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我在卢公祠结识的游客朋友丁仕芳女士知道我到了周王庙民俗文物馆后,当即捐出了她家的脚炉以示对我的支持。脚炉在今天的生活中基本绝迹,过去却是不可缺少的。“麻婆婆,热烘烘。没有它,难过冬。”你看,它成了家里的婆婆,说婆婆是有依据的,因为好的脚炉会陪着几代人,说不定还是你奶奶的奶奶的嫁妆呢。那脚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清徐珂的《清稗类钞》说:“脚炉,以铜制之,其形或方或圆,或椭圆或六角,盖亦镂空,燃炭于中,藉以取暖。”
脚炉是一种取暖的炉子,里面放满垄糠木屑慢慢燘,脚踩在镂空麻眼盖上,很是舒适温暖。我童年在乡下舅家,因为条件差没有脚炉,舅婆给我用的是火罐头,火罐头就是无盖的陶罐,用起来很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过去说脚炉是小姐太太少爷公子的宠物。猜谜语也说“玲珑婆婆腹中空,陪着小姐过一冬。春暖花开分别去,秋燕南飞又重逢。”《红楼梦》说贾宝玉上学便有书童带着手炉脚炉呢。手炉与脚炉形状差不多,小一点而已。
童年与脚炉最开心的记忆是爆蚕豆,几个小伙伴兜里装上蚕豆跑到有脚炉的人家,掀开脚炉盖在垄糠里稀疏地埋入几粒,等着蚕豆受热冒出丝丝热气,最后噼啪噼啪爆响,于是用筷搛出来,还没冷就抢在手心里直搓。那份两眼紧盯着热气的期待和最后爆响带来的欢快,比真正吃蚕豆还开心。因为有盖,不怕炸灰飞出来伤了眼睛。
脚炉诞生于何时现在已很难考证,应该是源自火罐头和室内熏香炉的演变改进吧,唐宋时已很常见。北宋吴自牧《梦梁录》介绍,熏香炉燃烧香饼炭墼,供手脚取暖,长效节能安全,比“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好多了。使用脚炉时,一般先在下面放上草屑底料,再把灶膛里没有燃尽的杆秸灰撮些来,再在上面放木屑或垄糠。要压实,以免火源过分接触空气明燃,以微微冒烟燘为好。
脚炉盖与铴锣差不多,能不能敲着玩呢?能敲,因为有眼,敲起来的声音有些沙,不像铴锣那样敲着清脆有共鸣,但敲着玩不行,因为敲脚炉盖有特殊含义。过去哪家发现小孩丢了,就在丢了的地段用筷子敲脚炉盖。人们听到脚炉盖声就会帮着寻找,或者给你提供信息。特别是赶集市庙会,说不定哪家商铺已经帮你看住了孩子等你的脚炉盖响声呢。过去条件稍好些人家脸盆也是铜的,敲脸盆声音更响,但敲脸盆一般是失火求救的信号了。
徐珂说脚炉以铜制之,但也不尽然,国营宜兴石棉厂厂长马孟其说他当年生产机动车制动石棉带时,需要政府调拨供销社收购的废铜送到上海去加工铜丝,他在废铜里发现了一只金脚炉,当即退回供销社交上级部门。解放后国家发展工业用铜量需求大,民间铜器逐步萎缩。政府为了民众需要,生产过一批铝制脚炉。譬如丁女士捐来的这只脚炉,就是国营仪征铝器厂的产品,。该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是仪征的支柱企业之一。
现存铝制脚炉不多,这只铝脚炉为扁圆形,直径23公分,高12公分,盖直径20公分,盖深2.5公分,盖眼排列不规则,眼径0.5公分,拱形提梁跨盖高8.5公分。器形大小一般,因为是铝制,价格应该更为劳动人民接受。现在这只脚炉就在民俗馆内作民俗展示,欢迎大家光临参观。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