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 专栏征稿,范围包括六汪人创作或六汪题材的作品,以及不限于六汪的非遗题材作品,您可以直接投稿,也可以提供线索由编者采写,联系微信 xcjyg666,其中 “xcjyg” 是 “乡村记忆馆” 的首字母。
内外百疮如何治疗?
“白龙山中草药内外百疮综合疗法”延续中医药智慧
——访民间名中医钟法才
【编者按:在诸城白龙山脚下,78 岁的钟法才老人坚守着中医药智慧。白龙山,历史上曾被称为 “东方药都”,是江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作为 “白龙山中草药内外百疮综合疗法” 非遗传承人,钟法才从童年跟着母亲挖药认草,到八岁拜师 “谢五神仙” 苦学脉理,再到如今用 “九蒸九晒” 的古法炮制药材、以 “望闻问切” 治愈患者,是有着祖传秘方的诸城市著名的民间中医。
2025年8月12日上午,在诸城市民俗专家、友人台见新先生的陪同下,我驱车来到诸城市百尺河镇石门亭村,拜访了钟法才。现在,让我们走近钟老,听他讲述那些与草药共生的故事,感受古老而魅力无穷的中医药文化。】

钟法才在接受本文采访人专访(2025年8月摄)
采访人:钟老先生您好!请您作个自我介绍好吗?
钟法才:好的。我叫钟法才,生于1947年9月,诸城市百尺河镇石门亭村人,今年78岁,是具有营业执照的中医从业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龙山中草药内外百疮综合疗法”诸城市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人:您是什么时候被认定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
钟法才:2023年10月,“白龙山中草药内外百疮综合疗法”项目成功申报诸城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被认定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2月,被聘为诸城市“非遗”协会传统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采访人:位于百尺河的白龙山,就在石门亭村附近,被称之为“东方药都”。您介绍一下这里的中医药渊源好吗?
钟法才:百尺河作为药材之乡,历史悠久。这里的白龙山,早在东汉初期就形成了庙会,明万历年间发展为巨大山会,逐步以药材交易为主,被称为 “白龙山药会”。当时,每年举行四次大规模的山会,其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五、十月十五至十七这两次山会,专门交易药材,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的药材商前来交易,高峰时过来的知名大药堂达一百二十家。这里药材品种齐全、质量上乘,有香附、菖蒲、荆芥、丹参、川芎、黄芪等上百个品种,自古有 “白龙山的药材全,就是缺少灵芝草” 的说法。药会期间,各地中医专家、学者及郎中汇聚,交流医术,传播经验,更有医药名著流通,民间出现了众多名医,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江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被称为“东方药都” 。古往今来,白龙山一带出了不少著名的中医,这是有其历史渊源和民间基础的。
采访人:您从小在白龙山脚下长大,听说童年就和中草药结下了缘分,能讲讲最早接触中草药的场景吗?
钟法才:我最早与中药材结缘,是因为家庭的缘故。俺娘和俺舅父都懂中医中药,尤其是俺舅父,是本地有名的中医。我小时候,每到春秋季节,俺娘就带着我去野外挖药材。她一边挖一边教我认,这是柴胡,叶子尖尖的,能退烧;那是丹参,根是红的,能活血。有时候让我背简单的药方,比如 “荆芥配防风,感冒不用慌”,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白龙山一带的草,好像都带着药味,可以说,我就是在地里摸着药材长大的。
采访人:您的舅父谢塘被称为 “谢五神仙”,您八岁就跟着他学中医,他教您的时候最严格的地方是什么?
钟法才:我舅父谢塘是百尺河镇前盆渠村人,1957年因意外受伤去世。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五,医术高明,所以大家都叫他“谢五神仙”。我从八岁开始,家人就送我到舅父那里学中医,当时,我舅父在岳沟的卫生室当大夫。我舅父是真严啊!他教我号脉,让我先摸自己的脉,再摸他的,什么时候能分清 “浮、沉、迟、数” 四种脉,才算过第一关。有次我把 “滑脉” 认错了,他让我对着《医宗金鉴》里的图谱看了三天,直到能闭着眼说出脉象对应的病症才算完。他常说:“药是治病的,认错了脉、开错了方,就是害命。”
采访人:您的长辈传给您哪些珍贵的医术资料?
