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箱声声伴鸡
路边
童年的梦总是在风箱声中醒来,那时我在高塍,跟着舅婆生活。鸡在远处打鸣,舅舅早已上工,这说明生产队长的上工哨我照例是没有听到的。唯有舅婆拉风箱的声音,在耳边“喈呱喈呱”地响着。
风箱的知识是成年后才知道的,那时只知道舅婆是在烧早饭,因为舅舅马上要回来吃早饭了,吃完了早饭还要继续上工。
高塍在宜兴北部,没有山,全年的烧柴都在田地里,上半年烧稻草,下半年烧麦杆,还不怎么够。在不怎么够的情况下,还要拿出一部分稻草来沤草凼肥。草凼肥就是在田角落挖个两米见方的池子,放进一层稻草夹一层河泥直至池满,经过一个春天的腐烂,便成了稻秧的好肥料。这还不算,为了社员能多挣几个工分,也为了支援工业生产,队里会利用冬闲季节做草绳,这又要些稻草。这样一来,不怎么够的烧柴就很不够了,勤劳节俭的村民便把垄糠和芠芒也当柴烧。
垄糠是稻谷剥米剩下的稻壳,芠芒是麦穗脱粒剩下的麦壳。那时稻麦是队里的,垄糠和芠芒当然也是队里的。分给社员的稻草和麦杆是称担的,垄糠和芠芒却是分堆的。收成后的芠芒在谷场上,按全队户数分成相应的堆,堆有大堆小堆,几人以上的户分得大堆,几人以下的户分得小堆。垄糠是在稻加工成米后分的,这也只限于社员的口粮米,因为公粮稻和余粮稻早到了国家粮库。
舅婆家有个阁楼,上面堆满了稻草或麦杆,舅舅用稻萝挑回来的垄糠或芠芒,总是把灶窝堆得满满的,有时还要用栈条。栈条类似于竹席,宽约15到20公分,长约10到20米,把它盘旋而上围起来,里面就可以堆放稻麦或芠芒等物。
舅婆家的灶头有两口锅,外侧是专烧碎屑的小锅小灶,垄糠或芠芒丢进灶堂,会因通风不良难起火,这就需要鼓风。风箱是全木制长方形的,紧靠灶边,高约30公分,宽约20公分,长约60公分。有一根铁管连接风箱和灶堂,这就是鼓风管。风箱里有鞲鞴,我们也称风板。鞲鞴上装有两根拉杆,拉杆一端在箱体外并装有拉把。风箱前后各有两个小进风口,进风口上有档板档住。
拉把拉时,前档板打开并进风,后档板关闭,鞲鞴与后挡板之间的气流被压缩送入鼓风管。拉把推时,后挡板打开并进风,前挡板关闭,鞲鞴与前挡板之间的气流被压缩送入鼓风管。推拉拉把也就是鞲鞴作空气压缩活塞运动,从而达到向灶堂鼓风的目的。而我在床上听到的“喈呱喈呱”声响,便是风箱前后挡板不断交替发出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鼓风助火的国家之一,周代兵器制造,便有皮囊鼓风的记载。皮囊两端细中间大,称为橐,前端固定后端连接压板,压板由人工推拉。拉时皮囊进风鼓起,推时空气被压缩送进炉内。到了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又创了水排,用水力带动多个橐来鼓风铸造农具。早期风箱诞生于北宋初年,叫木风扇,由木箱和木扇两部分组成。因风大耐用操作方便从而迅速替代了橐,这在北宋官修军书《武经总要》里有详细记载。把木风扇称为风箱的是明代宋应星,这时的风箱,已经非常成熟。他在《天工开物》里图绘的风箱,差不多就是我舅婆用的那种了。
现在农村还烧垄糠芠芒吗?当然不烧了,连稻草麦杆都懒得往家挑。现在收割也不用镰刀樵,洋马一过,稻麦装进蛇皮袋,稻草麦杆直接放把火烧了,看了让人不免有些心疼。那现在农村烧什么呢?托科技发展的福,和城里人一样,烧电气烧煤气。
现代工业窑炉还需要鼓风,但那里早用上了鼓风机,风箱终于走进历史。记忆深处上世纪六十年代,舅婆那有节奏的风箱声,伴随着远处悠闲随意的鸡鸣声,便是我童年独享的优美晨曲。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