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五年后重返美国
作者 严小明
—— 一位中国前驻美国外交官的视角笔记(三十四)
洛杉矶的傍晚,宛如这座城市的“沸点时刻”,繁忙程度达到了一天中的顶峰。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仿佛整个城市都化作了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车辆就是其中永不停歇的零件。
记得46年前,新华社资深记者张彦首次踏上旧金山的土地,彼时他肩负着采写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开馆新闻的重任。在他发回《人民日报》的报道里,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这个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处处洋溢着繁荣的景象。街道上,无论行至何处,皆是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那些来是一片白,走是一片红的车辆,犹如奔腾不息的河流,不知疲倦,没日没夜地连轴运转着……”

如今,46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但我依然对当年陪伴这位老记者逛街走访的情景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描述街景的这段话,更是像深深烙印一般,刻进了我的脑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始终挥之不去。
今天再看洛杉矶的街道,汽车潮流比起40多年前,那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下班高峰期,各条主干道上的车辆密密麻麻,一辆挨着一辆,如同被粘在了马路上。车辆的马达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喧嚣的乐章。原本宽敞的街道,此刻被堵得水泄不通,司机们只能无奈地坐在车内,望着前方长长的车龙,时不时焦急地张望,盼望着道路能尽快畅通。这样的场景,无疑是现代都市繁忙与喧嚣的真实写照。
2024 年春节,洛杉矶的华侨华人精心筹备一场大型春节晚会,欢庆中华民族这一最为隆重的节日。总策划孙晓华是我多年挚友,得知我也在美国,当即邀请我从旧金山赴洛杉矶共襄盛举。不巧的是,那几天加州阴雨连绵,我身体抱恙,加之其他事务缠身,无奈放弃参会,心中满是遗憾。

注:作者与陈灿培博士合影。
此次能来洛杉矶,得感谢另一位老友陈灿培博士。他在朋友圈看到我写的文章,知晓我在美国,便电话相邀。其言辞恳切,满是热忱,让我很快决定来洛杉矶与老友相聚,再品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我们抵达洛杉矶的那个夜晚,月色如水洒落在这座繁华都市。陈灿培博士热情地邀请了10多位朋友,其中不乏本地颇负盛名的侨领,还特意选在蒙特利公园市的深井樓私房菜,为我举办接风宴。当我来到酒楼时,温暖的情谊扑面而来,他们早已笑容满面地在餐馆大门口迎候。

当晚,这场聚会可谓群贤毕至。杜瓦特市的Sam Kang市长风度翩翩,带着对交流的热忱而来;洛杉矶台山聯谊会的朱健平会长,带着乡谊的真挚;美中廣東总商会的张铁流会长夫妇,携手展现着商会的风采;廣東联誼會蒋会长、新会同鄉会蒋马援会长,带着浓浓的乡情;林西河堂主席林师雄会长,带着对传统的坚守;大律师张大钦,带着专业的睿智;还有港澳之友会執行會長Lisa梁,气质优雅。

注:与洛杉矶侨领们聚餐。
宴席间,气氛热烈非凡。大家手中的酒杯频频举起,晶莹的酒液在灯光下闪烁,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干杯,那一声声“干杯”,满含着对祖国的深深祝福与自豪。原来,他们都看过我撰写的《四十五年后重返美国》系列文章,对过去几十年的中美关系饶有兴致。我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为大家讲述一些过往鲜为人知的“密闻”,引得众人时而专注倾听,时而轻声交流,在温馨愉悦的氛围中,我们一同沉浸在那些充满故事的岁月里。

在新冠疫情尚未爆发之前,我有幸于全国人大培训中心,为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处以上领导干部们讲授《中美关系历程与展望》这一课程,累计授课达二十余次。对于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我能够凭借丰富多样的小故事,将其生动地串联起来。
例如,回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大使在波兰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期间进行了意义非凡的接触。再比如,1971年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队员科恩“误上”中国代表队的车,以及后来应邀访问中国等许多历史传奇,最有历史意义的还有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和他首次会晤毛泽东主席时的场景,那庄严又充满历史意义的画面,以及两位伟人彼此交谈的具体内容,我皆耳熟能详。不仅如此,我还能将这些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让每一个细节都鲜活生动。而听众们对于此类极具历史底蕴的故事,总是兴致盎然,越听越投入,情绪愈发高涨。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美国洛杉矶一位很了不起的侨领一一陈灿培博士。他出生于中国澳门,祖籍广东番禺,他是美国南加州广府人联谊会创会会长 ,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美国知名华人收藏家。年轻时,他从澳门远赴美国求学,此后便长期扎根于美国洛杉矶侨社,积极投身侨社服务工作。


