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道与重阳宫
作者:谭勇涛
重阳宫自古以来一直在周至县的辖区内,到1958年1月22日才划归户县。清乾隆五十年《周至县志》载“在县(周至县)东南六十里,本名留蒋村后改为双溪今称祖庵镇。元季庚子王重阳喆门徒既会葬嚞复于此,兴建殿阁楼台焕然为关右巨观,名重阳宫。《终南仙境志》略云:重阳于南时村穴居三年 ,复与和玉蟾等结庵于刘蒋村。金世宗大定中,东游宁海同邱、刘、谭、马四真至汴梁羽化,四真归葬于刘蒋村,马丹阳构一广庭手书祖庭心死以颜其额,祖庭之名实昉于此,诸方谓之祖庵。章宗承安中王玉阳真人奏立灵虚观,元戊戌岁夏五月,邱长春请旨改灵虚观为重阳宫,乙巳岁朝命赠封为重阳万寿宫”。《户县志》(1986年)载:重阳宫,在县(户县)西祖奄镇。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开封,其徒归葬于刘蒋村(即现户县祖庵镇)。马钰(马丹阳)在此建一大庭,额书“祖庭”。金承安四年(1199年)王玉阳奏立灵虚观。元太宗十年(1238年) 改灵虚观为重阳宫。乃马真后四年(1245年)赠封重阳万寿宫。明永乐、宣德、正统年间多次修葺。清乾隆、同治年间曾重修。重阳宫原来规模宏大,殿堂建筑众多,东至东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有道士近万人。 后因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大多数殿宇荡然无存。重阳宫原存碑刻散弃露天,1962年收集迁至原玉皇殿旧址,成为“祖庵碑林”。今保存石碑31通,其中《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十万重阳万寿宫记》等,均为全真道历史的重要资料。
1、王重阳与全真七子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宋徽宗正和六年(公元1112年)12月22日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一个富裕人家。少年时,王重阳勤奋攻读儒家经典,并习武。以图科举仕进。但在宋金两国交战而兵荒马乱之时,靠科举夺取功名是没有出路的。于是,王重阳转而习武,考取了刘豫所建的“大齐”国武举,名中甲科。号称“天下第一”。“大齐” 刘豫政权本是金朝的傀儡,金入住中原后,政局稍微趋于稳定,便废掉了“大齐”取而代之。在异族统治之下的汉族官吏自然得不到重用。王重阳本指望从此事业发达,却不料被派到一个小村庄当了一名收酒税的小官吏。他一气之下,愤然弃官归乡。王重阳在仕途无望的痛苦生活中,曾一度打算皈依佛门,但他最终选择了道教。据说,王重阳48岁时在甘河镇的一家酒铺中遇到了隐士,隐士“密付口诀,又饮神水”,并传授给他许多仙道修炼的秘术。全真道称这次奇遇为“甘河遇仙”,并说授经的隐士就是吕洞宾、钟离权的化身。清乾隆《周至县志》载:“遇仙桥在甘河相传,王重阳于此遇仙得道故名。遇仙宫在县(周至县)东六十里甘河镇,昔王重阳为是镇酒监,有披毯裘二仙日索酒为常,重阳饮之甚恭,二仙邀重阳饮于甘河以瓢酌水皆良酝也,遂醉而得道。后人因于此建遇仙宫”。
王重阳自此弃家当了道士,易名喆,自号重阳子。其行为举止也开始变得异于常人。金正隆四年(1159年)因受异人点化,“慨然入道”,“于终南刘蒋村创别业居之,置家事不问”。金世宗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王重阳将家产分给亲友乡邻,隐居到终南县(今周至县)的南时村,他在村里掘穴而居,称作“活死人墓”,内修丹道,外则佯狂,人称“王害风”。与道友和玉蟾、李灵阳结茅而居。但数年内收徒寥寥无几。大定七年(1167年)焚其居,只身东游宁海,在那里他劝说当地富户马钰出资修庙,起名“全真庵”,公开以“全真”为旗号,广收弟子。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号称“北七真”的丹阳真人马钰、长真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长春真人丘处机、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静真人孙不二七位高徒。这七大弟子,皆出身豪门,又有雄才抱负,各大有作为。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率丘、马、刘、谭四大弟子返关中,途中于河南羽化登真。寄葬开封。四弟子入陕、过华岳、访京兆。当时和玉蟾、李灵阳仍居刘蒋村,又有刘通微居甘谷口,史处厚居礼泉。四子入陕后,和玉蟾遣史处厚往长安相迎,其后共结茅庵于刘蒋,并修治葬所。大定十二年(1172年)往开封迎回王重阳遗骨,葬于刘蒋,马丹阳留守刘蒋,建成祖庭(即现重阳宫)。据《周至六朝石墨集》云:“金活死人墓石刻,闲闲老人书,在市村成道宫。故志:王重阳遇毯裘二仙,后弃酒业,至刘蒋村,凿土穴居之。上书活死人。居三年,出赴东海,得马丹阳、邱处机等为弟子,道大行。