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儿女,
东回舍村红色记忆,
模范大枪班
作者 苏新平
记着九九重阳节那天,
我们一大早自驾车
来到革命老区平山东回舍村,
在这瓜果飘香的季节里,
秋阳高照,兰桂飘香。
在和煦的秋阳里,
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
还闪耀着一束束红色的霞光,
在红色霞光的映照下,
把平山东回舍村,
装扮的着更加美丽。
平山东回舍村正在
为60岁以上的200位老人
举办敬老节活动。
河北天香书画院的老师们
共同为革命老区的敬老活动
献上一份爱心,
用他们创作的书画作品
赠送给60岁以上的老人,
把他们的歌声、优美的表演
献给革命老区人民,
孝敬老人,缅怀先烈。
歌诵英雄,赓续血脉。
薪火相传,江山永固。
在东回舍村村边,
青山绿水,松柏苍翠,
高高矗立着模范大枪班纪念碑。
我们在老村长的引领下,
首先参观了东回舍村村史馆。
看到了模范大枪班
英烈们名字:
班长邢连双、副班长李善述、
和81名队员的名字。
英烈们名字和生前的照片
都在显示着:
滹沱儿女们的英雄气概。
忆往昔峥嵘岁月,
平山东回舍村,
这里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这里地处平山县城西部,
公路至西往东直贯全县,
自北至南由灵寿直通井陉,
交通方便,经济发达,
战略地位重要,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清代平山县志记载,
在隋开皇16年名为嘉阳县,
在本村的东阁楼上
镶嵌一石匾:称“嘉阳镇”,
是平山县第一建镇址。
相传古代行军,30里为一舍,
自平山县城西行30里为一舍,
故名回舍,
清朝时期为与西回舍相区分,
故以方位居东,称名“东回舍”。
目前,东回舍村,
全村6400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
是平山第一大村。
这里人口众多,人杰地灵,
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
这里到处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东回舍村是有着
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
曾是平山县委的诞生地。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
东回舍村就有了,
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在抗日战争中,
东回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建立政权,组织武装,
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
涌现出许多模范集体和英雄人物,
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回舍区被晋察冀边区
誉为抗日模范区,
回舍大枪班派代表
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会,
被命名为“模范大枪班”。
并受到了聂荣臻
司令员的嘉奖和接见。
在抗击日寇的斗争中,
东回舍民兵攻克白塔坡堡垒
为边区民兵攻克堡垒
开创了智勇双全的第一战例,
里应外合打下双石洞堡垒,
首创夺取敌人山炮的奇迹。
在东回舍村村史馆里看到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1931年的夏天,
在邢台师范读书的
于光汉同志回到平山,
在东回舍村发展教员李芳荣入党,
成为东回舍村第一个共产党员。
到1931年的冬,
在东回舍村组建了平山县
党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心支部,
这里——东回舍村成为,
平山县党组织的发祥地,
为平山人民革命斗争
点燃了第一支火炬。
在中心支部的组织带领下,
东回舍村的共产党员队伍
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有李芳林、张伯涛、张才等13人,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初,
东回舍村成立了党支部,
张才为首任党支部书记。
1932年8月于光汉在东回舍村
李芳荣家主持会议,
将中心支部改组为平山县委,
书记李谨亭、组织委员李法庄、
宣传委员齐计三,
1933年7、8月份间,
平山县委在东回舍村
召开工作会议,
提出了当前的主要工作和任务,
一是扩大党的组织;
二是加强宣传工作。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
回舍区就有了焦家庄、西回舍、
朱坊、孟贤壁、白塔坡等村庄
建立了党支部,
拥有党员100余名。
1935年5月平山县委决定
有栗政清、王昭和东回舍村
李芳林三人负责共青团的工作,
1935年底,栗政清调天津
接受中共北方局的訓练,
由王昭任团县委书记,
东回舍村李芳林任组织部长,
曹镛仍为宣传部长。
1931年,在东回舍村
组建了党的第一个外围组织,
读书会,由王雨时负责,
1933年由党员李谨亭、段彩兰、
赵洁光等人发起,
在东回舍小学成立了
党的第二个外围组织,
小学教师联合会,
有政治上比较进步的
小学教师50多人参加。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0月3日,
