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词散文汉字解析选萃
一、七绝·雄鸡(中华通韵)
文/安殿轩
万丈高山峰上昂,朝阳得令跃东方。
天明若不先开口,无有飞禽翅敢翔。
七律·咏拐杖(中华通韵)
文/安殿轩
朝夕相处度春秋,助彦桑榆道义修。
身体支撑坚毅柱,精神慰藉暖情舟。
步行街巷犹鸥伴,临览山川似眼眸。
岁月方长增友谊,关心备至若朋俦。
注:鸥(偶)。鸥伴,作为伴侣的鸥鸟。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 荷塘忆趣 文 /农朴
童年在荷塘里寻找乐趣
嬉水笑闹,冲淡了殷殷荷香
阳光在荷盘上摇晕双眼
也挡不住狂放的诱惑
有时,小伴们为争莲蓬
莲莛趁机刺伤红嫩的小手
我们洗净泥头泥脑的憨笑
把整个暑假踩出难忘的忆念
童年包在碧绿的诗话中
蜻蜓做逗点,把荷香折成童笺
留在老年的忆箱里
成为经常受潮的动词
农朴,原名宋永基,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三、人世间最深的水是泪水
文/大山
它不汇入江河
也不灌涨田壤
只在眼睛的盆地里
翻涌排山倒海的浪
有时云层压得太低
从眼眶漫过鼻梁
漫过那些未说出口的叹息
漫过攥紧又松开的手掌
每一滴都是断线的珠子
每一行都裹着一个名字
每一把都是激动疯狂
积成 泪海汪洋
祖父在海里行过船
祖母在海里撒过闷
父亲在海里踏过浪
母亲在岸头烧过香
有多少望眼欲穿
有多少寸断肝肠
那是分离和重逢
那是欣慰和悲伤
热泪盈眶,比岩浆还烫
泪眼婆娑,比月光更凉
世上最深的泪水啊
能装下整个宇宙洪荒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四、《麻绳中间的活结》---虞舜的智慧
文/王春
他总在田畦上弯腰
不是为了拾穗
是为收集散落的精髓
陶工说窑火要烧三天三夜
渔夫讲月圆时鱼群会游进深水
这些泥土味的智慧
在他掌纹里种出绿色的庄稼
上古时的黄河还很年轻
泛滥的脾气经常发生
部落的争吵像未打磨的石器
角棱都带着锋芒
那就让大禹治水
请皋陶调解是非
他把仇恨装进陶瓮封口
把和合埋在泥土里生根
将赞美刻上甲骨文
在晨光里晾晒
像晾晒苦涩的等候
等候一年成居,两年成邑
三年成都的金秋
总在正午时分,
他解开腰间草绳,
丈量两极的距离——
松散的渔网与紧绷的弓弦
泉水的甘甜与盐碱的涩咸
最后总在麻绳中间
打一个活结
留下中性的解读
多年后孔子写进竹简
舜其大知也与
好问而好察迩言
让每句俚语都找回陶埙的回响
与汩汩山溪交流细语
倾听江河波浪起伏的歌声
舜之大哉
心里总系着黎民百姓
王春,男,山东泗水人。1964年-1970年泗水一中;1971-1977知青下乡泗水县考棚街;1978年在泗水县建设局参加工作;1980年-1982年山农大园艺专科学习;1983-1985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车间主任、生产科长;1988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副经理;1992年调任泗水县园林绿化管理所任党支部书记、所长;2012年2月退休。2013年在泗水县老年大学学习美术和书法。同年老年大学成立儒学讲师义工团任副团长,一直从事乡村儒学讲堂义务工作、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华龄自愿者协会法人代表,泗水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五、立秋感怀文/赵必胜
暑气犹存炎未消,秋来光顾入今朝。
蝉鸣老树声声脆,荷绽方塘朵朵娇。
清梦一帘含浅露,稼禾满目待深浇。
山端云雾随风袅,秀美山村分外娆。,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六、七律·孝道文/赵祥友