陈灿培对中国历史文化怀有深厚热忱,多年来,他致力于加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著有《全美华裔民选官员名录》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热衷于收集有关华侨华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并无私地捐赠给中国各大博物馆。自2013年起,陈灿培便多次牵头,向筹建中的广州华侨博物馆捐赠了超2000件(套)华侨文物史料,涵盖文献、书籍、债券、铜元、实物,以及各国纪念孙中山的邮票和首日封等。

注:与著名华侨银行家庄世平先生合影。
近年来,陈灿培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收集飞虎队的文物与老物件上。他不仅组织飞虎队健在的老队员或后代访问中国,还策划了飞虎队的各类活动,为增进中美友谊做出了卓越贡献。2025年5月1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华侨雄鹰 抗日飞虎”华侨飞行员专题图片展在广州开幕,现场展出433张珍贵历史图片。开幕式上,陈灿培向国内几家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个人藏品,其中不乏二战期间报道中美联合抗日的美国杂志、飞虎队相关文物等。
截至目前,陈灿培已向中国各大博物馆捐赠了2万多件文物,其义举获得广泛认可,被中国10个城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他的行为不仅丰富了中国博物馆的馆藏,更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成为一段佳话。

注:与陈灿培博士合影。
40多年前,我在美国工作之时,结识了一位在华侨华人圈子里备受尊崇、享有极高地位的华侨收藏家——周锐。他是旧金山唐人街颇具盛名的皇宫酒家的老板。
犹记得1979年那个夏天,我初抵美国,踏上这片土地后的第一餐饭,便是承蒙周锐先生出面宴请。那天晚上,皇宫酒家内灯火辉煌,周锐先生精心邀请了旧金山几位声名远扬的老侨领,如谢侨远先生、宫善洲先生,还有学界知名的王灵智教授以及才华横溢的黄运基先生等。同时,首任总领事胡定一夫妇、高有年领事、蔡传副领事,再加上我,一同欣然赴宴。皇宫酒家在当年的旧金山,堪称顶级的唐人餐馆,装修精致典雅,处处透着浓郁的中华韵味。
然而,席间的氛围却略显拘谨。毕竟新中国与美国断绝来往已达数十年之久,尽管大家见面时,心底都抑制不住地激动,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可在餐席之上,彼此却又因长久的隔绝而感到陌生,不自觉地多了几分谨慎。我至今仍然记得,岀发前胡定一总领事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初来乍到,对今晚的人不太了解,你年轻不要说太多话”,期间每个人的言行都显得极为“外交”,话语之间带着恰到好处的分寸与礼貌,似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与靠近,努力打破那层因岁月而产生的隔阂。
在旧金山,若提及唐人街的皇宫酒家及其老板周锐,那可谓是家喻户晓,从高高在上的市长,到平凡普通的市井百姓,无人不知其名,无人不晓其事。
周锐先生在早年便离开故土,移居海外。在过去的五十余载岁月里,他醉心于中华古物的收藏,其中瓷器更是他收藏的重中之重。每一件瓷器,都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被他悉心呵护。1987 年与 1989 年,周锐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分别以友人名义和个人身份,向故宫博物院慷慨捐献瓷器,共计 16 件。这些瓷器,不仅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他爱国情怀与文化传承意识的生动体现。
此外,他还积极向美国华人历史学会捐赠了 200 多件精美陶瓷以及一批珍贵书籍,用于举办展览。他希望借此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让更多人领略到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作为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周锐先生的收藏活动,早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深深融入了他对民族的深厚情怀。他的这些捐赠行为,也多次获得官方机构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周锐先生对那些珍藏的顶级文物,有着更深的期许。他精心整理,将其出版成《甘希堂珍藏宋元名瓷》一书。他曾强调,自己收藏的目的,旨在“彰显中华五千年之辉煌文化”,这短短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他以文物传播中华文化的强烈使命感。
在《甘希堂珍藏宋元名瓷》付印后的第二年,一次机缘巧合,我有幸率团途经旧金山。周锐先生得知后,专门设宴热情招待我们。席间,他还郑重地赠予我这部凝聚着他心血与情怀的厚重“宝贝”。周锐先生一生爱国爱乡,他的种种事迹,无疑是美国爱国侨领的杰出典范,为广大华人华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注:图片为1979年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临时办公室设在旧金山联合广场的St Francis酒店。
此次承蒙眷顾,得以重访洛杉矶,故地重游,意义非凡。晚宴时光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已近三个小时。考虑到大家翌日皆身负诸多工作,于是我提议结束晚宴。大家纷纷再次举杯,互道祝福,那温暖的话语在空气中流淌。

晚宴结束后,陈灿培博士亲自送我至车前。他面带微笑,神情中透着一丝神秘,凑近我轻声说道,他已收到中国政府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大阅兵”。听闻此讯,我内心激动不已,紧紧握住他的手,同样难掩兴奋地向他表达诚挚的祝贺。那一瞬间,仿佛能感受到彼此心中涌动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草于美国时间2025年8月11日晨,帕萨迪纳凯悦酒店,加州,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