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祖母
杨 超
我的祖母生于 1905 年,那是上个世纪初的岁月。随着时光流逝,我年岁渐长,父母亲也相继离去,祖母的形象却愈发清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于是,便想写一篇关于祖母的文章,以此作为对她的回忆与纪念。
(一)
祖母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年了。这漫长的四十年间,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怀念她,她曾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
祖母身材高挑,待人接物总是和和气气,初见她的人,便能从她的神态举止中感受到那份贤淑与慈善。在我们小时候,农村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祖母为了让我们兄弟三个娃娃少惹是非,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要是有人骂你,你就当作没听见;要是有人打你,你就跑了去。” 她还时常叮嘱我的父亲、母亲:“娃娃们要是打架了,咱得先从自家孩子身上找问题,先把自家娃劝住。”
有好几次,我们和村里的孩子打了架,人家的家长找上门来理论。每当这时,祖母总是第一个出面应酬。不管事情究竟是谁对谁错,她都满脸和气,好言好语地跟对方沟通,一个劲儿地给人家说好话。或许是看在祖母年事已高,又如此诚恳的份上,找上门来的人往往都会消了气,心平气和地回去,避免了双方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祖母常常告诫我们说:“三句好话当钱使”,教导我们不要和人起争执,要好好说话、好好沟通,能起到和金钱一样的良好效果。她还常给我们说“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教导我们懂得收敛和谦逊。她的这些朴素的话语早早地就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了。
祖母曾跟我们讲过她年轻时的一段经历。那时,因为妯娌间的事情,她被嫂子辱骂。祖母当时解释了几句,可嫂子根本听不进去,依旧骂个不停。无奈之下,祖母只好回到屋里,倒头睡下。等她一觉醒来,发现嫂子还在院子里高声叫骂,可祖母依旧没有理会,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我的记忆深处,祖母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争执,她从不计较得失,更别说与人吵架了。由于我家在村子里辈分高,祖母和祖父排行 “老四”,再加上她为人和善,村子里的人都很尊敬她,都亲切地称呼她为 “四婆”。
正是因为祖母这般善于忍让、心怀慈善,我们家里人也都受到影响,为人厚道,很少和别人发生冲突。即便是在一些事情上吃了亏,大家也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去过多计较,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二)
祖母是裹着小脚的,行动不太方便,走路时脚步迟缓,平时总得拄着拐杖才能行动自如。要是去稍远一点的地方,对她来说就极为不便了。我小时候,常常会用架子车(如今在农村已经很少见了)拉着她,去周边的另胡村、樊家村走亲戚,那分别是祖母的娘家和姑姑家。有一次,祖母娘家另胡村有一位老人去世,她得知消息后,执意要去吊唁送葬。那天,我用架子车拉着她前往另胡村,一路上,祖母不停地劝我跟她一起去,还说:“那家人办丧事摆酒席,有肉,还有八大碗好吃的。你跟我一起去了,大人们见了肯定都会夸你:‘看这孙子多乖,陪着婆婆(我们当地称奶奶为婆婆)来了!’”