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
到平山扩军,
东回舍村李芳林、张波涛等
300多人踊跃报名参军,
随即编成平山团2营。
同时,东回舍村在县委的领导下,
成立了回舍区抗日救国自卫会,
回舍区管辖:
冶河以西,滹沱河以南,
石羊以东,南面与井陉县毗邻。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平山县城,
先后在县城和温塘
建立了两个据点,
东回舍村位于两个据点之间。
八路军在这里寻找战机,
打击日军,
较大规模的战斗就有九次之多。
1939年6月18日,
日军汽车从洪子店出发,
到石家庄第四野战医院治疗,
行驶到东回舍村东时,
遭到我军伏击,
战斗从下午1点40分打响,
一直持续到第二天7点天亮,
战斗进行了将近18个小时,
这在平山抗日史上,
已经非常罕见。
1939年8月,
日军“东京慰问团”补给大队,
带着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
从石家庄运往温塘据点,
根据日军所走路线,
我军决定在东回舍村东铁牛山,
利用有利地形,
歼灭这支日军。
我军在回舍民兵的配合下,
利用晨雾进入阵地埋伏,
佛晓,天刚蒙蒙亮,
4辆日军运兵车带着28辆
装满物资的大排车进入伏击圈,
战斗打响了,枪炮声、喊杀声
震耳欲聋,
我军吹响了冲锋号,
战士们生龙活虎,
冲出阵地把日军团团包围,
日军刚清醒过来,
在一片喊杀声中缴械举手投降。
这场歼灭战 ,歼灭日军150多人,
炸毁汽车4辆,缴获大车28辆,
和许多军需物资。
我军副营长李文章
和8名战士光荣牺牲,
东回舍村李更林年龄仅仅19岁。
抗日斗争是残酷的,
日军占领了东回舍村,
在东阁南边驻扎着一个日军中队,
司令叫长久宝,
东阁东北边驻扎着警备局,
村西北角驻扎着皇协军,
总共约300多人。
日军占领了东回舍村后
又相继占领了温塘镇,
先后在西回舍、南水、北水、
田兴、大吾、近掌等村
修筑了调堡多达28座,
在堡垒外侧挖了封锁沟,
封锁沟南起井陉县南陉村,
经白塔坡、西回舍、北水、
冀家沟、西大吾一直到滹沱河边,
南北长达10多公里。
日军又在封锁沟外制造了
十里地的“无人区”,
在无人区内实行三光政策,
村民全部被赶走,
房屋全部被烧毁,
树木全部被砍光,
坟地、墓碑也全部平毁。
1940年初,
东回舍村民兵
拿起国民党溃退时
留下的一支半步枪,
组成了六个人的
“回舍大枪班”,班长邢连双。
这些朴实、憨厚的农民,深
受日寇的践踏和蹂躏,
他们怀着满腔的怒火
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
在区委的领导下,
在回舍大枪班的带动和影响下,
封城、西客舍、南水、郜家庄、
等许多村庄都相继成立了大枪班,
人数有800多人,
共有步枪100多支,
还装备有小炮、机枪、手枪等
联合大枪班。
并逐步发展成一支民兵游击队,
又称“回舍区青年抗日游击队”。
回舍大枪班在抗日斗争中
发挥了战斗先锋作用,
他们凭着对地型的熟悉,
动作迅速,象一把利刃尖刀,
插入日寇的心脏,
他们演绎了一个个
英雄传奇的故事:
初试锋芒杀侯藤;
割电线李银八负伤;
张栓玉刀劈周自岗;
南望楼勇夺自行车;
围攻树家岩敌堡垒;
西冶集市保卫战;
攻克白塔坡堡垒战;
攻克双石洞堡垒歼灭战;
1941年5月班长邢连双
在张家村南与日伪军作战时
英雄牺牲……
自1944年3月开始,
到1945年日本投降,
回舍大枪班和民兵游击队,
先后攻克了东回舍、树家岩、
王平、龙堂等堡垒,
到8月12日,回舍区全部解放。
他们打伏击、炸炮楼、杀汉奸、
先后参加过14次大的战斗,
攻克日军炮楼5个,
歼灭日伪军30多人,
俘虏100多人,
缴获枪炮120支和大量弹药。
由于战功卓著,
曾在1941年5月晋察冀边区
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
和1945年2月晋察冀边区
第一届群英大会上,
两次获得“模范大枪班”
光荣称号。
并受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的
嘉奖和接见。
这个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
英雄群体——回舍大枪班,
遵照上级指示,
一部分光荣参军;
一部分配合主力部队转战在
晋察冀边区,
继续为解放敌战区人民英雄战斗。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让我们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不忘先烈,追寻英雄。
让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让先烈的鲜血不会白流,
让英雄模范大枪班的战旗
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
河北天香书画院老师们现场
书画作品赠送老人
河北天香书画院老师们
和东回舍村领导及60岁以上
老人合影留念
河北天香书画院此次活动
全体大合影
老五团简介
作者简介
苏新平 1953年生,毕业于河北大学。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书画诗词研究院院士、河北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天香书画院院长等。
主编简介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