羽化洛阳,嘱弟子葬已,绳断则葬。后于周至北市村外,绳断葬之,立石。兹刻为闲闲题,想是金时所题也”。《金石记》载:元至大三年,加封师真人共四勅,第一勅加赠东华帝君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第二勅加赠钟离真君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吕真君为纯阳演正惊化孚佑帝君,王真君为重阳金真开化辅极帝君;第三勅加赠马钰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谭处端为长真凝神元精蕴德真君,刘处玄为长生辅化宗元明德真君,王处一为玉阳体元广慈普度真君,郝大通为广宁通元妙极太古真君,孙不二为清净渊真元虚顺化元君;勅并付元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妙道一收执案。全真学者尊王重阳为祖师然重阳之教皆长春(丘处机)张大之者也。
2、全真道的形成与发展
全真道分为南北二宗,均起起源于陕西境内。全真道南宗(金丹派或紫阳派)创立于北宋时期,其创立人为张伯端(紫阳真人)。元代时,因受朝廷重视,全真道(北宗即重阳道)南渡,南宗徒裔纷纷合流于全真门下,但未合流的紫阳派仍在南方各地零星分布,一直延续至今。
道教外丹之术在当时流行数百年无法得到验证而衰落,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经过陈抟、张伯端的努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儒释道三教思想互相交融。但是贯通三教的新道教尚未诞生。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王重阳的身上。王重阳文才武略、思路广阔,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同源论,以“三教圆融”,“三教平等”为号召,创立了三教合流的道教派别——全真道。王重阳在昆嵛山自食其力,体会修真之妙,为全真道出家制度之始。接着又在山东各地创建“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道教社团,全真道正式形成。王重阳的全真教义强调心性的修炼,以清净为宗,以识心见性为先,这与当时的普遍重视心性之学的总趋势一致。“全真”之意,据《全真教祖碑》谓 “识心见性,以全其真”,意思是要成就一个完满最真实的人。王重阳仅仅是宣扬人的真性的超越和解脱,并不主张传统道教的长生飞升之说。但他主张清修,与早期道家清静无为之说相吻合。王重阳登真后,马钰掌教。马钰的继任者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等人,以关陕和山东半岛为重点地区进行活动,亦到达河北、河南。七大弟皆遵循师训,阐扬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和真功真行两全的教义。真功真行就是“人圣之道,须苦志多年,积功累行”。所谓“行”,即是忍辱含垢、苦已利人、忠孝仁慈,这就为全真道参与社会实践生活树立了教义上的根据。王重阳与七大弟子皆是士子中第一流人才,有著述,便于结纳士类,相互推扬,同时他们含辛忍苦,有奇行异迹,能受苦,能活生,能轻财仗义,济人之急,故为民众所赞佩,所感动,入教者渐多。
马钰每日乞食一钵面,誓死赤足,夏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于沙石跑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赤脚往来砺石荆棘中,世号“铁脚”。丘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箕,昼夜不寐者6年,其后在陇州龙门山修行7年,一如磻溪时。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6年,持不语戒,寒暑风雨,不舍易其处。王重阳立教之初,令出家者结茅庵草舍修行,以云游乞食为生。后来教团增大,开始自己垦荒、耕田、劳动以自养,这种勤劳俭朴的作风受到社会的好评。扩大了全真道的影响。虞集《幽室志》载,全真道士“涧饮谷食,耐辛苦寒暑,坚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目致于道,亦颇有所述于世”。王恽《奉圣州永昌观碑》载“其特达者各潜户牖,自名其家,耕田凿井,自己食其力,垂慈接物,以期善俗”。辛敬之《陕州灵虚观记》载,全真道士“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澹无营为,则又类夫修混沌者”。全真道给当时的人们指出一条避灾求福的新途径,又给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好风气,道人士子率先行之,民众妇女翕然从之,不久便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惊动了金朝统治者。