那时的我还不到十岁,正是调皮捣蛋、贪玩好动的年龄,一想到要去一个不熟悉的人家,而且还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心里就不情愿,死活都不肯答应。到了另胡村村口,祖母见我态度坚决,便故意说道:“你要是不跟我进去,我就不下车,看你能怎么办?” 可我那时性子也倔得很,硬是不肯妥协。祖母实在没办法,只好自己慢慢下车,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进了村子……
第二天下午,祖母参加完丧事回来了,一见到我,她便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肉夹馍递给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或者遇到红白喜事这样的特殊场合,才能吃上一口肉夹馍,这对小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小时候,我们兄弟三人不管谁犯了错,被父母责骂教训时,祖母总会及时出面调解制止。她一方面能让父母的怒火稍微平息一些,减轻对我们的责罚;另一方面,她会耐心地引导我们认识错误,教导我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在祖母的调和下,家里紧张的气氛总能迅速缓和下来,重新变得和睦温馨。
人们常说隔代亲,在祖母面前,我总是感觉格外轻松自在,做任何事情都毫无压力,简直可以说是无拘无束。在我的记忆中,她很少严厉地责怪过我们。和祖母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家人其乐融融。
祖母七八十岁的时候,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闲不下来,常常撮棉花眼子,手摇着纺车纺线线。我那时总喜欢在她的纺车旁嬉闹玩耍,有时候玩着玩着,困意袭来,就直接趴在纺车旁边睡着了。
祖母一生都保持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她的生活就像精准的钟摆一样规律。她常常教导我们:“早起来一时,松活一天。” 她总是叮嘱我们一定要养成早起的习惯,不要睡懒觉。祖母还特别爱干净,十分讲究卫生,她为人处事温和,话虽然不多,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在情在理,因此很受大家的喜爱和尊重。
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前,正值 “文革” 时期,农村的孩子除了在农村下地干农活,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当时,我的大姑父在县民政局担任副局长,祖母早早地就跟大姑父嘱托道:“我这三个孙子,以后长大了,安排工作,就全靠你了!”看来,祖母早早地就为我们三个娃娃长大以后的工作着想着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祖母,还不辞辛劳地前往县城,给在县农副公司上班的大外孙女照看孩子,将曾外孙女从小带大。后来,她又去给在县药材公司上班的外孙看孩子,把另一个曾外孙女也精心拉扯大了。
(三)
1986 年 4 月,祖母突然突发脑溢血,尽管家人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82 岁。在当时我们那个村子里,祖母也算是高寿之人了。
那个时候,高考制度已经恢复,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市场逐步放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家的棉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十分红火,我们兄弟三人的学业成绩也都非常优异。村里很多人看到我家的好光景,都纷纷说道:“你们家里情况这么好,是你老爷埋到好处了?”
自我出生起,爷爷就已经不在人世了,爷爷、老爷长什么样,我从来都没见过。在祖辈中,只有奶奶是实实在在陪伴着我们长大的。
有人说,一个家庭的风水,其实是由家里的人决定的。回想起那时家里的好光景,离不开祖母高尚的人品和她那如暖阳般的慈善之心。她的善良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家生了根。这股由祖母传承下来的好家风,比任何金银财宝都要金贵。
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年了,然而她的善良早已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承。
最近几年里,我和表哥、表妹们经常聚在一起,闲聊中说起祖母生前的点点滴滴,大家的感受竟然和我一模一样,满心都是对祖母的喜爱与怀念。
听他们讲 —— 这也是姑姑生前告诉他们的:祖母小时候,她的父亲早早地就去世了,母亲无奈改嫁到了杨汉乡大纪德村,祖母只好跟着母亲一起过去。可母亲改嫁的那户人家原本就有儿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算起来,那家亲生的孩子就有三四个。祖母作为从另胡村带过去的孩子,在那里时常受到欺负和排挤。实在没有办法,年少的祖母只好又回到了另胡村,被原来的叔叔收留。再后来,年纪轻轻的祖母就嫁给了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身材矮小,长得十分瘦小,可自从和祖母结婚后,日子便逐渐安稳平和起来。这都多亏了祖母的贤惠善良,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之后,他们的子女 —— 我的父亲、两个姑姑,也都聪明能干,贤能出众,家族也渐渐人丁兴旺起来。数十年来,一家人相处得亲如鱼水,和和美美。
知道了祖母年少时的这些经历,我越发能体会到她这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更加钦佩她在面对生活磨难时所展现出的理智与忍让。她真的是一个涵养极深的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我们的祖辈人,与现在的年轻人相比,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难,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在荆棘丛中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为我们后辈开辟出一条平坦的道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于是,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愈发浓烈。她一生所秉持的谦让与善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家族几代人的前行之路,教会了我们养成理智厚道、懂得吃亏是福的性格与处世习惯。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在我们家族中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杨超 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乾县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乾县融媒体中心(原主任)四级调研员,先后获“陕西新闻奖”等省市以上作品奖百余次;咸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十佳新闻工作者”“十佳文明宣传工作者”;陕西日报社连续七年表彰的“十佳通讯员”;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的“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