门,这里已改名为南鲁山镇。下车后站在土门桥上,遥望当年爬过的山,想起尘封多年的往事,感慨万千。不由得对着高山大喊:我回来啦!战友们,你们都在哪里?
作者简介:陈新民,男,1951年生,原籍山东省潍坊市,中共党员,工程师,山东老摄影家协会会员。1968年下乡插队,1970年进入国营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军工代号:国营976厂)工作,1988年调至潍坊造纸总厂工作,2011年退休。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