十年不懈孝高堂,春夏秋冬岁月长。
别样三餐调敬畏,千方百计布安康。
休言病榻无君子,更信穷家有善良。
莫道儿贤知反哺,为人略懂比羔羊。
七律·念母
文/赵祥友
夜半秋凉孤梦醒,一箱寒意若初冬。
三千暑气藏何处,万缕亲情问所踪。
怜母从前儿女孝,伤心往后几时逢。
不由自已长悲切,泪惹相思岁月浓。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猎
七、立秋的表白
文/殷秀奎
秋天启步暑未歇,瞻前顾后五谷结。
蒲扇摇落西山日,老雨抽长南亩禾。
树梢蝉声鸣旧调,桥头溪流荡新波。
枝繁叶茂情未了,槐树打伞柳披蓑。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八、《不习惯》文/王爱玲
林淑芬把手机屏幕朝下扣在饭桌上,深吸一口气。
“你妈啥也不干,家里还乱糟糟的”,“是啊,妈妈除了会唠叨”左天父女俩的门口对话都让林淑芬听个准。她窝囊了一天多了。
厨房里飘来晚饭的香气,红烧带鱼——丈夫赵建国最爱吃的菜。她盯着饭桌上那道细微的划痕,那是去年女儿赵小雨发脾气时用钥匙划的。当时她说了女儿几句,赵建国却笑呵呵地说:"女孩子有点脾气才好,不受欺负。"
"妈!我那条蓝色牛仔裤放哪儿了?"小雨在房间里喊。
"衣柜左边第三——"林淑芬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拿起手机发了个笑脸表情。
手机立刻震动起来。小雨发来一串问号,接着是语音:"妈你干嘛啊?直接告诉我不就完了?"
林淑芬没回复,把手机调成静音。她走进厨房,锅里的带鱼已经煎得金黄。她机械地翻动着鱼块,油星溅到手背上,一阵刺痛。
曾几何时,她的话在这个家里就像这些油星,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更大的灼痛。赵建国会皱起眉头:"女人家懂什么?"小雨则会翻个白眼:"妈你又来了,老古董。"
门锁转动的声音传来,赵建国哼着小调进门,公文包随手扔在沙发上。"今天所里老陈请客,喝了两杯。"他凑到厨房门口,鼻子抽动,"嗯,香。"
林淑芬点点头,递给他一碗汤。赵建国接过,眉头却皱了起来:"今天所里来了个大客户,我跟老陈忙活半天,你连问都不问一句?"
"嗯。"林淑芬应了一声,继续摆碗筷。
餐桌上异常安静。小雨用筷子戳着米饭,眼睛不时瞟向父母。赵建国咀嚼的声音格外响亮,他突然放下筷子:"淑芬,你今天怎么回事?"
"没什么。"林淑芬夹了一筷子青菜。
"什么叫没什么?"赵建国声音提高,"给你发微信就回个'是',女儿问你话就发笑脸,做饭也不说话,你中邪了?"
林淑芬感到两道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打在自己脸上。她慢慢放下碗,抬头迎上丈夫的目光:"我说什么重要吗?"
赵建国愣住了,显然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小雨惊讶地张大嘴:"妈你怎么了?"
"我吃饱了。"林淑芬起身,把还剩半碗的米饭倒进垃圾桶,碗筷放进水池。她能感觉到背后两道错愕的视线,但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解释、妥协
浴室里,林淑芬盯着镜子中的自己。眼角的皱纹像蛛网般蔓延,头发里藏着几根刺眼的白丝。她想起二十年前刚结婚时,赵建国还会认真听她说话;小雨小时候总爱粘着她问东问西。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话变得无足轻重了?
是那次她想换工作,赵建国一句"女人挣那么多干嘛"让她放弃了机会?还是小雨上初中后,每次她提建议女儿都会说"爸说这样可以"?
手机在卧室里不停震动。林淑芬擦干手,看到家庭群里已经炸开了锅。
赵建国:“@林淑芬 你什么意思?是不是想找事?”
小雨:“妈妈你是不是不舒服啊?”
赵建国:“她好得很!就是作!”
