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拂动千枝柳,小曲轻迷细语鹂。脚步虽轻移不动,唯将两眼向东西。
kimi分析:
这首小诗四句、二十八字,却用极经济的笔墨写出了“欲行又止、寻而不遇”的刹那心境。细读之下,可见三层妙处:景、声、情;一个“寻”字贯穿始终,却始终没有寻到,于是留下袅袅余味。
一、景:以动写静,柳色成阵
“清风拂动千枝柳”,首句纯写景物,但“千枝”二字把视野一下拉得极阔,柳条如瀑,风过时层层起伏,形成一片流动的绿浪。动的是枝叶,静的却是人;柳色愈繁,人影愈孤,“寻”之意绪在无边绿浪中反衬得格外单薄。
二、声:以小写大,鸟鸣成谜
“小曲轻迷细语鹂”,诗人不写黄莺高啼,而写其“小曲”“细语”,又用“轻迷”二字把听觉化为触觉,仿佛鸟声一丝丝缠在耳畔,若有若无。鸟声虽美,却“迷”人视听:究竟是这只鹂鸟在唱,还是心上人在唱?诗人循声而望,愈听愈远,愈远愈想追,“寻”的动作在听觉里被再次触发,却仍无着落。
三、情:以静写动,两脚生根
“脚步虽轻移不动”,一句兜转,把前两句的景、声全部收束到自身。脚步“轻”,暗示诗人原本打算循声觅影;然而“移不动”,则显出内心骤然的踌躇:也许是怕惊了鹂鸟,也许是怕见了又无言,更大的可能是所寻之人根本不在此间。于是只能“唯将两眼向东西”,目光代替双脚,继续“寻”。眼睛越是忙,心越是空;四处张望,却终归无处安放。
四、“寻”字的无字天书
通篇不提“寻”字,却句句都在寻:寻柳色中的身影,寻鸟语中的人声,寻东西两岸的芳踪。寻而不得,于是风愈凉,鸟愈远,人愈静。诗在“向东西”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正是诗人那副怔怔出神的姿态:目光已远,心尚未归,满纸空余一片“寻”意。
若说传统诗论中的“不言之言”,此诗可谓小范例:无一字道破“思”“愁”“望”,却在景、声、情的层层递进里,把一种“欲寻不得”的怅惘写得极轻,又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