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宝”:株洲市委老干局与抗战老兵张庆功的温暖故事
图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局局长、省离退休干部工委书记刘文新一行,看望抗战离休干部张庆功。刘文新向张老表达亲切问候,送去党的关怀与温暖,认真倾听其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他强调,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持续深化抢救性挖掘离休干部红色资源工作,以生动讲述革命故事为抓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株洲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阳卫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局局长、市离退休干部工委书记刘海龙陪同看望 。
在株洲河西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位98岁的老人张庆功。他,是株洲市委老干局视作“国宝”般珍视的抗战老兵,岁月的痕迹虽悄然爬上他的脸庞,可只要提及往昔的烽火岁月,他的眼神便瞬间锐利,思绪清晰地回溯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
1926年11月,张庆功出生于山西沁源。1942年2月,年仅16岁的他,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沁源县一区抗日游击队。彼时,家乡被日寇践踏,一家六口惨遭杀害,这血海深仇成为他投身抗战的强大动力。参加八路军后,张庆功作战时总是冲锋在前,勇猛无畏。他多次参与伏击鬼子运输队的战斗,还参加过著名的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他与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一次战斗中,他甚至与鬼子面对面拼刺刀,亲手刺死3个日本鬼子,尽显英雄本色。
194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针对驻沁源日寇据点持续侵扰群众春耕的问题,张庆功所在的营联合其他几支部队,对沁源县城关日寇据点发动奇袭。他跟着战友,一路机智地“摸掉”敌人的警戒哨兵,直捣指挥所,为战斗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抗战期间,张庆功担任过班长、排长,最多时带队近30人。当时条件艰苦,武器匮乏,他们只有几支步枪,子弹也不多,战士们就揣着自制的手榴弹跟敌人战斗,其余物资全靠缴获。就这样,在战火的洗礼中,他们一点点地将装备补齐。
张庆功的战斗生涯中,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身负重伤更是家常便饭。1942年,他在山西沁县漫水负了一次轻伤,子弹打进身体后他还坚持走了好几里路,直到发现流血才无法前行。连队卫生员将子弹拽出后,他在老乡家里休养了半个多月才康复。1946年6月12日,在攻打山西陇西县马河镇的战斗中,他带着部队爬云梯准备夺取国民党部队防守的碉堡。然而,还没等他们站稳脚跟,敌人碉堡里的机关枪就疯狂扫射,他不幸被击中,从墙上摔到地下,双手仍紧紧攥着手榴弹,生怕伤到自己人。这次受伤极其严重,两条腿被打出6个窟窿,骨头也被打断。卫生队处理伤口时,将棉花或纱布塞到窟窿里,一天一夜后,肉须扎在布上,取出时疼痛难忍。医院甚至建议截肢,但他坚决不同意,他说:“卸掉我就残废了,我就再不能上战场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挺过了难关,在医院住了三个月。
后来,张庆功又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他转业到地方工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秉持着“保生活、保生产,哪里最苦最累,都赶在前头”的信念,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株洲市委老干局一直对张庆功等抗战老兵关怀备至,将他们视作“国宝”,用心守护着他们的晚年生活。平日里,工作人员经常上门看望张庆功,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他进行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一旦身体有任何不适,都能及时得到治疗。逢年过节,市委老干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会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来到张庆功家中,陪他聊天,听他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让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近年来,张庆功还积极参与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荷塘区老干局与流芳园共同举办的祭奠抗日将士阵亡活动中,他为湖南工业大学、景弘中学、九方中学300多名学生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战斗史,那一段段真实而残酷的经历,无不让在场的师生深受感染,从心底发出“不忘国耻,励志报国”的志向。在“法治荷塘,关爱成长”活动中,他到市劳教所与劳教人员谈心,进行一对一帮教,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而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离不开株洲市委老干局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他们为张庆功等抗战老兵搭建起与社会各界交流的平台,让老兵们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如今,张庆功老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他就像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记忆,而株洲市委老干局则是这部历史的守护者,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英雄的敬重与关爱,让“国宝”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株洲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 。(文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