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沟里的枪声
——一次过足了枪瘾的军械员培训班
吕 恭
题记:年轻时人的经历越丰富,到老年时的“财富”就越多……
1976年夏天,我当时在修筑南疆铁路的铁5师24团汽车一连任文书。有一天接到团后勤处装备股通知,要求全团所有文书都要集中到团部,参加由团装备股组织的“文书兼军械员培训班”,时间5天,自带被褥碗筷,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我拿上通知找连长看后,他在通知上写了“请文书按通知要求参会”的批示,我于是带上被褥和餐具,就到团部装备股报到了。去了以后才知道,说是在团部办培训班,地点其实和团部大门有一路之隔三营九连紧邻着山麓的几间营房,已经铺好了软软的麦草和上面覆盖的席子,各连去的文书都打地铺。阿拉沟的6月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胡杨、红柳、野花四处盛开着煞是好看,白天一点不热,又没有蚊虫,晚上还要盖被子,虽然睡的是临时地铺,也挺舒适的。我和汽车二连的文书高扶省因为平时打交道多,又是一个县入伍的老乡加朋友,紧挨着睡在一起,吃饭都临时在团部机关灶。装备股的王助理员主管军械,是这次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是1963年从咸阳市入伍的陕西兵,虽然个头不高,但特别爱打篮球,而且打得很好。我还在新兵团训练的时候,被抽调出来在新兵团篮球队和团机关打过比赛,从那时候就认识了他。自那以后,他对我这个小老乡也很友好。报到的时候,王助理小声神秘地对我说,“你这次来就对了,别的先不说,叫你一定能过足枪瘾。”

(左为当年汽车二连文书高扶省战友)
根据培训班安排,这次培训主要是5种枪械,从手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轻机枪直到高射机枪,从枪械的理论、维护保养、拆卸安装以及实弹射击,每天上午讲一种武器及其它相关知识,下午就是实弹射击。
第一天上午先由装备股股长讲了约半小时话,重点强调大家要认真对待这次培训,铁道兵主要任务是工程施工,像这样专门用5天时间把大家集中起来学习枪械知识的机会不多,一定要珍惜,要认真学习,有些要求回去以后还要逐一落实等等,然后股长就离开了,由王助理全权负责这次培训。第一天的武器是手枪,我比较熟悉,连部几名干部都配有手枪,他们差不多每隔两个月左右就会把手枪拿出来擦拭,上油,有时候也拆卸再安装,后来我和通讯员也和他们一起搞保养,所以对手枪最为熟悉。尽管如此,但听课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生怕漏掉了什么该记住的要点。在这几种武器中,我只打过两次半自动步枪,一次是1973年还在工厂当工人时基干民兵训练一人打过三发子弹;一次是1975年初新兵连训练射击时打过10发子弹。因而对下午的手枪射击心里早已捺捺不住,非常渴望了。
到了下午,手枪实弹射击开始,手枪的靶距我记得好像是25米,反正比步枪的100 米近得多。王助理主持射击,特别讲了一些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共有两个靶子,不计成绩,只是对着靶心射击就行,每人30发子弹,一组两人。由先打过的人专门轮着给没打的人往弹夹里压子弹。我和高扶省是一组,王助理看到我俩上场了,故意开玩笑说,“嗨,汽车连这俩文书,打方向盘可以,打枪不知行不行?”说实话,我从未打过手枪,我们用的是当时部队普遍装备的“五四”式手枪,每个弹夹6发子弹,到打的时候才知道,手枪其实也是有一定重量的,站着无依托打靶,可能是臂力不行,也可能是不得要领,手枪瞄靶时老是有一点点晃动,不能完全稳定瞄准。随着王助理发出射击令,我就扣了扳机,只听的“呯呯呯”的枪声,一弹夹打完,再换一个,一连换了5次弹夹,后来的3个弹夹我用左手握住右手腕,双腿圆档站定,双臂用力,就感到比较稳了。一会儿工夫,30发手枪射击任务完成,感到美滋滋地,算是过了一次手枪的瘾。

第二天是半自动步枪,上午的讲课内容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一律忽略不计,只说实弹射击。半自动步枪的靶距是常规的100米,我们卧姿,有依托射击,还是每人30发子弹,发三个弹卡,自己往枪膛里压进弹仓,一次10发。说实话,在这几种武器中,我最喜欢打的就是半自动步枪,觉得这种枪准头最大,新兵连打10子弹发我打了89环,其中有几个10环,成绩还算不错,根本就没打够,这次让打30发,心里真是挺高兴。我认真瞄准靶心,按新兵连教的三点一线射击要领,虽然不计成绩,我还是非常认真,瞄准、闭气、击发,完全按要领操作,一发一发连连认真射击,30发打下来,还真是出了一头的汗。
第三天是冲锋枪,我在新兵连任副班长,配备的就是冲锋枪,战士一律配半自动步枪。可那光是配备,从未打过,不知道打冲锋枪啥滋味。王助理给我们讲,这次冲锋枪射击每人两个梭子(就是弹夹),一个梭子25发子弹。第一个梭子一直搂火不松手打连发直到打光;第二个梭子打点射,一次3~5发,点射几次把梭子里的25发打完。轮到我的时候,我按照冲锋枪射击要领,左手握着弹夹,右手按住扳机不松手,只听得“哒哒哒哒哒……”弹壳从旁边直往出跳,几秒钟就打光了。再换上一支梭子,瞄着靶心,搂一下,“哒哒哒”击发射出,即刻松了扳机,稍倾,又一次搂扳机,“哒哒哒”,又是几发射出,就这样搂了几下,子弹也打光了。真美啊,连发、点射都各打了25发,共50发,耳朵都有点“翁翁”声了。装备股这次可真是大方,冲锋枪一个人50发呀!看来这次参加培训班可真是来对了啊!