钟法才:我舅父去世后,我母亲把他的行医笔记全部给了我。特别是有一本《医心方》,我一直视若珍宝,这是我舅父写的,里面记着数百个民间流传或在实践中形成的方剂。这些方剂都是我舅父亲自验证使用过的。有病症说明,有治疗秘方。我到现在还经常翻阅。但要记住,药方是死的,人是活的,得看病人的体质和不同症状对症下药。
采访人:这些年来,您研读了哪些中医药著作?
钟法才: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读中医药名著。我读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大量的中医药著作,这为我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采访人: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行医的?到现在有多少年了?
钟法才:我从二十岁开始行医,到现在快六十年了。
采访人:您的疗法叫 “白龙山中草药治疗内外百疮综合疗法”,其中的内疮指什么?外疮又指什么?您诊病用的什么方法?
钟法才:内疮主要指肚里的疮,包括癌症等;外疮主要指身体表面的疮。诊病的方法,主要还是老祖宗的 “望、闻、问、切”。望,看舌苔颜色、疮口形状,比如恶疮流脓是黄是白,能看出毒气轻重;闻,听病人说话的气力,闻疮口的气味,腥臭重的往往是湿热重;问,得问清楚发病多久,吃了啥,甚至连晚上睡不睡得好都得问;切,就是号脉,结合前面的情况断定病根。
采访人:听说您的药材要经过 “九蒸九晒”,这些工序有什么讲究?
钟法才:九蒸九晒是去毒、增效的关键。蒸晒反复九次,药材的性子就变温和,药效却更足了。蒸的时候要加入白酒,可使药效更持久稳定。要盯着时间蒸,蒸过头了不行,晒不够也不行。当然,九蒸九晒是古法炮制的一种说法,要根据不同的药材灵活掌握。现在,通常情况下,三蒸三晒应该就可以了。
采访人:我看过一份资料,上面列举了您治愈的许多典型案例。能简单地介绍几个吗?
钟法才:治疗康复的例子太多了。我行医不久,胶州市铺集镇苏家泊村的一位患者,肝硬化腹水,全身肿胀,鼓的象去了皮的猪,不能下炕。家人辗转找到我,在我的门口磕头不止。我出诊后,用多味中药煎服,三天就好转了,五天能下炕活动了。
还是铺集的一名患者,姓任。他找到我时,腿烂得流脓水,西医没法治。我用的是白龙山的中药材,炮制成洗剂。他洗了三次就收口了。其实,是药材地道,炮制又恰当。药方是我舅父传下来的,专治这种 “湿热疮”。
高密市柴沟镇前西旺的一个患者,姓李,长了一种怪病,在头上的百会穴生了烂疮,由外往里烂,患者痛苦难耐,到北京等外地的大医院就诊,专家都没有给这个病说出个什么名称。最后来到我这里求治。我把中药炮制成药末,外涂,几次就痊愈了。
采访人:看来您的医术有非凡的独到之处。有跟您学中医的徒弟吗?
钟法才:有。我的外甥杜钟运在跟我学习中医。他准备报考中医学院。还有刘洁延、牛凤章、邱召河等人,也在学习。现在,我正在整理自己的行医笔记,希望把这些中医的治疗经验传授下去。
采访人:非常感谢您分享您的中医疗法。
钟法才:不客气。能让更多人知道白龙山的中医药,我就满足了。
(午饭后,在钟法才的徒弟刘洁延的陪同下,我来到仲家村西的白龙山。快到山顶时,但见山坡上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刘洁延向我做起了介绍。)
刘洁延:白龙山海拔只有119.5米,不高,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山势比较平缓。白龙山还有一个名,叫百灵山,这个“灵”字道出了白龙山药材的灵验。这里,杂草和药材同生共长,眼到之处,药材随处可见。您看,这是旋覆花,这是菟丝子,这是艾草。快看,这里还有乌蔹梅,穿破石呢!
(下山的路上,刘洁延告诉我,钟老师跟他说,中医治病,最重要的是要懂道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对症下药,才能有最好的疗效!)

位于山上道路一侧的“白龙山”标志石(2025年8月摄)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六汪特产琅琊鸡,联系人六汪镇五道口宋先生,电话见图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