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橄榄树
文/崔云生(山东)
身体可以漂泊
可以孤独
但灵魂必须有所依
依靠梦中的橄榄树
生活可以艰难
可以无助
但灵魂必须有所归
归属心中的橄榄树
可以没人问我从哪里来
因为我渺小的如尘土
但我魂牵梦绕的是
那棵橄榄树
可以没人问我到哪里去
因为我平凡的如草木
但我日思夜想的是
那棵橄榄树
评《那棵橄榄树》:灵魂归处的生命吟唱
崔云生的《那棵橄榄树》,以质朴的语言、反复的咏叹,将“橄榄树”升华为灵魂归依的象征,在漂泊与坚守、渺小与执着的张力中,吟唱着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
一、意象凝练:橄榄树的精神赋能
诗中“橄榄树”跳出植物本义,成为灵魂的锚点。在漂泊者视角里,它是“梦中依靠”“心中归属”,将抽象的灵魂依托,具象为一棵可感的树。这种意象凝练,让“灵魂有所依归”的宏大命题,落进具体的生命体验——当身体漂泊如尘、生活艰难如草,橄榄树是穿透混沌的光,赋予灵魂栖息的方位,使精神原乡不再虚幻,成为可触摸、可奔赴的存在。
二、结构复沓:情感的螺旋上升
全诗以“可以……但灵魂必须……”的复沓句式架构,形成情感的循环递进。从“身体漂泊”到“生活艰难”,从“渺小如尘土”到“平凡如草木”,境遇逐层下沉,而对“橄榄树”的追寻却愈发坚定。这种复沓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让“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情感,在螺旋上升中抵达极致,恰似橄榄枝缠绕,将个体对精神归处的执着,拧成坚韧的生命绳索。
三、个体与集体的精神共鸣
诗中“渺小如尘土”“平凡如草木”的个体自喻,暗合无数漂泊者的生命体验。橄榄树既是诗人的灵魂私语,也成为集体精神的共鸣符号——在都市迁徙、心灵失重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橄榄树”。它无关地域、身份,是灵魂深处对“依归”的本能渴望,使个体的精神独白,悄然接通集体的情感暗流,引发“同是天涯寻归人”的共情。
这首诗以简驭繁,借“橄榄树”编织灵魂归依的叙事,在复沓中沉淀情感重量,让个体生命体验与集体精神诉求共振。它提醒我们:无论世事如何漂泊,总有一种精神原乡,如橄榄树般在心底常青,成为抵御生命虚无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