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马抗英纪念馆——树起了英雄的历史丰碑
作者:文凤鸣
片马坐落在怒江高黎贡山西麓,它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边陲小镇,是祖国重要的边防前哨之一,是云南怒江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云南省对缅甸的重要辅助口岸之一,还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在十九世纪初抗击英国殖民侵略的主战场。
为了见证历史,弘扬爱国主义思想,让世人了解片马的历史和片马人民抗英斗争的英勇事迹,1985年年初,怒江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修建“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 1985年2月16日,胡耀邦同志到云南怒江视察工作时,高度评价和赞扬了片马人民的抗英斗争精神,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该纪念馆于当年6月4日落成完工。 纪念馆修建的样式独特,完全仿照当地茶山人住宅样式建筑的纪念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三面青山环抱,其保护面积为二万余平方米。一九九七年四月,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设有展厅,陈列展品有一百余件,其中文学资料五十多件,图片资料三十多件,实物二十多件。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建成几十年来,对促进片马口岸的开放,推动地方经济的建设,带动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建立边疆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阵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每当到纪念馆瞻仰英烈们时,片马的历史就浮上了心头。片马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自古以来,就是祖国西南的边防要塞。它北可至四川和西藏,西可抵缅甸和印度,东可达昆明和中国内地,片马又具有各类丰富的资源。
据史料记载,自1886年起,片马就成了英帝国主义的侵占对象,1886年英帝国主义设圈套,企图把片马搪塞为“隙地”而占领。1910年12月3日,侵占缅甸的英军趁高黎贡山冰雪封山、片马与内地交通信息暂时阻断之机,悍然由殖民地密支那出兵两千余人,马队千余匹,武装强占了片马,至1927年,又先后占领古浪和岗房两个地区。英军暴行的烧毁了片马的汉学堂及一些民宅,赶走了执教人员姜光耀,强令边境居民交出我国历代政府颁发的信符执照并强行烧毁,威胁边民投降,强行民税,强令民工,并在我领土上修路,筑炮台,私立界碑,干涉我国边民讼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片马事件”。同年,我边防军民在土把总左孝臣、千总杨体荣率领下奋力反抗,打击入侵英军,与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军殊死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我方各族军民伤亡惨重,土把总左孝臣在抗英斗争中牺牲。
面对侵略军的强暴行为,片马人民没有屈服。为了保家卫国,在傈僳族头人勒墨杜扒(土司管事)的带领下,片马地区的景颇、傈僳、彝、怒、独龙、汉、白,各族人民组成了四百多人的抗英队伍,并会同泸水各土司派出的“民团”一百多人汇合,组成了一支五百多人的民族自卫队,与英军进行了顽强的拼搏,他们用土枪、土炮、弩弓、长矛、大刀、滚木、擂石作原始武器,在岗房、古浪等地巧妙地伏击敌人,大家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把英军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仓惶逃遁,使英军损兵折将,伤亡惨重、锐气大减,沉重地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在古浪的一次伏击战中,神箭手褚来四还用毒箭射死一名英军指挥官,更是使敌人闻风丧胆。
后终因寡不敌众,抗英队伍被迫撤入深山密林中隐蔽。在危急关头,勒墨杜扒派神箭手褚来四到怒江(今怒江州府所在地)告急求援,而褚来四这位勇敢的傈僳汉子,不顾生命危险,冒雪翻山,终将英军武装强占片马的消息传到了怒江和内地。随后不久,他又率领怒江土司民团“弩弓队”四百多人,突破雪山封锁,攻进片马,与勒墨杜扒带领的片马抗英队伍会合。
至此,抗英队伍的力量迅速壮大,他们运用断水、投毒、夜袭、火攻等各种战术,围困、骚扰、惩治敌人,迫使英军从巴吴库、岗房、古浪一步步撤到片马英军营房里龟缩起来不敢再轻举妄动。经过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英国于1926年被迫承认片马是中国的领土,但英军拒不撤兵,仍然强占片马。与此同时,片马人民的抗英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和世界舆论的支持,迫使英国侵略军于1943年3月抛下了一批罪恶的尸体,灰溜溜地撤走了,片马人民终于取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1944年5月17日,中国军队收复片马,但在英方压力下,不久又退出。
直至1948年缅甸独立后接管片马。1960年1月28日中、缅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协定》,中国方面放弃对猛卯三角地(南坎)的主权,换取缅甸政府同意将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及班洪,班老等地区划归中国。
1961年6月4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片马、岗房、古浪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