全真道是不以政治为直接目的宗教教派,使金朝掌权者采取支持利用政策,以加强对黄河流域广大汉族地区的思想统治。全真道在王重阳、马钰时代,仍以无为为主,不与官府联络。马钰羽化后,金廷开始争取全真道,全真道也希望得到金廷的承认,以便依靠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发展本教。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世宗召王处一至燕京,问养生和治国之道。次年,世宗又召丘处机进京,屡承接见。王、丘二人都企图用道家清静无为之旨影响世宗,消减政治的暴虐性,以期缓和社会矛盾,改善社会生活。全真教与官吏发生密切联系,已超出民间水平,成为合法宗教,全真道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在社会上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宗教势力。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朝争取的重要对象。丘处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年轻时因慕道而隐修。王重阳在山东传教时,他慕名拜师学道,成为王重阳高徒之一。 金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其时,丘处机同马钰、谭处端、刘处玄追随左右。师傅登真后,他们决定分散传授,以扩大全真道的影响,丘处机西入磻溪龙门山隐居潜修七年,因此其教派称为龙门派。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在十余年间就风行全国,影响卓著。1219年,金朝和南宋先后派人召丘处机,丘皆未应诏。同年,远在西征中的铁木真闻其名,派近臣札八儿、刘仲䘵持诏专程邀丘处机朝觐。丘预见到蒙古必兴,如进言铁木真,便可借其力以推行全真教义,早日息兵偃戈去战乱杀戮之祸,便慨然应诺,以73岁高龄之身,于次年偕同弟子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18人北上,路经燕京到达宣德,又接铁木真之诏,铁木真在西部作战,邀其西行见面。丘处机曾写诗给燕京道友,云:“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和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此诗表达了他以无为之教化有为之士的心愿,为的是让百姓过上太平安生的日子。留宿山北时,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历经磨难,自昆仑历4年始达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史载,经数十国,行经万里。曾喋血战场,避寇荒域,绝粮沙漠。丘处机在途中诗云“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又云“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表达了弘道西域的宏愿和弭兵救民的济世之志。
铁木真对丘处机优待礼敬。铁木真欲在政治上对全真道有所倚重,又欲求长生养身之道。时铁木真正忙于西征,日事攻战。据《元史 释老传》载,丘处机劝铁木真“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铁木真十分欣赏丘处机的建言,说,天赐给我仙翁,开启我的心志。于是发布了“已许不杀掠”的布告,并命左右将丘之言谈记录下来,用以教训诸子。为尊敬起见,称呼丘处机为“神仙”,封爵大宗师,赐以虎符和玺书。一年后,丘处机以年事已高,思乡恋土心切为由,多次向铁木真提出东归中原之意,铁木真百般挽留,丘处机去意坚决,遂于1223年3月10日成行。丘处机回到燕京后,住持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继续传道,借助铁木真的威力的器重,救死济困。做了慈善事业。《元史 释老传》载“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称道之”。铁木真为表谢意,在他临终之际,特降圣旨“尽免全真教徒之赋役”。并以其道号长春子 ,改天长观为“长春宫”。云“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1227年,丘处机80岁登真,葬于长春宫处顺堂。时全真教到达鼎盛时期。
