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由作者提供
生非容易死非甘——沉痛悼念郁达夫
水云天
也许,他的人生曾被落花流水耽误,穿越风尘,最终抵达的,是一地的异乡愁!
也许,他的信念,曾经忧国忧民,一力承担风雨,与豺狼反复周旋,可最终敌不过太阳旗下的军刀,寒光一闪,惨然随烟蒸发!
七十多年前,五四时期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异乡人间蒸发,直到今天,仍然不知所踪,魂兮不归来!
没有人会想到,达夫先生生前作的一首古体诗《病中作》,诗中的两句:“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竟然一语成谶,惊人巧合地预示了他日后漂泊异乡落得个灰飞烟灭。而他另一首诗中的“飘雪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句中的“巴东”居然亦巧合地应验了他人间蒸发之地的省会名称——巴东,叫人倍感吃惊悲悯,似不能完全否定冥冥中好像有个主宰。
有没有主宰也好,那年,就在那方,太阳旗下的军刀寒光一闪,一颗光辉的文曲星便猝然陨落在异域的苍茫大地!咱们的郁达夫先生于榴火正红的八月,在一个名叫武吉丁宜的地方人间蒸发,黑手是日本皇军。
他的人生,曾经山川寻艰险;曾经书剑劈风月,穿越风尘,最终抵达的,却是一地的惨红。惨红的开端,在8月29日。自从这一天夜晚,咱们的达夫先生就一直孤寂地伫立在灰云后面,他凄凉的声音,就像穿林打叶的秋风,魂兮归不来!
在南洋,有两个地方都叫 BukitTinggi 武吉丁宜 ;一个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附近,另一个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达夫先生人间蒸发的地方,在后者。
多年前,笔者专程飞往苏门答腊,去凭吊达夫先生惨然人间蒸发的地方。
不为世人注目的这片位居苏门答腊中部的小山城武吉丁宜,如奴家独处,本来和中国人是没有甚麽关连的,却因为大家熟悉的郁达夫先生曾经勾留,在此生命蒸发,而从此挂上了些许忧郁的丝连。
武吉丁宜是西苏门答腊省的第二大城,坐落在巴桑山脉阿甘高原的山间盆地,海拔近千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人口仅有数十万,是一座三面环山的秀丽山城,有少量华侨世居此地。市内没有甚么值得称道的景点,市外周边则分布着一些美丽的洞穴、峡谷、湖泊和火山。马宁焦湖,一泓湖光潋滟的火山湖,是该地的首席名胜地,人们来到这小小山城,多会去畅游一番。西苏门答腊省以巴东菜驰名世界,巴东菜初入口时,最直观的味觉是辛辣和咸,待到各种混杂的酱料味道在口腔内次第爆发时,味蕾才充分体会出曲折回旋的滋味来。除了吃,这里的屋子也别具特色,小城里的银行、学校、商店、民居等的屋檐,多是两端高高飞扬而起状如牛角,这些角檐支支耸向空中,都存心要戳破蓝天似的。这种名叫“加当屋”的牛角屋已有数百年历史,整个屋体构建精细,外观饰以繁复的雕花和涂漆,特别讲究的还会用闪光的亮片装饰,这种加当屋,是苏门答腊色彩独特的米南加保文化的标志。而只要你一查“米南加保”,就会惊呼“啊,不简单的名堂哦!”,却原来在你面前的米南加保族,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母系社会哩。
1942年,日军占领了新加坡,郁达夫先生撤避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定居下来,却因为通晓日语而被日军强征,调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去当通译。1944年,一名福建籍汉奸发现了达夫先生的身份秘密,暗中通知了日军。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刚满两周。晚上8时许,达夫先生正在家中和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他召唤出去,两人交谈了几句话后,达夫先生即返回屋内,和朋友们匆匆打个招呼,便出门而去,却不料这一去便从此去如黄鹤,再没有回家,永远地人间蒸发!
一般相信郁达夫先生是失踪后半个月左右才遭杀害的,但遇害真相至今仍是悬案,连遇害日期也莫衷一是。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援引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的搜证材料,对外公布并证实郁达夫先生遭日本宪兵杀害。不过这项公布所援引的搜证是值得存疑的,因为还有其他言之凿凿的版本,致死原因也说法不一;有说被扼死,有说被枪杀。
事隔七十多年后,笔者虽然亲临武吉丁宜,却已无法确认当年身不由己的达夫先生在市内哪个角落生活,惨灰色的往事已经太久远,已无从打听真相,只知道他在这片天空下呼吸过异国的空气,仰望过异域的晨昏,遍嚐过异乡的吃食。笔者虽然亲临斯地,但唯一能做到的,便是茫然眼望茫然地,抬头谛望同一片肃冷的天空,低头凝视每一个沉寂的街角,空自追忆一个亲爱的同胞,一个孤独的灵魂曾经漂泊流放此地,曾经忧郁徘徊附近!
七十多年后,在异乡的人丛中,咱们的达夫先生啊依然是何等俊朗!在异乡的短松岗上,咱们的达夫先生啊身躯依然是何等样的魁梧!