小雨:“爸你别这么说...妈妈你今天真的怪怪的”
林淑芬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最终只回了一个"嗯"字。
赵建国大声咋呼,楼上邻居家的孩子追逐笑闹,欢快的声音都没有压过他的老虎
腔调。林叔芬已经习惯了……
她突然想起小雨五岁那年,跌倒了哭着要妈妈抱。那时候她说什么,小雨都会认真听。而现在,她精心准备的晚餐无人称赞,她的意见无人采纳,连她的沉默都成了罪过。
手机终于安静下来。林淑芬走到女儿房门前,听见小雨正在打电话:"...我妈今天超奇怪,我爸都快气疯了...我也不知道她怎么了,突然就这样..."
林淑芬轻轻走开。她打开冰箱,拿出早晨买的草莓蛋糕——小雨最爱吃的。原本打算饭后给大家一个惊喜,现在她独自坐在厨房里,一勺一勺把甜腻的奶油送入口中。
手机又亮了起来,是赵建国发来的微信:“你打算闹到什么时候?女儿都被你吓到了!”
林淑芬盯着这条消息,手指在键盘上徘徊许久,最终只回了一个"好"字。
客厅里传来脚步声,赵建国站在厨房门口,脸色阴沉:"你到底想干什么?"
林淑芬放下蛋糕叉,抬头看他:"我没想干什么。"
"那你这一整天阴阳怪气的!"赵建国提高了嗓门,"女儿问我你怎么了,我怎么说?说你妈更年期?"
"随你怎么说。"林淑芬平静地回答,自己都惊讶于这种平静。
赵建国像看陌生人一样上下打量她,最后甩下一句"不可理喻"转身离去。林淑芬听见他重重地关上卧室门,整个房子都仿佛震了一下。
她收拾好蛋糕盒,洗干净叉子,擦干净餐桌。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精确,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做完这些,她走到阳台上。夜风微凉,吹散了些许胸口的闷热。
手机又震动起来,是小雨发来的:“妈妈,我能进来和你聊聊吗?”
林淑芬看着这条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过去她会立刻回复"当然可以宝贝",然后准备好水果和热牛奶,等着听女儿倾诉。但今晚,她只回了一个笑脸。
很快,小雨的房门开了,脚步声迟疑地靠近。林淑芬没有转身,依然望着远处的夜色。
"妈..."小雨的声音带着困惑,"你到底怎么了?"
"没什么。"林淑芬说,"去睡吧。"
"你这样我很担心!"小雨的声音突然带了哭腔,"你和爸爸吵架了?是因为我昨天没听你的话吗?"
林淑芬终于转过身。女儿脸上真实的担忧让她心头一软,但随即想起昨天小雨是如何把她关于空调调到26度的建议全盘否定,转而听从赵建国25度更适宜的建议。
"去睡吧。"林淑芬重复道,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头发,就像小雨小时候那样。但这个动作现在显得如此生疏。
女儿小雨哭了,她觉得妈妈的反常是不是无声地反抗?
回到卧室,赵建国背对着她假装睡觉,呼吸声却暴露他还醒着。林淑芬轻手轻脚地换上睡衣,在床的另一侧躺下。黑暗中,她盯着天花板,听着丈夫刻意控制的呼吸声。
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三年前那个暴雨夜,赵建国应酬醉酒回家,瘫在沙发上嘴唇干裂发白。她守到凌晨三点,用棉签蘸着温水,一滴一滴润湿他的嘴唇。水珠顺着嘴角滑落,在台灯下像颗将坠未坠的泪。第二天他酒醒后,只嘟囔了句"怎么不给我换睡衣"。
还有小雨六岁那年,半夜突发高烧。她急得连拖鞋都穿反了,用牙咬着电筒照明,把孩子裹在雨衣里往卫生室跑。冰凉的雨水顺着后颈灌进衣领,背上的小雨却烫得像块火炭。那天值班的老大夫说:"再晚半小时,怕是要烧出肺炎。"
夜风从阳台门缝钻进来,掀动窗帘。林淑芬突然发现,这些记忆里的自己总是佝偻着腰——给丈夫擦脸时弯着腰,背女儿看病时弓着腰,平日收拾丈夫乱扔的袜子时也曲着腰。
她转头看向装睡的丈夫。月光描摹着他后脑勺新冒的白发,这个发现让她心头一颤。
手机屏幕又在黑暗中亮起。小雨发来新消息:"妈妈,我找到牛仔裤了,原来在洗衣篮里。"
林淑芬望着这行字,手指无意识擦着屏幕。二十年来她在这个家说过的话,大概就像这些字一样,轻轻一划就能消失无踪。
窗外,早起的清洁工开始清扫街道。唰——唰——竹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多像母亲当年早起去掃杨叶的节奏。林淑芬忽然很想老家。她是家里长女,母亲很多事都给她商量。
天快亮了。一群鸟叽叽咋咋从楼前飞过……
王爱玲,女,济宁鱼台县退休工人,鱼台县作协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热爱公益,喜欢旅游。
九、佛慧山下
文/刘亮
那天我告别亲友的挽留,执意要往市郊的佛慧山走一趟。妻子说:“那么远的路,去干啥啊,还得打车花钱,我可不想再去,有那时间,早坐火车回济宁多好。”儿子看着我们的意见不一致,他想了想说:“要不,我们去爬山,让妈妈在山脚下等着,也正好让爸爸体验一下我们夏天走过的山路吧!”
