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南 1901~1974),原名张星寿,字耀南,出生于长清县张夏镇纸房村。8岁开始读私垫。1916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夏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受一些进步刊物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使他成为一名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1901年2月5日生,1974年10月5日逝世,享年73岁。张耀南同志早在学生时期,就在一些进步书刊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在20年代曾立志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后来,因在实践中一再碰壁,才逐渐认识到,离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孤立地去搞教育和实业,将是一事无成的。他经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在党的教育和影响下,30年代逐渐从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于1937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简称"民先")。1939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历任抗日游击队连长、营参谋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长清县抗敌后援会主任、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武装工作团团长、县长、泰西地区专员,山东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泰山林场场长、劳动大学校长等职。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一生,是为革命光荣战斗的一生。

张耀南同志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8岁开始入私塾读书,12岁入初级小学读书,15岁读完初小考人县立高等小学,18岁(1919年)高小毕业。在高小读书期间,中国的反动政府卖国求荣、日益腐败;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召"洋工"造铁路(德国人在他的家乡建造铁路)、建"洋房"、倾销"洋货"等等。在广大老百姓中激发起来的对反动政府的不满和"仇洋"情绪,深深启迪了他的抗帝救国思想。同时,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以及他在高小读书时的老师王润圃(清朝的秀才,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员)经常宣传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要有伟大的志向,反对行尸走肉,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富国强兵等等,给了他深刻的影响。高小毕业以后,张耀南因家庭经济日益拮据,难以继续升学,但又认为要干一番事业就必须继续读书,就要学习科学,学科学就要学英文,于是到济南考人收学费较少的教会学校﹣﹣济美中学。他人学之后对学习内容大失所望,又因为拒不加入耶稣教,抵制读《圣经》、做礼拜,联合部分同学闹起了学潮,造成全校停课,不到半年即被学校开除。1920年夏季,又考人官费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在山东省曲阜),一直到1924年。在师范读书期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又值军阀混战,中国处在大动荡、大革命的前夜。特别是山东,在军阀张怀芝、张宗昌的统治下,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人穷财尽,民不聊生,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忧国优民,处在愁苦焦急状态之中。二师校长范明枢先生思想进步(范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积极提倡自由思想,发动学生开展自由讨论,当时以对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态度为进步与落后的标志,耀南同志是同情和拥护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他积极拥护改造旧社会的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军阀官僚,反对贪官污吏。但是,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虽有革命的愿望,但找不到革命的正确道路。他对如何改造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不明确的,却受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影响,并且认为说了就要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于是,在差半年就要毕业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毕业证书,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只身回到家乡,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理想。从此,张耀南同志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1924年下半年,张耀南同志回到家乡,提倡办教育、兴科学、破迷信,并且以身作则。为了抵制日货,他把家属买的"洋袜子"、"洋肥皂"、"洋线"、"洋布"等撕破扔掉;为了反迷信,他破坏了祖父遗留下来的"官衙灯",制止家人烧香拜佛,并且艰难地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和三弟张澄秋一起,用自己家中的财产办起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农民学校。自己出钱出料,街坊帮工,盖起十多间草房做教室,聘请志趣相同的同学荆履安、李法荣、边理庭为教师,招收学生五、六年级一个班、一、二、三、四年级各一个班,一律免收学费,穷苦学生还发给纸墨笔砚和课本,并负担教师的衣、食和零用钱。他设想以自己的土地为基础,联合农民,发展群众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劳动,以教育为开路先锋,组织合作社,发展农、林、牧、果、桑等,并设想首先从本村做起,再逐渐扩大范围,以此来改造旧社会。但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办学一年多即负债2000元,正常的教育难以为继,聘请的教员先后回家,只剩下他和三弟继续半日教学,半日劳动。这样经过三年,家庭已陷于破产,原有山、地60余亩,卖得只剩下5亩,仍还不清欠债,学校只好停办,落得家庭埋怨,亲友嘲笑,张耀南同志也从中得到极其深刻的教训。但他仍不悔原志,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继续探求新的改造旧社会的道路。1925年,他抱着教育教国和振兴实业的思想,回到家乡捐资办学。为办学,他卖掉家里的40多亩土地, 1928年7月,张耀南发动并带领家乡一带农民2000多人到长清县城与当时军阀张宗昌委任的代理县长边兰舫开展抗苛捐杂税斗争,他被推选为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1928年的4月,蒋介石的部队张发奎、薛岳部来到山东,继续打着"打倒军阀,成立农会,打倒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的幌子以欺骗群众。
这时山东军阀张宗昌委派的长清县县长已经逃跑,留下原公安局长边兰舫代理县长,横征暴敛,无恶不作。一年田赋预收三年,外加花果税、牛头捐等等,农民为了逃税逃债,东躲西藏,痛恨至极。张耀南同志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痛苦,同时,他的家庭已完全破产,军阀压榨,苛捐杂税,也是他的切肤之痛。他乘机以打倒贪官污吏,反对牛头捐、花果税等为口号,深入农村,串连发动群众,并在万德村召开了东南乡一带的农民大会,亲自动员组织。没有多久,他就带领数千农民,冲进县城,成为当时汇集在长清城内万余农民中最大的一支农民力量。进城以后,抓住边兰舫,他在万人大会上讲话,宣布罪状,把边当众枪毙。边兰舫一死,其他的土豪劣绅也一时被吓倒。斗争胜利了,但斗争的果实却被国民党篡夺。他们借此机会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委派了县长,成立了农民协会,张耀南同志也被推选为县农民协会主任。令人失望的是国民党不但不办好事,反而变本加厉地欺压剥削群众,刚取消的牛头捐、花果税不但恢复,而且田赋税每亩又增加一元,县党部委员的薪水增加到每人每月80元,群众团体的委员也每人每月薪水40元。而张耀南同志主持的农民协会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农民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解决,从而使他逐渐看清了国民党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真面目。同时,也深深感到身为农会主任,不能为农民办事,白拿薪水,实在愧对乡里。气愤之下,他和国民党政府一刀两断,毅然不辞而别,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