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山海经》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琐事裹挟,忙忙碌碌一生仍旧不觉得幸福。
殊不知,越是贪多求全,越容易心力交瘁;
越是懂得收敛,越能滋养福泽。
有福之人有三寡,越寡越有福。
当我们学会在这三个方面做减法,人生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富足与安宁。
寡事,养神
《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少即是多,寡事方能养神。
真正的智者懂得做筛选,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
青州城东住着一位姓沈的退休官员,他的宅院取名静心斋,院中只种翠竹,不植花草。
沈公年轻时在官场见惯尔虞我诈。
有一年城中权贵争斗牵连甚广,许多官员获罪。
唯独沈公因远离是非,安然无事。
五十岁辞官归隐后,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
不议朝政、不见访客、不置产业。
有旧日同僚来访谈论官场是非,他笑而不语,只是添茶。
他不必费心俗事,每日只与竹为伴,以书为友,神清气爽。
邻里念他和善,从不来扰。
这般清净养神的日子,让他得以安享天年,成为青州城里人人称羡的福分。
《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活得越久,越要懂得舍弃;
心若被琐事填满,便无暇顾及真正重要的事;
神若被杂念消耗,便难以凝聚福气。
少揽没必要的事,不瞎掺和别人的纷争。
事少了,心就不被牵扯。
不会因为应付一堆杂事忙得团团转,也不用为人情往来费尽心机,做事不慌不忙,就能做得扎实。
神养足了,人有精神,处事都有底气,活得踏实。
寡言,养气
《菜根谭》有言:“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
话多之人,往往气散神浮;
寡言之人,反而气定神闲。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谨慎寡言。
一次,曾国藩与同僚们讨论军政大事,众人各抒己见,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一位年轻气盛的官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言辞间不乏对他人的批评和贬低。
曾国藩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发表看法。
待众人发言完毕,曾国藩才缓缓开口。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切中要害,既肯定了大家观点中的合理之处,又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态度谦逊而诚恳。
曾国藩的寡言,并非是他不善言辞,而是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得罪他人。
凭借着这份寡言的智慧,曾国藩在官场中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一代名臣。
《太平御览》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言语,不加以节制,会成为引发矛盾和灾祸的根源。
学会倾听,学会思考,话少了,心气就不容易散,能攒在心里。
心里的气足了,做事就有劲儿,不容易慌。
寡言的人,气是稳的,不晃荡,能滋养自己。
少说冲动的话,遇事别急着表态,先在心里过一遍,想清楚再说。
不说刻薄的话,不用言语戳人短处。
听的人舒服,自己也少了后悔的机会。
气顺了,心里安宁,日子也过得踏实。
寡欲,养性
《格言联璧》有言:“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生在世,欲望不可穷尽,过多的欲望,只让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青州城有个姓杜的书生,年轻时热衷功名,整日周旋于权贵之间。
他苦读诗书不为明理,只为金榜题名;结交友人不论品行,只看门第高低。
那年会试,他花重金买通考官,果然高中进士。
就在他志得意满时,买官之事东窗事发。
一夜之间,功名尽失,往日巴结他的"挚友"纷纷避而不见。
杜书生大病一场,在破庙中躺了整整三个月。
病愈后,他变卖家产,在城外盖了间草堂。
每日粗茶淡饭,只读圣贤书。
有富商慕名来请其出山,他也是摇头婉拒。
渐渐地,他眉宇间的戾气化开了,言谈举止多了份从容。
如今杜老活到耄耋之年,著书立说,门生遍天下。
他的草堂扩建成了书院,匾额上"知足"二字,正是他百岁时所题。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这一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得不到,而是放不下。
心中无挂无碍,不总盯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会被牵着跑,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寡欲的人,所求简单,得到一点就知足,心里常是安稳的。
安稳日子过久了,心性会变得平和,不焦躁,不偏执,能容得下事,也看得开得失。
守住这份清明,人就活得踏实,活得自在。
《围炉夜话》有言:“有福之人,必有寡相。”
“寡”,是把精力收回来,守得住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热闹牵着跑,也不被多余的念头搅扰。
学会寡事,滋养心神;学会寡言,涵养气息;学会寡欲,修炼性情。
人生之路漫漫,能在纷繁里,寻得一方宁静,是难得的福运。
认同的,点个文末红心,愿我们都能在这 “三寡” 的修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转发分享,弘扬中华处世智慧!
人生下半场,要越过越简单,远离是非之事,是非之人,活出纯粹,活出自我, 少管,少说,少想,学会删繁就简,越简单越轻松,越清静越有福。
*作者:知白 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ID:RXYSGX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