儿子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我就想亲自爬一下电话里经常提到的这座山,重新走一次妻子与儿子一同走过的路。
我们几个人来到山脚下,妻子与一块开车的朋友坐在山下等,我和儿子上山了。儿子似乎看到了我隐隐约约的担心,他大声说:“在我住院的时候,妈妈经常带着我爬这座山,我很熟悉这里的路,我给你做导游。”
进山的路是一条石阶铺就的,山势慢慢高起来。石阶也开始陡峭起来,路两边的杂树也越来越密。
也许是好久没有爬山的缘故,身体逐渐发热,冒汗,脚步开始放缓了,一副走走停停的样子。儿子在我前面数次回头看我。他看见我有些累,便停下来等我。待我走到他跟前,他指着前方的路说:“那些天多热啊,妈妈带着我,她没有那么好的体力,她想休息一下,可是为了鼓励我,硬撑着去爬。”
我们边走边说:“最夸张的一次,我们从一个门进到另一个门出来用了四个小时。”我有些惊呆了在那里没有走。
儿子住院做手术的时候,是妻子在省城陪伴着的。我想请假来陪,她坚决不肯。她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皱着眉头说:“你能工作,咱们的生活费医疗费就有保障,我们都去,谁挣钱,下个月吃啥呢,我一个人能行的。”
听从妻子的安排,我没有跟他们母子去。我记得儿子小时候经常打针住院,我请不下来假,就是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女人至弱为母则刚。可是那是在本地,下了班就能过去,而在省城,则没有那么方便了。
儿子住院以后,中间与妻子视频几次,都说状态非常好,不用担心了,让我安心上班。我也劝她尽可能休息。我再与她视频,她往往会拒绝,说手机流量费太贵了,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要视频,我想这样也好。现在想来,有时候视频可能就是在山上,她不让我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
看着眼前崎岖不平的山路,愈来愈闷热的丛林,想到妻带着孩子不止一次的走过这里,或许我的脚印就有与妻子的脚印重合的地方,想到她的身体也很虚弱,眼眶顿时湿润起来,泪水模糊了双眼。
住院时间长,市里的饭店超市不敢消费,爬山是最便宜的打发时间的方法。
当我停下纷纷的思绪,儿子指着一块石头说:“爸爸,我们有一天挨了淋,大雨滂沱啊!我们没有带伞,又怕打雷闪电,只好拉着我拼命跑,走出山林,气都喘不上来了。”
我开始走得极为小心缓慢,我生怕错过每一处他们走过的地方。也是想儿子能回忆起每一个时间节点和位置,说给我听,让我能在那个位置好好停留一下。
儿子给我指着很多的标识牌,哪些去过哪些没有去。我问儿子还有多远才能到山顶,他说远着呢。我眺望远方,又环顾四周,仿佛看到妻子与儿子一次次从我身边满头大汗的走过去。他们的身影迟缓,妻子在前,儿子在后。
又前进了一段,妻子打来电话说,要我们不要耽搁太久,回来一起吃饭,早早回去。开车的朋友还有事情。我一边答应着,一边看着远处的山林,那里还有曲曲弯弯的山路,心里格外挂念和留恋。来到山脚下,我给儿子做了约定:“等你哪天放假了,我们找个机会重新认认真真爬一次佛慧山。这座山上留下妻子和孩子的汗水与足迹,也因为儿子说过这是他的生命之山
刘亮,山东能源集团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济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济宁老年大学写作班教师。获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一届天津散文奖、微山湖征文奖、中国煤炭系统诗歌优秀奖。坚持以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的世界真善美。在各级报刊平台发表散文和评论作品一百万字。
十、千里易析字: 人 梯
酷暑,文友来电话让我从汉字学的角度,为他解析一下“人梯”。我很爽快地应允了,因为文友之邀,是对我的莫大信任,我冒酷暑为其解答而感悦之,不知解析合乎尔心意否?
