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脉的灵光
——浅析姚增战先生游记散文中的五重文化觉醒维度
廉涛
写游记散文我的体会是:一要 用“心”看,观察入微,捕捉独特细节;二要用“情”写,融入真挚情感与个人思考;三要用“脑”构,围绕主线清晰布局;四要 用“笔”绘,锤炼语言,生动表达;五要展现“我”,贯穿个人视角与独特体验。切记把游记写成景点说明书。
姚增战先生的这部游记散文集《游心漫笔》我读了一部分。陈长吟老师、王芳闻老师和李震老师在序言里,对姚增战先生散文特点的总结、概括、点评是精到的,几位老师所表上的观点对于我这个散文写作者来说,也是启发颇多,很有帮助。我认为《游心漫笔》是作者心灵与外在世界碰撞后留下的独特印记,让读者透过作者的眼睛和心灵,看到、感受到了那个地方的独特魅力与作者的内心波澜。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对《游心漫笔》这部游记散文集的体会:
一、文化根脉与历史纵深
作者善于将自然景观置于中华文明脉络中解读,赋予景物深厚的历史质感。 比如:在《拜谒仓颉话文字》一文中,从庙内古柏、汉碑拓片切入,剖析文字诞生如何推动“结绳记事→文明载体的跨越”,更引用于右任“文化之祖”题匾,凸显对文化源流的敬畏。 再比如:在《老子与〈道德经〉》一文中,将百竹园的清幽与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贯通,精准概括“无为而治实为顺应天道”的辩证思想,体现对典籍精髓的深刻把握。
二、物我交融的哲思升华
景物描写常成为人生哲理的载体,形成“观物—悟理—映照人生”的三重结构。 比如:在《石榴的风格》一文中,以石榴“贫瘠土地扎根”“秋日献果”的特性,提炼出“默默奉献”的精神品格,结尾直指“做人当如石榴”的价值观升华。 再比如:在《秋天的启示》一文中,从落叶飘零联想到人生暮年,提出“秋季亦是收获季”,呼吁“总结过去,力所能及做有益之事”,在自然规律中寄托积极的生命态度。
三、科学视角与诗意表达并存
兼具实证精神与文学审美,使文章既有知识密度又不失感染力。 比如:在《木王十里杜鹃花》一文中,精确列举海拔(二千多米)、品种(如“美容杜鹃”“秀雅杜鹃”)、花色(花色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由起初的红色向淡红色、粉红色和洁白色演变),同时以“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渲染视觉与嗅觉通感,更借白居易诗句强化意境。 再比如:在《海边的遐想》一文中,记录银滩天气骤变时“乌云翻滚,雨流成河”的细节,又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诗词点化人生无常的感悟,实现现象观察与诗性哲思的融合。
四、时空交错的叙事张力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线呼应,拓展文本的时空维度。 比如:在《仙游寺与〈长恨歌〉》一文中,在描述寺院景观时,穿插白居易创作轶事,剖析诗歌中“朝廷腐败致国破家亡”的警示,更关联当代《长恨歌》歌舞剧的盛况,古今交织中深化主题。 再比如:在《拜谒仓颉话文字》一文中,将东汉碑刻、明清楹联与现代人的文化朝圣并置,凸显文字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五、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
对陕西风物与历史人物的书写,彰显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比如:临潼石榴、白水仓颉庙、周至楼观台、仙游寺等本土意象,尤以《石榴的风格》一文,将石榴与中秋赠礼习俗关联,赋予方物以情感温度。 再比如:对老子、白居易等陕西文化名人的深度解读(如《道德经》的治国智慧、《长恨歌》的社会批判),体现对乡土文化基因的挖掘与传播自觉。
总之,姚增战先生的游记散文以文化为骨、哲思为魂、细节为血肉,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诗性、地域与普世间建立多重对话。其散文不仅是风景的记录,更成为中华文明微观现场的诠释载体,在物我互映中完成精神家园的建构。这种融知识性、审美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书写,使文本超越寻常游记,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自觉实践。
当然,细读《游心漫笔》这部散文集,我觉得个别地方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阐释的多元视角方面, 在哲理升华与具体情境的逻辑关联方面尚有商榷之处。作者的积累很丰厚,视野很宽阔,感情很浓烈,观察很细腻,相信姚增战先生的散文会写得更好,写得更恢宏。
(廉涛,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西咸新区作协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兼创作发展部主任,西安市作协“长安新篇”签约作家,周至县作协荣誉主席。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散文家》等数十家报纸期刊,获“中国当代散文奖”、“丝路散文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迪拜)最佳诗集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品集》《中国散文经典》,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岀版有散文集《心中那片海》,诗集《心中那抹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