第四天是班用轻机枪,我们汽车一连就有两挺,平时都由修理排负责保管,也就是用它照相时扎个姿势用用,谁也没打过,这次打班用轻机枪,每人规定打20发子弹。轻机枪的子弹感觉和步枪的口径一样,都是7.62毫米,应该是可以通用的。一个挂在轻机枪下面的圆盘弹夹盒子里面有弹链可压进最多100发子弹,5个人一组,这样每人刚好打20发。一律是连续射击,机枪就要打出机枪的威力来。枪的前面两个腿架支好后,卧姿,瞄准,击发,20发是个概数,多1~2发或少1~2发也没关系,就是让你感受一下轻机枪的感觉就是了。轮到我时,我卧姿,用肩顶紧枪托,手一扣扳机“哒哒哒哒哒”,感觉和冲锋枪的连射差不多,就是轻机枪有两个支架做支撑,但如果肩不顶紧枪托,击发的时候感觉前面的两只支架会稍有一点点前后轻微晃动。但由于是直线的轻微晃动,对射击目标影响并不大。
最后一天是高射机枪,大家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致,平时就别说打了,连见都没见过。这个家伙挺重的,要3-4个人抬过来,把三条支腿架好,王助理把高射角度调整为平射,高射机枪的枪弹有半尺多长,比大拇指头好像还粗一点,枪声很大,我们都在耳朵里塞了棉花。王助理先做了示范,双手在枪的最后握住两边把柄,射击时用两个大拇指往里摁一下,子弹就射出去了。高射机枪每人就摁一次,打个2~3发就行啦,就是让你体验一下而已,可不能像前边那些武器每人都是几十发的打。轮到我时,旁边还有两个副射手一边一个用手托着较长的弹夹,他俩都是卧姿,我呈跪姿,双手握住枪的后把柄,两个拇指顶住扳机不动,眼睛透过圈状的较大准星直瞄到靶心,因为高射机枪是个“庞然大物”,临打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有点紧张,只听王助理喊了一声“击发”,我两个拇指用力一摁,“砰砰砰”,射出去了三发,感到没啥可紧张的嘛,还有没打够的感觉,要再来一次就好了。可规定就是规定,立即起身,再换下一个人。不管怎么说,咱在和平年代,铁道兵这个整天就是搞铁路施工的工程部队里,也算是打过高射机枪的人了,心里还是很满足的。这要不是刚好当了个文书兼军械员,又办了个培训班,高射机枪我连见都没见过。真要好好感谢团装备股,让我们这一年的文书兼军械员,每人都先后打了手枪30发、半自动步枪30发、冲锋枪50发,轻机枪20发,高射机枪3发,共计133发实弹,确实是过足了枪瘾。王助理后来告诉我们,这种培训班可不是年年都举办的,是我们部队从四川调往新疆后的第一次。有很多子弹放置时间都已经很长了,干脆把它打掉,还能训练一下,以后还搞不搞他也不清楚。(王助理于1978年夏天就转业到咸阳中级法院了,听战友说他今年已经年过八旬,在此我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不过那次的文书兼军械员培训班确实也挺重要的,我们这批受过培训的,回到各自连队后,都很认真地按装备股的要求,对自己单位的枪械弹药全部认真进行了一次排查,将枪械保管都落实到排、班和人员头上,重新登记、造册,一件不差,一弹不漏,保证了连队枪械弹药的绝对准确和安全。
自那以后,直到回到地方,枪械离我更远了。在水利局工作的时候,有个刚转业的县武装部长在我们局任班子党组成员、调研员,他和宝鸡市渭滨区的武装部长是老战友,有次借着人家民兵打靶,请我们局十来个同事去“品尝”过一次,半自动步枪,一人5发子弹。有的人高兴的不行,可对我这个“曾经沧海”的人来说,连“小巫见大巫”也算不上,顶多也就是“点心”了一下,哪里能和当年在铁道兵部队时的那次枪械培训班敞开了打相比啊!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那阿拉沟里清脆的枪声,还时不时地从记忆的深处冒出来,前两年我和高扶省战友同在海南兴隆过冬,经常见面,有次吃饭时还聊到了那个枪械培训班,回首往事,我俩都兴奋不已。据他说我自1979年调走后,直到“兵改工”再也没有搞过那种培训。其实底下部队当时不清楚,后来很多回忆文章写到,中央军委高层从1979年就已经开始在缩编铁道兵这个兵种了。这真是让我更加珍惜怀念那次过足了枪瘾的五种枪械实弹射击,就是在野战军也不一定能打那么多呢?真是机会难得,天赐良机。那时候社会上的青年人无论男女,无论在军队还是地方,谁不喜欢打枪啊?这使我感慨自己的机遇十分幸运,感恩我的铁道兵军旅生活,无论怎么说,在枪械的体验和实弹射击方面,我还是比一般铁兵战友多过那么一次十分难得而又难以忘怀的特殊经历,这在一个以施工建设为主的部队来说,就更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了……
责编:槛外人 2025-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