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玉笥山
彭素蓉
峡江境内有座名山玉笥山。传说它是“五色气凝结而成”,因百姓滥采玉石,神灵将其化成五色土石,得名群玉山。据说,唐朝诗仙李白曾游览此山。他的《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头月下逢”一句,把他在群玉山上看到的仙女比作美女杨贵妃,还让他在唐玄宗面前风光了一把呢。后来,汉武帝南巡至群玉山,西王母授其《上清宝箓图》,焚香礼拜时,太白峰顶突然降下白玉笥……于是,汉武帝把它改名玉笥山。
这些传说,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听那边的同学讲过。那时,我在吉安读大二,正值浪漫骚动的年华,一听说有那么一个好地方,便按奈不住内心的好奇,在随后的一个假日,和班上两个要好的同学登上了玉笥山。
那次玉笥行虽说距离现在已有三十余年了,但有些东西我仍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比如,通往山上的那条小径,我清晰地记得,它满是杂草,几乎看不到得地上的泥土,像是刚刚走出来的小路。当时,因为我们去得比较早,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裤管,我们还“失”身了呢。还有就是山上那个带小院的破旧小观。一开始看到它的时候,我还有些失望呢,因为它与我相象的寺观完全不一样。外面的院子塌了一角,小观摇摇欲坠,四周长满了与人齐高的野草。乍看起来就像村子里那些要易主的老屋,荒凉,破败。而就是这破败的小观,听带路的同学说,香火却很旺,常有山下的大爷、老太有事无事跑来这里,添油烧香求个签。我很好奇,还特意让同学领我进了小观。当时里面没人,神龛上亮着灯,灯旁还放着一个合在一起像一颗个头小的冬笋模样的东西,我叫不上名字,只知道它是用来打卦的。听说它挺灵验的,我半信半疑,还试着玩了一把。卦象我早已忘却。不过,我记忆犹新的是,走出院门,我们遇上了一位从山下上来送香烛的老信士,和他闲谈了一会,谈了什么,现在我已说不上来。只知道,自那以后,我对这里多了几分神往,心中常想:有机会一定要来再看看……
不想,这小小的心愿足足让我等了三十年,才有了回响。前几天,我儿子去吉安矫正牙齿,妻子对我说,她想带儿子出来透透气。问我有没有好的去向。这时,我突然又想起了玉笥山,因为十年前我们同学二十年聚会,我听同学说,玉笥山正申报国家4A级景区,而且旅游很是火爆。现在是暑假,天气热,上山,特别是上玉笥这样的仙山,那可能是神仙般的享受。因此,我决定重游玉笥山。可没想到,儿子喜欢热闹,想留在市区,游“梦回庐陵"。这让我想起了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只是不同的是,我和儿子把最终的决定权留给了我的妻子。最后,妻子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白天儿子陪我去玉笥山,晚上我陪儿子游“梦回庐陵"。
然而, 不知是上苍有意考验我们的决心,还是想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一点花絮,我们还没有驶出市区,突然来了一场倾盆大雨。这雨一直下到我们驶入吉水的燕坊还没有完全停下。途中,我儿子又打起了退堂鼓。还好,开车的妻子知道,夏天的雨就像小孩的眼泪,来的快,去得也快。事实证明她的认知是正确的。我们开到吉水八都,雨就停了。驶入峡江,虽还不见阳光,但已没有雨点。到达景区,更是处处阳光灿烂。
我原以为此时景区定会人满为患。可没料到,景区高大气派的牌楼大门竟无一人把守,甚至连不远处的娱乐场似乎也弃置了,不见一个人影,也听不到一点人声。我很吃了一惊。这是什么情况?网上说,进去可是要买门票呢。为此,我们在牌楼前还特意放慢了一下车速,确认没有设防,才开了进去……
