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无数仁人志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赵一曼,这个从蜀地走出的女子,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用三十一年的生命书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
她曾是追求进步的少女,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觉醒;她是投身革命的战士,在抗日联军的旗帜下冲锋陷阵;她是铁窗中不屈的斗士,面对酷刑始终坚守信仰;她亦是牵挂幼子的母亲,将家国大义化作留给后代的最后箴言。从长江之畔到松花江滨,她的足迹里,印刻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从笔杆子到枪杆子,她的生命中,激荡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本文作者强军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溯赵一曼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从蜀地星火到东北烽烟,从铁窗绽放至精神永恒,字里行间既有历史的厚重,更有信仰的温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赵一曼的故事,便是要铭记:那些在风雪中挺立的身影,那些用热血染红的旗帜,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坐标。
愿这株“铁骨红梅”的芬芳,穿越时空,激励每一个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葆赤子之心,勇担时代之责。(451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⑩】
铁骨红梅映雪原
——怀念赵一曼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东北的雪,总带着一种凛冽的清醒。站在珠河的土地上,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子打在脸上,像极了历史书页翻动时扬起的尘埃。八十七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寒冬将尽的日子,一个叫赵一曼的女子,在这里结束了她三十一年的生命。她的名字,如同一株在酷寒中绽放的红梅,在岁月的风雪里,愈发清晰。
一、蜀地的星火
1905年的四川宜宾,长江与岷江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一片温润而坚韧的土地。这一年,李坤泰——后来的赵一曼,在白花镇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降生。父亲为她取字“淑宁”,许是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温婉娴静的女子,安稳度过一生。可命运的河流,早已在她脚下,悄悄改道。
少女时代的李坤泰,眼中总闪烁着不安分的光。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执意要读书。私塾里,先生教的“三从四德”,她听着总觉得别扭。倒是那些偷偷传阅的进步书刊,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她心中的迷茫。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宜宾的街头也响起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呐喊。十五岁的李坤泰,跟着兄长们一起走上街头,小小的身影,在游行的队伍里,显得格外坚定。
1924年,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用笔墨为武器,写下一篇篇抨击时弊的文章。在《妇女解放问题》中,她写道:“我们妇女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和整个社会的解放结合起来,就必须参加革命。”这些文字,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蜀地的青年中,激起层层涟漪。
1926年,她告别家乡,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这里,她第一次穿上军装,剪去了长发。训练场上,她和男学员一样摸爬滚打,汗水浸湿了军装,却浇不灭她心中的火焰。也是在这里,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生命,与信仰紧紧系在了一起。她或许不知道,这条路,注定铺满荆棘,却也注定星光璀璨。
二、东北的烽烟
1935年的东北,早已被日寇的铁蹄践踏得满目疮痍。赵一曼,这个从蜀地走来的女子,已经在这里战斗了数年。她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党组织派她到东北抗日联军,担任第3军2团政委。
东北的冬天,冷得能冻掉人的骨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啃着冻硬的窝头,在山林里与日寇周旋。赵一曼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哪里最危险,她就出现在哪里。她会像大姐姐一样,把自己的棉衣披在小战士身上;会在篝火旁,教大家唱抗日的歌曲;更会在战场上,端起枪,冲锋在前。
有一次,部队被日寇围困在一座小山村里。天寒地冻,粮食也快吃完了。赵一曼看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战士,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把自己仅有的一块干粮分成几份,递给伤员,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心里的火不灭,胜利就一定会到来。”那天夜里,她带着几个战士,悄悄摸出包围圈,从日寇的据点里缴获了一批粮食和棉衣。当她带着满身的雪花,把物资运回村里时,战士们看着她冻得发紫的脸,都红了眼眶。
她不仅是一名勇敢的战士,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在她的带领下,2团打了很多漂亮的伏击战。1935年11月,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她带领部队在珠河附近的一场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
三、铁窗里的绽放
被捕后的日子,是对意志的极致考验。日寇知道赵一曼是抗日联军的重要人物,想从她口中得到部队的机密。他们用尽了各种酷刑,鞭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身体上的痛苦,几乎让她昏厥,但她的眼神,始终像寒夜里的星光,坚定而明亮。
“你们这些强盗,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东西!”她对着日寇,厉声呵斥。每一次酷刑过后,她的声音或许会变得沙哑,但那份不屈的意志,却从未动摇。
在狱中,她收到了儿子陈掖贤的照片。看着照片上那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她的眼眶湿润了。她拿起笔,在照片背面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信,字字泣血,却又字字铿锵。她把对儿子的思念,化作了对信仰的坚守。
1936年8月2日,珠河的天空阴沉得可怕。赵一曼被押赴刑场。路上,她高唱着《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歌声穿过街道,穿过人群,像一把利剑,刺向每个中国人的心脏。
刑场上,日寇让她最后的忏悔。她昂首挺胸,大声说道:“我赵一曼,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胜利万岁!”枪声响起,她倒在血泊中,嘴角却带着一丝微笑。她知道,她的血,不会白流。总有一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迎来解放的曙光。
四、永恒的芬芳
如今,珠河已经改名为尚志市,以纪念另一位抗日英雄赵尚志。在这座城市里,赵一曼的事迹,被人们代代相传。赵一曼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诉说着那段艰苦而悲壮的历史。她用过的钢笔,还带着墨水的痕迹;她穿过的军装,虽已褪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温度。
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赵一曼的塑像前,献上一束束红梅。那红梅,开得那样鲜艳,像极了她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里,永不凋零。
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后来成为了一名教师。他一直珍藏着母亲的那封信,把母亲的精神,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说:“母亲的牺牲,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让她的血,没有白流。”
从蜀地的少女,到东北的抗日英雄,赵一曼用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担当。她的名字,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是面对强敌时的不屈不挠,是面对苦难时的乐观坚韧,是为了信仰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
站在赵一曼的塑像前,看着她坚毅的目光,仿佛看到了无数像她一样的革命先烈。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仰,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东北的雪,还在不停地下着。但这雪,再也掩盖不了那些英雄的足迹。赵一曼,这株在酷寒中绽放的红梅,她的芬芳,将永远弥漫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的精神,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赵一曼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忘记。因为她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在这片曾经饱受苦难的土地上,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谁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这一切。
赵一曼,这个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如同那株在寒冬中绽放的红梅,在岁月的风雪里,愈发芬芳。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勇往直前,永不退缩。(2662字)
【赵一曼简介】
赵一曼(1905-1936)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女英雄,以“红枪白马”的英姿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象征。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被派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化名赵一曼,历任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等职,曾成功领导1933年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
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期间,她在珠河县(今尚志市)率部与日伪军激战,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被俘。面对酷刑(包括钢针刺伤、烙铁灼肤等),她始终坚贞不屈,并成功感化看守董宪勋与护士韩勇义协助其逃脱。1936年6月再度被捕后,于8月2日在珠河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就义前写下《送子遗书》,嘱托儿子“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该信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被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哈尔滨一曼街、尚志市赵一曼纪念园等地均以其命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62字)
共3585字 2025年7月26日于宝鸡
2025年8月13日定稿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