“人”,按汉字笔画来说,只有一撇一捺两笔,何其简也!但简单背后又是极端的复杂。
人是宇宙间最复杂的高等动物,主要是干好事的高级动物,但干起坏事来也是狠角色!可以说“人”的两笔很难用“功”与“过”来定论,只不过勾勒出了人间百味,也裸露了世间丑态万种!真的是一人一世界,一字一乾坤,一字一阴阳,一字一情愫。
人, 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侧面而立的人形的样子。《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像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
《礼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形之秀气也。”
“人”的一撇一捺,可以说包罗万象,为什么?因为人的“撇”在上“捺”在下,这是创字者智慧的闪耀与寓意的深奥之所在。
“人”的撇在上,首先,可贵的天阳之气高高在上,上下贯通;其次,比喻人为万物之灵,从爬形动物中脱颖而出,直立行走,手脑并用,是直立行走的动物界的佼佼者,可以看出“人”字体现了以阳为主阴(捺为阴)为辅的特征。所以,撇为阳,附于阳的“捺”为阴,阴阳统一于“人”字中。《黄帝内经》:“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就是说“人”由阳气“丿”与阴气“乀”,合而成形,先阳后阴(先丿后乀),气而生乎形。
《易经》:“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哲理的精髓,是将人与天地道融合一体。
“人”若呈阴盛阳衰之势,则人就不能成其为“真人”,汉字则表达为“入”。入者,阴气重也。“入”就是“进去、进入”的意思,虽也是撇与捺的组合,但笔画的高低与先后错位,意思全变。如果“人”只进而不出,天地会越来越小,“入”是阳气低头受挫,阴气昂头呈强,大小事难成矣!
“人”诞生于天地之间,创造过与正在创造奇迹,大千世界一直不平静,形形色色的人陆续登场。
当“人”为独行者,姑且称为独行侠,用汉字表示就是“大”“氏”“夫”等字。二人相处则要演绎故事:二人相随则为“从”字;二女为伴则为“比”字(因为女人在一起就是比这比那,“匕”又是雌性生殖器符号);如果两个女人一起不投缘,各自护短,则为“庇”字;一男一女在一起就有故事发生,则为“化”字(男女一起能化解一切);若男女一起不投缘,则为“北”字;如果感情危机的在一起,则为“乖”字(背靠背依在树上斗气);多个男人在一起,则为“众”字,力量冲天;多个女人在一起,就耍奸,则为“奸(姦)”字……
各年龄段的人若用汉字表示,也是天女散花,纷乱不堪。
婴儿,用汉字表示则为“巳”。“巳”,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婴儿初生不久,只有脑袋而没有四肢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不是婴儿真的没有四肢,而是说婴儿在襁褓中只露出脑袋,四肢被襁褓裹住了。
未成年的人,汉字则为“子”字。“子”,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只有头和上肢而无下肢的人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未成年人,还不能独立自主的生活,缺乏生活的各种支撑,所以就创造了好像没有下肢的“子”字。
成年的人,汉字则为“大”“人”等。“大”,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四肢健全而又挺挺而立的人的样子,表示人的发育成熟,能独立从事各种活动。
老年的人,汉字则为“了”等。“了”,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形将就木的老人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了”比“巳”从甲骨文的字型上看,脑袋开窍了,表示头脑发达了,但好像也没有四肢,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老人一般卧于病榻之上,也只是露出脑袋,四肢盖在被子里。如《红楼梦》里的“老了歌”,如词语“了结”“终了”“一了百了”。
有些“人”隐藏于汉字中,一般人不易察觉,只有研究汉字的人才能慢慢看到它的真容,如“重”“圣(聖)”“急”“千”等。
“人”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有德无德之人并不写于脸上,而又写于汉字中,这样的汉字又是极其复杂的,更不容易分辨,在此不再细赘。但古人说的好:“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人者仁也,唯仁其可谓人也。
梯, 会意兼形声字,左形右声。为什么“梯”字用“弟”作偏旁呢?