丘处机的思想基本上继承王重阳和马钰而来,又有进一步的发挥。他力主三教合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他仿效佛教“众生皆有佛性”之说,宣扬有情皆有道性,云“凡有七窍者,皆可成真”,“畜生饿鬼,皆堪成佛”。他用超生说代替长生说,云“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而超生在于修性。性功在于清心寡欲,修道者应出家,断除一切尘缘,“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命功以意守下丹田为入手,引出肾中真气,与心中木液相交,是为龙虎交媾,继而金液还丹,太阳练形等。命功之上转入性功,直修到六根清静,方寸澄澈,便是真丹。丘处机是一位悲世悯人的高道,他传道的重心在济世真行。他看到大兵之后人民涂炭,令各地道徒立观度人,以求世为先务,使全真道成为灾民归依的社会组织,这是丘处机掌教下的全真道得到赞誉的根本原因。清乾隆皇帝为北京白云观丘祖殿题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是对丘处机一生最简练准确的评语。丘处机的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孺溪集》 等。丘处机之后,全真道历任掌教尹志平、李志常(李真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城、孙德或等,皆得元室所赐真人号多出任玄教大宗师。全真道兴于北方,在元朝传入江南,以武当山为活动中心。以前张伯端一系内丹派后学,此时纷纷合流于全真门下,而成为全真南宗。全真道发展现到明代,其道士多隐遁潜修,有著书立说者。明代最为世所仰慕的全真高道,当推张三丰。张三丰精于内丹之术,自当不疑。《三丰全书》以儒学心性修养和力行伦常来讲解内丹,认为内以尽性,外以尽伦常,便可成就内丹,全真道方可全仙道。
3、全真道龙门派
据道教界口碑,门龙派的创始人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丘处机与马、刘、谭三子分别,隐入宝鸡磻溪穴居,乞食度日,六年不寐。大定十年(1180年)隐居陇州龙门山,修道授徒,据传龙门派因此形成。丘处机在陕西传道二十一年之久其弟子遍及关中,并建有玉华等会。自明代起,龙门派形成以戒律密传形成出现的支派—龙门律宗。据传一代宗师为丘处机弟子赵道坚;二代宗师张德纯,隐于华山;三代宗师陈通微,隐四川青城山;四代宗师周玄朴,周系西安人。此后宗师主要行于南方。清初,有王常月以后的数代宗师活动于陕西各地。明清时期,龙门派广布于全国各地,陕西境内的道观大部分为龙门派。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楼观道也归入全真龙门派。但因历代战乱,由金元时直接下传的谱系已难以列出,除佳县白云观明代由张真义等由终南山传入外,现在的宫观中很多龙门道士由外地迁入。如陕南各地和华山北峰等处宫观由武当山传入,楼观台则于清初由北京白云观道士梁一亮下传。清初以后,龙门派遍传全国各地,其势力远超全真门下其余诸派,成为全真道的代表。
4、全真道的教义和教制
全真道的教义和教制仿效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注重宗教炼养实践。所谓“全真”指保全真性、精气神三全,或指个人内修真功与传道济世真行双全。全真道的信仰,主要是成仙证真,具有强烈的出世色彩。他们吸取禅宗的见性成佛之说,宣扬只要在念头上做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心性、超出生死,得到精神解脱。全真道士在修炼中,以明心见性为首务,做到清静心地,并进而达到“寂无所寂”、“玄之又玄”的境地。以钟、吕下传的内丹炼养为基础,继承楼观道的清修传统,提倡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全真道在教制上,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组织形式上提倡出家,并倡修苦行,云游、乞食成为全真道传统。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有明确规定。王重阳还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等。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道的祖庭,在道教信众中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在当代全真龙门派更是影响深远,早已成为全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主要参考文献

(注:本文来源“心海灯塔”美篇)
作者简介:谭勇涛,周至县竹峪乡谭家寨人。周至县民政局干部。平生喜爱文史,对道教文化颇有研究,工作之余常常访大德高道于深山古庙,研读古文献资料于省市图书馆,曾参与周至县民政局主编的《最美周至地名故事》,多次参与周至县地名办组织的千年古村镇评审工作。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