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色家书:一位18岁湖南女兵的未寄出的母爱
孙培棠
1938年5月,徐州陈塘村的暮色被炮火染红。18岁的刘守玟躺在简陋的战地救护所里,鲜血浸透了她的军装。这个本该在长沙女中读书的少女,此刻正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贴身珍藏的布包递给身旁素不相识的陈大娘。布包里,是一封永远无法寄达的家书,两块被体温焐热的银元,和一张定格着青春笑靥的照片。
一、血色黄昏:最后的呼唤
台儿庄战役的硝烟中,刘守玟目睹日军军官挥刀砍向受伤的连长。愤怒之下,这个瘦弱的战地护士举起石头,狠狠砸向敌人的头颅。枪声响起时,她的军装已被鲜血染透。
被抬进陈塘村时,刘守玟的生命正在飞速流逝。陈大娘用粗布蘸着温水,轻轻擦拭她年轻的面庞。昏迷中的少女突然睁开双眼,颤抖着从怀中掏出布包:"妈...妈..."这声微弱的呼唤,成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二、一诺千金:跨越世纪的守护
布包里的家书已被血水浸透:"女儿不孝,此去凶险...若得马革裹尸,愿魂归故里..."陈大娘不识字,却从旁人诵读中听出了锥心之痛。战火逼近时,她将遗物藏进室内夹壁墙中,出去躲战,待战后回来时,发现屋内进水,信件已被雨水沤烂,只剩照片和银元完好。
1967年的一个深夜,14岁的陈开灵看见母亲偷偷在乱坟岗垒起一座小坟。月光下,母亲讲述的故事让他第一次懂得:有些承诺,与血缘无关。此后的每个清明,柳树下总会出现一束野花。那株柳树,是陈大娘当年亲手为无名女兵种下的"墓碑"。
三、漫长的归途:寻找"我们的女儿"
2004年,《徐州日报》刊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画面里的少女梳着齐耳短发,笑容清澈得让人心碎。报道刊发后,整个湖南都在为寻找"我们的女儿"奔走。《潇湘晨报》记者在陈塘村见到那棵粗壮的老柳树时,陈开灵正抚摸着树干喃喃自语:"66年了..."
经过多方查证,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刘守玟,长沙女中学生,1937年瞒着父母加入战地救护队。在台儿庄战役中为救战友壮烈牺牲,年仅18岁。
四、归去来兮:迟到的团圆
2012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75周年纪念日。长沙革命烈士陵园里,覆盖着国旗的骨灰盒缓缓入土。当年跟随部队北上的少女,终于在古稀之年"回"到了家乡。已满头白发的退休教师陈开灵泪流满面:"奶奶,您的承诺兑现了。"
五、永不凋零的青春
如今,陈塘村抗日女兵墓旧址上,那棵柳树枝繁叶茂。一块纪念刘守玫烈士的墓碑篆刻着英雄事迹。徐州好人抗日军人后代王家金自费筹建的抗日展览馆一楼展厅里写满了刘守玟的故事。那张泛黄的照片前,总有人放下新鲜的野花。
"她不仅是英雄,更是永远18岁的女儿。"陈开灵说。老柳树的年轮里,镌刻着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记忆:所谓英雄,不过是穿上了军装的孩子,在生命最后一刻,最眷恋的仍是母亲掌心的温度。
作者 简介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