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视频道《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纪录片观后感
李友珍
编者按:2025年6月24日至7月1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摄制组在铁道兵老战士陪同下,专程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实地拍摄了铁道兵十师、七师当年修建该路段的部分工程遗址,并采访了十余位亲历老兵,以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前辈们在“生命禁区”艰苦奋斗、筑路报国的珍贵场景。
8月9日晚20:46在CCTV-7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首播纪录片《“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组织战友收看、撰写观后感。

“生命禁区”的天路
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
即将播出的通知
霸屏战友群
奔走相告传递这一消息
虽然铁道兵退出军队编制
并入铁道部多年
但是镌刻在骨子里的兵心
是永远火热的存在
一首《天路》的歌曲
让亿万国人耳熟能详
唱出了人们对天路的渴望和期盼
唱出了藏家儿女对天路的感激之情
天路让人们坐着高铁看草原
天路让人们舒舒服服看雪山
天路让青藏高原不再遥远
天路让原始的美景就在眼前
永远难忘
当年我们的战友
感天动地的铁道兵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換新天
他们用钢钎看中国
在零下40摄氏度的风火山
一锤一锤凿开永冻层
他们用青春看中国
关角隧道每前进数十米
就有人倒在塌方的碎石里
他们用信仰看中国
高海拔的雪域高原
即使连一口干净的馍都吃不上
仍然写下了祖国万岁
没有盾构机
没有制氧站的年代
在生命的禁区
开僻了一条通往云端的天路
还记得前不久
铁道兵收藏家
作家中国铁道报梅梓祥主任
伴随中央电视台记者走访青藏线
沿途发回他们的消息
终于在《生命的禁区》拍摄里
见到了梅主任呼吸气喘
在海拔3400米废用隧道里
几度梗咽,介绍岩字时的身影
他说: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子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
在这条废用的隧道里
依稀可见的字迹:
妈妈、馍、馍、空气、水
坚持、人定胜天、赶英超美
经过梅主任辨认分析
这是铁十师1960年首战青藏高原
留下的隧道的痕迹
在那自然灾害的年代
面对艰苦的寒冷缺氧的环境
吃饱饭、喝一口干净水都困难
在强体力面前他们是何等的艰难
英雄的铁道兵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纵横交错的铁路网
为祖国人民的出行、物流
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有了出山入洞的铁路
才有了高铁提速再提速
青藏高原不仅高度缺氧
也是高度严寒的地方
年平均气温0.5度
最低温度零下35摄氏度
奇特的高原气候一日四季
天气说变就变
艳阳高照忽然又狂风漫卷
冰雹包裹着雨点
战士们挥舞着钢钎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当走出隧道极度严寒
衣服迅速结冰
尤如铠甲穿在身上
发出咔咔的声响
冰冷刺骨可以想象
如坠冰窟一样
用信仰挑战所有的困难
人定胜天
用意志去挑战
战斗在施工第一线
用生命去挑战
生命的禁区让奇迹出现
在海拨最高的地方
关角隧道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承载着铁道兵不朽的青春和奉献
生命的禁区
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老兵袁武学
这位手拿钢钎、大锤的建设者
讲述着当年隧道塌方
惊心动魂的故事
一次意外塌方
127名正在施工的战友们
被困在隧道
输气管道被阻断
一切光亮消失
抢救、输通刻不容缓
一条长长的管道伸入隧道
代替了手机电话线
当得之里面127人与计算人数紊和
一个也不少是何等的欣喜若狂
及时的输通
创造了大塌方零死亡的记录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一个战友,一个家庭的完整
沿着铁路我们见到了
当年的建设者
如今的守护者
老兵张生林
这位在关角隧道里
轮过大锤扶过钢钎的建设者
毅然决然地成为隧道钢轨的首护者
他对着记者
更是对着屏幕前的千家万户
一位扎根高原的老兵
责任与担当
在生命的禁区
从建设到守护用一生去完成
每一截钢轨
每一个道钉
凝集着他辛勤的汗水和泪水
当《天路》的歌声飘进千家万户
当满载着乘客的列车从眼前掠过
一切的奉献都是那么值得
奉献
让天路成为幸福路
永不退色的铁路英雄传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责编:槛外人 2025-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