我们知道您没有墓穴可安躺,您可以钻出黯淡的云层,现一现您苍白的脸容吗?好让我们得悉您魂兮在何方。我们不是每一个都是易哭的人儿,但一旦想到您魂兮不归来,亲人不相见,我们都禁不住低首抽泣,噙泪涕零.........。
武吉丁宜城区占地颇大,人挤喧闹的片区有多个,而且相当分散。笔者逗留的片区叫华人区,市内最著名的地标加当钟楼正好坐落在这个区域。加当钟楼耸立在一个广场内,始建于1827年的荷兰殖民时期,它有四方形的阶梯基座,四方形的楼身,每面都有精致的两个圆形小门,下面三层起着装饰作用,绘有垂直的花纹和条形窗,最上面一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镶嵌着一个钟盘,有趣的是钟面的罗马数字“IV” 给写成了“IIII”,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为了纪念建造钟楼时捐躯的4位工匠。钟楼的顶端,端正地安坐着一座四角尖翘的加当式牛角屋,整座建筑物很巧妙地把西方建筑和米南加保文化优美地结合在一起。贵为世界现存最大的母系社会,米南加保族是苏门答腊民族风情特别浓郁的民族之一,光是这一点,已值得千里迢迢来到此地一游了。
钟楼所在的广场有庄重的人文底蕴,有红男绿女熙来攘往的活泼氛围,也有新旧市场的汇聚。广场上一个吸引眼球的景象,是日夜都停泊着好些马车,马和车都给打扮得花枝招展。开始时笔者以为马车是专为外来游客而设的,后来才慢慢儿看出来本地人也有用它来作为代步工具的。虽然不晓得达夫先生居留在武吉丁宜期间,是否住在华人区,但估计他多半也来过这个欢乐广场,参观过地标加当钟楼,因而钟楼下应该出现过他的身影。
笔者就住在广场附近,也就每天都跑来流连,在广场及附近吃饭,逛逛场内的新旧市场,周围溜达观察众生相。除了逛新市场购物,也逛了一趟旧市场发现了新角度看广场。那天是闲来无事临时起意跑上旧市场楼上去溜达的,无意中就发现了从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广场,原来是别有一番大趣味的:场面更开扬!气氛更欢闹!众生相更纤毫毕现!异国风情更浓郁动人!
除了心中萦绕着达夫先生,笔者千里迢迢飞到苏岛的武吉丁宜来,其实还有一个主要目的——看印尼斗牛。话说苏岛上有一种舉世闻名的奔牛风俗,名叫 Pacu Jawi ,举行的地点就在武吉丁宜周边的乡镇。大大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印尼的斗牛不在人挑斗牛而在赶牛狂奔:斗士两脚站在由两头牛牵拉的耕犁上面,双手拉着两条牛尾,没有任何安全防护下驾驭着牛狂奔在泥泞的水田里。为了让牛奔得快,沿途得咬着牛的尾巴,让牛感到疼痛以刺激牠们一路狂奔,快到终点时,还得加把劲狠狠咬牛尾好让牠们全力冲线。斗士除了靠勇气,还要靠驾驭技巧,计分时更要计较姿势和神态,是一种蜚声国际的特有看头的斗牛运动。胜负主要在斗快冲线。
笔者为了看这个特有看头的印尼奔牛,乃特意跑到距武吉丁宜个把钟头的,举行奔牛赛事的重点小镇 Batu Sangkar,不料到达后一打听,方才晓得去不逢时,已过了那一年的奔牛季节,赛期已完结,明年请早了,呜呼!
看不着奔牛,只好退而求其次就近参观了当地著名的故宫——Pagaruyung Palace,西苏门答腊米南加保族一位故王的华丽宫殿。故宫的建筑风格是加当屋的极致版:屋檐极高耸、雕花极精美、装潢极考究,堪称古加当屋的极致活化石。天下的宫殿不外乎极尽富丽堂皇的能事,这座故宫里里外外富丽自不在话下,但毕竟是个小朝廷,也就说不上很堂皇。据说这座故宫跟马来西亚的皇室很有渊源,马国皇室每年都拨款修缮它。
参观完故宫,笔者的武吉丁宜之行也就在若有憾焉的心境下划上句号了。
国人是很少到苏门答腊来旅游的,即使有,也大多选择前往北部的棉兰;一来侨居在那里的华人最多,二来那里也靠近世上最大的火山湖,也是苏岛最著名的胜地多峇湖。而位于中部的巴东,便少见国人的足迹了,知道巴东的大山里有座小山城武吉丁宜,知道咱们知名的作家郁达夫先生就在该地惨然随烟蒸发的,就更是少之而又少了。那里的天空,自从一夜变灰,也就一路惨灰下去。
时光晃眼已过去七十多年了,好像笔者一样曾经跑去凭吊的中国人,又有几多呢?
作者简介:
朱鏻灿 笔名:水云天
平生最爱寄情于水于云于天于林莽,宗大自然为师。闲时喜爱阅读及写作诗文,尤爱饱览散文游记,藉以神游天下。
屡获征文大赛一等奖、最佳散文奖,与及多项国际奖项。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出版有个人诗文集《行云流水水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