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从辛弃疾笔下的沙场豪情,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王昌龄边塞壮志,战争诗词始终是中国文化长河中激荡人心的篇章。
在那岁月长河的豁口处,有一位英雄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便是孙蔚如。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着不朽的传奇。
当年,战火纷飞,倭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孙蔚如将军临危受命,率兵奔赴抗敌前线,奉命把守潼关口。潼关,那是祖国的咽喉要道,关乎着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将军深知责任重大,他身先士卒,带领着战士们浴血奋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彻云霄。子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炸开,但将军和他的将士们毫不退缩。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死死地锁住了敌人的咽喉,让倭寇无法前进一步。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他们的热血,每一场战斗都彰显着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西安事变,如一场暴风雨般席卷而来,时局风云变幻。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孙蔚如将军做出了无比正确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爱国之路,甘愿成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有力辅佐者,成为推动国共合作的先锋马前卒。他深知,只有国共合作,团结一心,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击外敌。在他的努力和支持下,国共合作的局面得以形成,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伟大的决策,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八年抗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孙蔚如将军卧薪尝胆,心怀民族大义,带领着部队与敌人展开了长期的周旋。他不畏强敌,不惧困难,始终坚守在抗战的最前沿。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过。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他鞠躬尽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他的壮志豪情,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黑暗的岁月,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孙蔚如将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心中时刻牵挂着百姓的疾苦。他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需求,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他心系后代的教育,创办私塾,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知识的熏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还造福家乡,修建桥路,改善了家乡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如今,斯人已故数十秋,但百姓依然将他铭记在心头。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建起了纪念馆,让他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永远传承。他的名字,被载入了星耀长安的名人录,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那潺潺的滋水,流淌着悠悠的情思,绵绵不绝地汇入大海。它仿佛在诉说着孙蔚如将军的故事,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回顾抗战胜利路,我们感慨万千。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作为后人,应当以孙蔚如将军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努力拼搏,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兴至,啍唧几句:
豁口有个孙蔚如。
当年率兵抗倭寇,
奉命把守潼关口,
浴血奋战锁敌喉。
西安事变风雨骤,
先生选择爱国路。
辅佐张杨马前卒,
国共合作功千秋。
八年抗战血雨路,
卧心尝胆为民族。
为了解放全中国,
鞠躬尽瘁写春秋。
建国以后初心守,
身居高位解民忧。
心系后代办私塾,
造福家乡修桥路。
斯人已故数十秋,
百姓依然记心头。
政府建起纪念馆,
星耀长安名人录。
潺潺滋水情悠悠,
绵绵不绝入海流。
回顾抗战胜利路,
策励后裔要奋斗!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