弟,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根绳索拴着箭杆的样子。“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指直立的短木棍(|或丫),表示木柄的箭,这样的箭,汉字也写作“弋”;一是指缠绕在木棍上的绳索。二者集于汉字中就是“己”与“|”的结合,而不是“弓”与“|”的结合。
“己”,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条长长的弯弯的绳子的样子,引申为自我约束的意思,凡用“己”作偏旁的汉字,都有受约束的意思,如“弗”,像弯曲的木头用绳索紧紧捆扎住了,加以矫正,不让其弯曲,正如《荀子》所说“木受绳则直”。所以,“弗”,引申为“不”的意思,“弗”字与“弓”毫无瓜葛。再如“夷”,由“大”和“己”构成,意思就是用绳索捆绑住野性的人,引申为野蛮人的意思,如词语“蛮夷”,4蛮夷就要消灭就要荡平,所以有词语“夷平”。再如“吊”,繁体字为“弔”,会意字,意思就是将人用绳索拴着头部凭空悬起。
古人为什么在箭杆上缠绕绳索?
早期的古人制作箭头和箭杆是极其不容易的。为了使箭矢(头)锋利,必须制造成金属箭矢,并多次淬火锻造;箭杆必须选用优质的木材,多次打磨使之坚硬且顺滑,费时费力,因而十分珍惜,必须多次重复使用。为了这个目的,就在箭矢上楔入坚硬的箭杆,并在箭杆上缠绕绳索。箭杆上缠绕的绳索很有讲究,不是随意缠绕,必须按先上后下的顺序,不然的话会影响箭的远射和箭的力量。这样,“弟”就有了先后次序的引申义,如词语“兄弟”。
“兄”,会意字,由“口”和“儿”两个字元素构成,意思是在家里有说话权的儿子。因为我国古代是嫡长制的社会,兄弟中最年长的男子称长子,在同胞手足中拥有说话权和继承权。
“梯”,之所以用“弟”作偏旁,是因为我国古代早期的梯子,都是用短木棍与绳索捆扎成“悬梯”,形成一层一层的梯蹬,梯蹬的这蹬与那蹬的衔接是按顺序排列的,正如“弟”字一样是有顺序的,人抓住梯绳向上攀登。同样“第”字的创字意图与“梯”字相同,竹简的制作也是非常考究,按先后顺序,如词语“次第”“府第”。后来的古人发现绳悬梯有很多缺陷,如缺乏稳定性,就改成木制梯,所以,汉字“梯”为左“木”右“弟”。《说文》:“梯,木阶也。”
“人梯”,就是通过人体叠加形成的攀登结构,上面的人踩着下面人的肩膀攀援而成梯,也引申为以血肉之躯搭建梯子帮助他人脱险的集体奉献行为。很明显人梯的比喻味十足,比喻甘愿自我牺牲以成就他人的崇高精神!人梯就是精神之梯,必须用品德浇铸;就是无价之梯,千金难买,不可交换!让时代的人梯精神发扬光大,爆发出熠熠的人性光辉!
丁同金,字普慈,笔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东泗水城北故县村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济宁师专,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截至现在共有五本书面世,前三本与人合作编写,即《初中语文重要篇目分析与指导》(中国海洋出版社)、《幽谷风》 (中国文联出版社)、《泗河方域丁 氏族谱》、《藜 苋叶》。《泗上丁氏传奇》与《藜苋叶》是自己的专著。希望书香传遍每位读者的心田.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词散文汉字解析选萃》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