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安华
我的故乡孝义屯,坐落在县城东南十公里处。村南有皇帝坟,村西有汉代古墓群,大半耕地铺展在汉代莲花池旧址上,村落在池北坡——在冀东南一带,这里算是最洼的地方。闹洪灾时,平地能行船,水深可达两米;每逢大雨,周边七八个县的水都往这几十个村子灌,而我村的灾情总最惨重。
旧时十年九涝,因常年遭洪水、雨水浸泡,村南二里多地渐渐成了盐碱滩。荒年时兔子不拉屎,野雀不垒窝;深秋天旱,盐碱便往上泛,来年开春能积起四五公分厚的碱层。带着这样的碱土耕种,根本出不了苗,多年来给村民添了无数困苦。村里流传的老话“淹了吃蛤蟆,旱了吃蚂蚱,不淹不旱吃盐圪巴(淋硝盐)”,说的正是当年的窘境。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人们开始琢磨治碱。权宜之计是沿袭老祖宗的法子——敛碱土(起碱土)。这活儿颇有讲究:得用平锨,也有用木锨的。刚冒白碱时是浮碱,说明地下的碱没完全泛上来,这时急于敛土等于白费功夫,底下的碱还会再冒,耕种照样不出苗。敛碱地有“两不敛”:一是地表不结黑甲不敛;二是刚下过雨不敛——雨水会把盐碱淋下去,得等再次泛上来再动手,不然便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有一年,一户人家性子急,见白碱一冒就动了手。敛好地后赶上一场小雨,赶紧耩上豆子。等了十几天去看,地里一棵苗也没出。他扒开垄沟,豆子还是囫囵的,只是体积膨胀了,没一丝发芽的迹象。拿起一粒擦净放到嘴里,竟成了咸盐豆。最后没辙,只能重新起碱土,等下了大雨再种。
要彻底敛好碱土,得等碱土冒完黑碱、地皮结了硬壳再动手,这样才能一次告成。年复一年,世复一世,代代人春天起碱土,两千多亩碱地渐渐成了“牛槽地”:离道近的,敛出的碱土往道上推,道渐渐成了二三尺高的“高道”;离道远的,就往田埂上堆,田埂逐年增高,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米多高的大堰。大堰高了自然会加宽,土地面积跟着减少,无形中又让农家的收成打了折扣。
碱地敛好了,还得等——等一场大雨把残存的“毛碱”压下去,才能耕种。种碱地一般比好地晚一两个节气,约二十多天,且多种耐碱作物,比如黑豆、棉花、黍、稷,还有早熟的红高粱。
碱地土质差,是劣等地,种庄稼收成少,可培起来的堰岗却有不少用处:一,当地界,邻地少闹纠纷;二,防大风,高杆作物不易倒伏;三,防内涝,外来一二尺深的水进不了地;四,方便施肥和往外运庄稼;五,农闲时可以拉回村里垫宅基地,节省好地取土;六,闹大洪水,水退后还能溛鱼,给给村民增加收入;七,最关键的是能藏身。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大扫荡,人们坚壁清野。听老人说,日本兵抢粮抢人时,村里人把仅有的一点粮食藏到地里,把牛、猪、羊、鸡、鸭也赶到地里藏起来,带着少许干粮和水跟鬼子捉迷藏。日本兵不敢到地里抢东西、抓劳工,怕遇上游击队。
后来兴修水利、根治海河,总算降服了“龙王”,不发大水了,可大雨也少了。地下水逐年下降,两千多亩碱地慢慢不碱了,变成了良田。分田到户后,勤快人开始拉碱岗垫大湾:垫出来的地方有的盖了房,不垫宅基的就把碱岗卖了,既赚了钱又扩大了耕地,一举两得。
以前的水淹坑、老碱窝,如今成了聚宝盆。改造好的碱地种啥收啥:即将成熟的冬小麦如黄箔铺地,微风一吹似金浪翻滚,亩产一千多斤;夏茬种玉米,风一摇碧波涌动,蓝天相映一望无际,天地合一。管理得好的收近两千斤,一般的也能收一千大几。人换精神地换貌,常言,人逄喜事精神爽,村容村貌大换变样。村里一般人家都有了小汽车和各种家用电器,发家早的盖起了砖瓦房,后起之秀甚至盖起了神气的小洋楼,孝义屯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想当年,村里有句说法:“本村的姑娘烂了也不在本村找对象,外乡的姑娘在家熬成老姑娘也不嫁到孝义屯。”七十年代,适龄青年里有近二百人没媳妇,外村人打趣地叫我们村“光棍屯”。那时候,看着村里没发展前途,不少小青年下了东北当“盲流”;一部分响应国家号召去当兵;还有一部分青年,一晚上熬两灯柴油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有路子有条件的当合同工丶临时工,也谋了出路。按全县说,孝义屯在县城工作的人比一般村都多,都是“见异思迁”“要干要‘革命’”奋斗出来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家家富足,人人精神。土地流转后,年青人到县城及外地创业;老人要么骑三轮车,条件好的开小车,接送孙辈上学;树荫下的老太太学着浪漫,凑在一起搓麻将;老汉们则打起老纸牌、玩起接竹竿;傍晚时分,中青年妇女抹下脸来,不顾别人指指点点,放开音箱跳起了广场舞。日子富裕了,亲戚朋友又走动起来——以前家家缺粮断顿,走亲戚人家怕来讨吃的,不给好脸,渐渐疏远了,这也近乎社会的弊端:人敬阔,狗咬破。小时见过,人五人六的路过,小狗扒着装睡不动;若来个穿破衣服或是讨饭的,它就跟着叫。得说,狗是跟人学坏了。
旧碱岗已成往事,再不复返。这片碱岗子,见证着故乡从“兔子不拉屎”到“聚宝盆”的蜕变,沉淀着乡民们“与天斗、与地斗”的智慧,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每当我驱车回老家驶过平坦的乡道,总忍不住望向那些碱岗子旧址,多看几眼——它们像大地的皱纹,又像时代的录像带,记录着一段不该遗忘的岁月。
作者简介:
宋安华 河北清河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凤凰古韵诗社常驻诗人。诗词作品曾发表于《央视书画廊》,《中华诗词》,《诗词月刊》,《香港电视台》,《香港诗刊》,《燕赵诗词》《百泉诗词》,《清河诗词》,《老年世界》和地方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