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 健
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年华》无疑是一部静水流深、力量充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延续了《平凡的世界》对普通人奋斗史诗的书写传统,更以极富创新精神的文体融合,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读完这部作品后,久久不能平静,它带给我的不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深层次的思想撞击与精神启迪。
首先,《年华》实现了文学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统一。作者以散文化的抒情、诗歌化的意象与报告文学的纪实笔触,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边界。这种文体的实验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层次,也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多元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文学在艺术性与现实性之间达成了新的平衡。《年华》不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奋斗、迷惘、成长、觉醒等青春的真实纹理。
其次,在精神内核上,《年华》构建了完整而清晰的价值观坐标。主人公余统华从高考落榜到军营成才,从自卑少年到精神强者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这一时代命题。他不是天赋异禀的天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一个在无数现实碰壁中仍不放弃追寻价值的“平凡人”。这种叙事,唤起了广大青少年内心深处的共鸣——原来,青春的意义不在于结果的光芒,而在于过程中的坚定。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年华》通过“三商教育”——智商、情商、逆商的立体呈现,为青少年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长模板。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剧增的环境中,逆商(AQ)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作品并不鼓励“鸡汤式”的成功学,而是通过余统华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来自挫折后的自我修复与精神升华。这一点,在安徽毛坦厂中学学生的真实转变案例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极富现实力量的榜样。
《年华》的时代价值,更体现在它对教育改革精神的积极呼应。在强调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的今天,单一的知识灌输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需求。《年华》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与鲜活的时代场景,引导读者构建起历史思维、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这与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导向不谋而合:鼓励青年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既立“小我”之志,也成“大我”之愿。
值得关注的是,《年华》在青少年中激发出的“多遍阅读”现象,恰恰证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应具备的持久生命力。从高校图书馆到中小学课堂,从文学社团到普通家庭,这本书跨越年龄与圈层,引发了一场关于青春、奋斗、教育与信仰的深度对话。她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共识:在娱乐化内容不断侵蚀青少年阅读空间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精神之作。
站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坐标上,《年华》不只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她更是在回答一个时代的提问: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是什么样的人?作品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了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回答——他们应当有理想、有韧性、有担当,能在浮躁中坚守初心,在困境中突破自我。
结语如灯:读《年华》,如同行走在一条洒满星光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如何逆流而上,也看到了一个时代如何为青年铺设精神的跑道。《年华》不仅照亮了余统华的成长轨迹,也照亮了无数青少年走出迷惘、走向成熟的方向。
愿更多人翻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遇见自己的年华,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节奏与生命坐标。
(2025年初夏于大洋彼岸的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