停车的地方是祠庙前的一个广场。据介绍,这个祠庙是唐代为纪念道士吴云储全家飞升而敕建的云腾祠。后来,因宋微宗御赐匾“飚驭”,又被称为“云腾飚驭祠”。祠庙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为山门牌楼,牌楼格局与进景区的牌楼差不多,也是三层五门,中间高,两侧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楼顶呢,更是惊人相似,斗拱飞檐,琉璃瓦。要不是看到山门上面有个代表福气的大葫芦,我还以为它们完全一样呢。但话说回来,它们必竟是两座不同的建筑,如果细心一点,便不难发现,其实它们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这里的牌楼除了中间的圆拱形大门可以出入外,其他的门是封闭的,充其量只能算一堵墙。山门的色彩也很特别,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除了镶嵌在大门上方的“玉笥名山”匾和“洞天福地”额为金色大字以及门柱的对联为黑漆所书外,墙体全为白色,这强烈的视觉反差使得匾额和对联显得格外醒目。加之,连接山门两边的院墙为青砖金瓦。远远望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种韵味。
后面呢,是主殿,即云腾飚驭殿。它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祠庙建筑,青砖,飞檐,璃璃瓦。和山门一样,大殿大门上方也悬挂着一块“玉笥名山”匾,只是不同的是,前者为石匾,主殿的匾是木质,据说,这匾是明末清初知县陈鼎亲自题写的,距今约有四百年历史。我在殿里转悠了一下。听祠里的丁道长说,里面供奉着西岳大帝吴真人。其生平事迹,他们做成了图片,悬挂于门口的墙壁上。不过,我发现,殿里除了正中的西岳大帝吴真人外,两侧还有几尊塑像。因为没有标注,我至今也没弄清楚,它们究竟是何方神圣。大殿并不高大。如果不是它基台比较高,相信,就是与左侧的配殿比起来,它也要差个段次。也许殿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殿里供奉着吴仙人,千百年来,香火却一直很旺。
在山门与大殿之间有一座碑廊,据说,碑廊刻有杨万里的《重修飚驭庙记》,可当时我并不知道,加之时间又紧,我只看了看悬于后廊门口的纠察王灵官介绍。因为他也是我们当地的保护神,我们亲切地称他“王老爷”,在我们村里有专门的祠庙供奉他。每逄初一、十五以及六月十六他生日那天,常可看到村里的善男信女带着香烛爆竹祭拜他。听闻在他面前烧香许愿特别灵验,旧时信士众多。2019年我村“王老爷”菩萨重新开光,我还见过民国时期寄名其下做工精细的银牌呢。只是没有想到,这样一来,竟让我又意外地看到了放置于碑廊与正殿之间地上宣传栏里的杨万里《重修飚驭庙》一文。不过,我当时没有时间细品,只拍了个照,便走向了供奉西王母的配殿……
祠庙前的小溪石拱桥上有个二层四角飞檐的小亭,亭朝广场一面的上方雕有“百花亭”三个秀美大字。起初我以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亭子,下车后,也没有细看,就匆匆从亭中穿了过去。重新认识它,还是因为爬完山,遇见祠庙的丁道长。他告诉我,百花亭是这里的一个有名的景点。它始建于唐朝。传说明代状元罗洪先未中举以前,曾到云腾飚驭祠祈梦,独宿于百花亭中,结果,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那晚其他祈梦的人都梦见百花亭上有状元游。次年罗洪元果然高中了状元。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先前穿行的那个亭阁,就是百花亭。据说,自从有了这传说,云腾飚驭祠和百花亭像上了“热搜”一样,名气更大。特别邻近的读书人,每每进京赶考,都会到祠里祈梦,上亭中坐坐,沾沾这里灵气和福气。
穿过百花亭后,我又看了看祠庙外面的宣传栏,原以为在那里可以找到一张景区旅游路线图,可没想到,看到的全是一些有关宗教场所应注意的东西。此时,太阳快爬上头顶,有几个游客从山上下来了。我望了望头上热辣辣的太阳,心想:如果再不上山的话,估计妻儿又要打退堂鼓。于是,我们也顾不得山上到底有没有风景,硬着头皮往里走。
不知是谷深,阳光很难照射在身上,还是溪长,山风容易形成?一进山谷,我们便感觉凉意顿生,汗也少了许多。我不禁兴致大增,走在了妻儿前面,以为奇峰怪石、山泉幽洞就在前面等着我。可直到来到半山腰的候仙台,除了谷中水潭下一座仁山智水的小门坊给我别样感觉外,其他的似乎和所有的名山一样,除了古木,就是清泉。正如这小门坊的对联所云一样:“山色千斛常耸翠,石泉万丈自飞流”。如果硬要说出点什么不同,就是这里段位可能更高级一点,据说,1993年它就列为了省级森林公园。
我们没有导游,本想在候仙台找个人问一下路,因为这里是一个岔道口。可没有想到,停留了半响也没看见一个人影,甚至连候仙台上面十来米处的空中云梯也没动静。不过,这里风景确实很美。远方,群山翠岩连绵;近处,神树彩带飘飞。仰头看天,天空中白云悠悠;低首望谷,谷水上鳞波闪闪。置身其中,让人感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难怪神仙会屡屡降临此处。
