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吴继光:淞沪会战中的不屈将星
一罗培永
1937年深秋的上海,黄浦江面的浊浪裹挟着硝烟翻滚,闸北的断壁残垣在炮火中摇摇欲坠。在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吴继光正拄着步枪,凝视着前沿阵地。这位年仅33岁的将军脸上布满硝烟,眼神却如寒星般锐利——他知道,自己和麾下将士们即将用血肉之躯,为身后的家国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少年壮志:从皖中少年到革命军人
1904年,吴继光出生于安徽盱眙(今属江苏)一个耕读世家。时值清末乱世,列强环伺,山河破碎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救国图存的种子。16岁那年,他听闻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毅然告别家人,徒步千里奔赴韶关参加革命军,从此踏上了军旅之路。
在军校学习期间,吴继光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他不仅精通步兵战术,对地形测绘、火力配置等专业技能也了然于胸,深受教官赏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担任排长,从基层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在历次战役中,吴继光总是身先士卒,率部冲锋在前,因战功逐步晋升为连长、营长、团长,成为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同事们常说,吴继光身上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一次追击战中,他率一个连追击溃敌,途中遭遇伏击,左臂中弹。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全歼敌军。战后医生检查伤口时发现,子弹离骨头仅差毫厘,众人都为他捏了把汗,他却笑着说:"军人的命是用来保家卫国的,不是用来惜命的。"
淞沪烽火:血与火的阵地坚守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凭借海陆空优势,对上海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双方展开惨烈厮杀。吴继光此时担任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奉命率部驻守上海西北的罗店、蕴藻浜一线。
这片阵地是日军主攻方向之一,战斗异常激烈。日军每天出动数十架次飞机轰炸,舰炮火力更是如雨点般倾泻在阵地上,许多工事刚修好就被炸毁。吴继光始终坚守在前线指挥,他将旅部设在一个废弃的碉堡里,与士兵同吃同住,随时根据战况调整部署。
9月中旬,日军集中三个联队的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向174旅阵地发起猛攻。激战中,前沿阵地被突破,日军一度冲到旅部附近。危急时刻,吴继光亲自率领预备队发起反冲锋。他拔出指挥刀高喊:"弟兄们,跟我上!把鬼子赶回去!"战士们见旅长带头冲锋,士气大振,纷纷跃出工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经过两小时激战,终于夺回阵地,但全旅伤亡过半。
在随后的拉锯战中,174旅官兵在吴继光的指挥下,创造性地运用"坑道战术",在地下挖掘交通壕连接各据点,有效减少了炮火造成的伤亡。他们还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阵地,炸毁敌坦克、摧毁机枪火力点,多次粉碎日军的进攻。吴继光常对部下说:"我们多坚守一天,后方就能多一分准备,国家就多一分希望。"
以身殉国:最后的冲锋与永恒的丰碑
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中国军队被迫调整部署,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吴继光奉命率174旅担任掩护任务,在白鹤港阻击日军,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此时的174旅经过连日激战,兵力已不足千人,且弹药匮乏。吴继光深知任务艰巨,他对将士们说:"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就是要让鬼子知道,中国人是打不败的!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
26日午后,日军在重炮和飞机掩护下,向白鹤港阵地发起疯狂进攻。吴继光沉着指挥,利用地形组织交叉火力,一次次击退日军冲锋。战至傍晚,阵地右翼被日军突破,部队伤亡惨重。吴继光立即带领警卫排前往增援,途中遭遇日军炮火袭击,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腹部。
警卫员急忙上前搀扶,吴继光却推开他的手,指着前方喊道:"别管我...守住...阵地..."话音未落,便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在他的精神感召下,174旅官兵奋勇拼杀,硬是坚守到了大部队转移完毕。当最后一名战士撤出阵地时,阵地上只剩下断枪和弹壳,以及吴继光和战友们用生命铸就的不屈丰碑。
英名永存: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吴继光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将其灵柩护送回安徽老家安葬。当地百姓自发沿街相送,哭声震天。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吴继光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收录进《抗日英烈传》。
如今,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里,吴继光的照片被挂在显著位置,旁边陈列着他用过的指挥刀和望远镜。每年都有大批群众前来缅怀,聆听这位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位老兵在参观时感慨道:"吴旅长和他的弟兄们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民族气节。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今天的中国,如他们所愿。"
从皖中少年到抗日将军,吴继光的一生虽然短暂,却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用热血诠释了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在淞沪会战的烽火中,他如同一颗流星,虽转瞬即逝,却留下了永恒的光亮,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炮震淞沪接大荒
危城谁与固金汤
阵前血染征袍赤
战后魂归楚水长
寸土争来皆骨血
千秋仰止是肝肠
至今芦荡风涛急
犹似当年战鼓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