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太行,拾穗大槐
凡人驿站的十年文心路
樊卫东
7月26日晚上,看到凡人发的朋友圈:他在温村采风。我便在微信留言:“学亮,你回老家来了?”次日收到回复:“没有啊”。接着回答:“叔,此温村在山西潞城区。不是咱河北省涉县索堡镇的温村!”
看罢留言,我既为学亮利用他创办的“凡人驿站”微信平台多次成功组织文学活动,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感好笑。
几年前的一次网上浏览,偶然搜索到一个微信公众号“凡人驿站”,并且上面有同住一院邻居樊学亮的文章。之所以肯定是邻居侄儿的原因,缘于文章倾诉的人文故事,都是我所见所闻。于是对侄儿更加高看几分,爱屋及乌地关注了“凡人驿站”。
由于我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素也涂鸦些文字,偶尔在平台报刊发表些习作。共同的志趣和爱好,逐渐拉近了我和学亮之间的距离。多年中断的联系,很快得以恢复!
随着彼此在文学逐梦道路上的相互扶植,慢慢地我才知道:“凡人驿站”创刊于2015年,是学亮为潞城草根作者文学创作和交流而搭建的一个平台。从初时的弱小,到中期的艰难发展,得到了《潞城新闻》,乃至《山西工人报》《山西市场导报》等媒体厚爱支持。见证了“凡人驿站”创办、探索、壮大的艰苦历程。其中饱含着学亮及众多文友的无数心血,十年回望来时路,酸甜苦乐、苦闷欣慰,恐怕学亮比任何人都有话语权!
二十多年前的学亮走出校门后,只身一人到山西参加工作,从少小离家的诸多不适,慢慢地成长为单位宣传骨干。甚至成为潞城区作协副主席、凡人驿站的主编。在异土他乡为草根文学爱好者,营建了心灵栖息的家园。成为长治文化现象的一道亮线,个中滋味,又与何人所述……
山西是个好地方,地肥人美文化长。“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我家哪里住,大槐树下老鹳窝。”
600年后,至今在很多家族中还流传着这首诗,很多老年人还记得。这便是老祖宗移民的写照。当时移民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移出的150万人,基本都生活在目前的山西省晋南地区(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等地)。因当时战乱,很多人逃避到山西避乱。
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三晋大地的文脉,如黄河之水般蜿蜒流淌,历经千年而不绝。这片土地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火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霍山太岳的险峻,汾河晋水的润泽,共同滋养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从尧舜禹的传说遗迹,到晋国的青铜礼乐;从北魏的佛教石窟到明清的晋商大院,每一处文化印记都是文脉的重要节点。
山西文脉既有北方苍劲雄浑的气象,又包含农耕文明细腻温润的特质。平遥古城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年轮;永乐宫壁画中的衣袂飘带,仍能舞动出宋元的风韵。这种兼容并蓄、刚柔相济的文化品格,在三晋大地上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核。
赵树理作为山西文化沃土孕育的文学巨匠,开创了“山药蛋派”这一重要文学流派。他立足乡土,扎根人民,开创了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创作道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如同一面面镜子,照见了中国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
赵树理的创作成就不仅在于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农民文艺”的新传统,更在于他创造性地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语言,实现了雅俗共赏的美学突破。赵树理在时代变革中守正创新,在三晋文脉里开出了独树一帜的文艺之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山西文脉的滋养,樊学亮及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秉烛夜谈、彻夜难眠,呕心沥血地追求文字之美,才有了“凡人驿站”文学平台的十年一剑。
十年光阴,于岁月长河不过倏忽一瞬,于“凡人驿站”却是一段用真诚与温度铺就的长卷。
这方小小的公众号,从初啼时的青涩,到如今成为无数人心灵栖息的港湾,十年间,它始终扎根于平凡生活的土壤,捡拾着人间烟火里的微光。这里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日常中的感动与思考,每一篇文字都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拂过读者的心弦,让那些散落的情绪有了安放的角落,让那些平凡的故事绽放出不凡的力量。
它用细腻的笔触记录时代的脉搏,用真挚的情感连接你我的心灵,在信息的洪流中,守住了一份沉静与纯粹,也收获了无数素未谋面却心意相通的陪伴。
十年耕耘,硕果满枝。那些被珍藏的故事,那些被传递的温暖,早已化作“凡人驿站”最厚重的勋章。愿下一个十年,它依旧能怀揣初心,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播种美好,让更多平凡的生命在这里相遇、共鸣,让这方驿站始终灯火阑珊,温暖如初,书写出更动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