这里有两条步行道,一条经谷中卫生间通往云梯对面的山中。一条则由脚下的路向山上延伸。我们原打算走谷中之道,因为它看起来平缓好走,不像向上的山路陡峭得很,让人望而却步。可没有想到,走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对面山口处的栏杆上横绑着两根碗口粗的柱子,似乎告诉我们,此路不通。无奈,我们只好折回来。然而,我的妻儿看到上面那看不到尽头的台阶,便不想再走了。我呢,心想:我们大老远特意赶来这里,还没走几步,就原路返回,这不是纯粹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吗?心里实在有些不甘。于是,我便让妻儿先下,自己则继续往山上爬……可这条路似乎没有尽头。我翻过一个山头,前面又是一个山头,直至我爬上山的最顶端,以为它就是终点。不想,站在上面望,它又拐向山的那边。我不敢再走下去了,因为我看到山那边是林立的高楼,如果再走下去,我可能要进城了。只是不知道,这是上苍给我开的小玩笑。因为下来后,我在网上查到了玉笥山旅游路线图,发现另一个景点九仙台就在我驻足的山顶附近。我却失之交臂。
下山后,妻儿早已在广场的“洞天福地”景墙一旁的车里等我。这景墙,先前下车的时候我没有留意,以为它只是一堵可有可无的宣传墙。不想,它一侧竟立着一块提示牌。我才明白,它也是一个景点,便仔细打量起来。据介绍,景墙长20米,高2.4米,两侧为花岗岩圆形石柱,中间是花岗岩墙体,墙上刻有“洞天福地”楷体大字,“玉笥山”篆字以及“王母授篆”、“天降玉笥”两幅浮雕。浮雕场景构思精巧,人物栩栩如生,是一幅上好的石刻艺术品。不过,我总觉得似乎哪里有点不对劲,究竟是什么,我当时也说不清楚。直到我走进云腾飚驭祠,我才发觉,作为一座道教名山,用一堵现代版的景墙作为一个景点来宣扬,实在有些小题大作,小嘘了这座名山。
云腾飚驭祠是玉笥山最有名的道场。其建筑布局,前文我已叙述。如果还要补充一点的话,我想,就是在祠里我遇到了值班的丁道长。他告诉我,广场法乐湖对面的汉帝金井也是这里的一个亮点。为此,我特意跑去看了看。据《玉笥实录》记载:元封五年,汉武帝巡幸玉笥山,到此饮水,不小心衣上的金帛掉入水井中,于是就有了“汉帝金井”一说。这井当地人称作“仙井”,水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喝上几口,即能“解乏泌脾,养神康体”。因此,附近,甚至县城的人也常会开车来这里取水。也许因为取水的人太多,井旁整整齐齐摆放着十来把水瓢。我去的时候,刚好遇上一位取水的大叔。他告诉我,他家就在十里开外的县城郊区。我试着喝了几口,还真清凉可口,沁人心脾。如果有桶的话,我想,我也会带点回家,品品这神仙饮料……
就这样,我东瞧瞧,西望望,越看越来劲,似乎秀色还真可餐,竟忘了我们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我本打算再探秘一下被道教列为“第九福地”的郁木洞。据说,它就在附近。南朝梁侍郎萧子云曾隐居于此。阴雨天,还能听到丝竹仙音呢。可妻儿早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地催我回去。我呢,非仙,亦非道,还没修炼到完全漠视妻儿感受的层次。喝完汉帝金井的“仙水”,我还是万分不舍地回到了车上。
也许因为还没完全尽性,路上我又在百度上查询了一下,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李白、杨万里曾游览过玉笥山外,黄庭坚、朱熹、揭傒斯、解缙、王阳明等名人也登临过此山,而且还有诗文传世。特别是元朝的揭傒斯,虽说他名气没有黄、朱、解、王等人那般响亮,但他的《承天宫记》,却是玉笥山的一张名片。他在文中赞誉玉笥山为“天下绝境”,并把它与庐山、阆皂山并列为江西三大名山。现在玉笥山的广告词“洞天福地,天下绝境”,其中“天下绝境”就源于此。据说,其遗址现在还在呢。可惜,我也未能前往。
我不敢再查询下去,我怕,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我会让妻子把车倒回去。因为景区诱人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不想留下太多的“可惜”……
彭素蓉,网名物华天宝,江西莲花人。高级教师。中国乡村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江西楹联学会会员。萍乡市作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