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村人从岩波《风雨毛乌素》谈粮食、人口、土地、生态关联题材的写作
作者 杨村人
津门知名作家岩波关注上述系列问题已有经年,并非他一时冲动或突发灵感,乃至如百姓言“犯了神经”,而是因为他早年曾经从事粮食工作——他不是站在粮店卖粮食,也不是小贩干“倒倒”,而是在市级专业机关从事粮食政策以及工作对策的研究,于是,与粮食紧密关联的人口、土地、生态、农村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有人讽刺他是“卖粮食”的,他莞尔一笑,回答:即便如此,难到你不吃粮食? 有的人以一种所谓的“小资”心态,看不起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也看不起从事实体经济的人,他们似乎生活在高居尘世之上的“象牙塔”中,这种人如果是决策者,必然不为百姓服务;如果是写作者,必然脱离实际以至胡编乱造。岩波恰恰相反,他因为从事过粮食工作,早在1992年写的专题论文获天津市理论研究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99年写的《中外粮食政策比较及启示》,获得更多国家和省市级奖项。他的思路已从粮食问题延伸到人口与土地的合理配比,延伸到国家生态的现状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延伸到农村政策对粮食生产、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等的思考。2002年他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写作出版了描述城乡粮食工作的《饮食男女》,获得国家高层的关注;2014年他赴毛乌素沙区体验生活回来后写作出版了《风雨毛乌素》;2015年在霍元甲家乡精武镇挂职一年,转年又到天津郊区某最穷村(市委抓的点)深入生活一年,写作出版了反映乡村发展的《今夜辰星璀璨》(与岩波的其他四部长篇小说一起成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2018年至2021年与市作协签约赴河北农村调研采访,写作出版了反映农村政策演变的《红星谱》。

从这一系列写作经历看,岩波一路走来,主调都围绕“粮食、人口、土地、生态以及农村政策”的相关主题展开思考和写作。当然,岩波的写作范围十分广泛,在此“主调”之外,部队题材、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开锁》入围了中国第二届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大赛)、古玩行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逾600万字。但最受国家关注的还是反映生态问题的《风雨毛乌素》:2015年初版,2021年再版,2022年入选中宣部、农村农业部《中国农民最喜爱的百部作品》,2023年入选教育部对中小学图书馆重点推荐书目。以笔者愚见,岩波的“成功”正在于对上述主题的选择和浸润。岩波的《红星谱》是一部深度思考农村政策的作品,曾经援引了诸多领袖人物和民国先贤在农村问题上的见解,但他并未给出自己的“倾向”,因为他知道恩格斯曾经说过“作家不要自己把嘴伸进作品阐述立场和观点”,但作品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倾向”。于是也惹恼了个别“小资”,公然侮辱岩波“小爬虫”不该思考农村问题。
笔者曾经问岩波:你面对非议还写不写?他反问我:你说呢?我也莞尔一笑。我了解他,他会一如既往。《风雨毛乌素》一书其实是岩波帮助治沙英雄石光银呼吁的作品,其中写到了国家某些林业政策不到位的问题。岩波为什么看重这些问题,而不惜得罪大人物?因为,他深知:中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不适合种粮食,而且每年土地沙化30万亩,而治沙英雄石光银带领一个团队终其一生才治理25万亩,赶不上一年沙化的速度,中国的18亿亩可耕地红线岌岌可危,中国乃至世界需要多少石光银?即使“小资”骂岩波骂得再狠,岩波也不会变成他们的“同类项”。这是岩波的经历和底色决定的。他是从部队走出来的作家,恰恰他曾经服役的部队是彪炳青史威名远扬的“万岁军”,这种底色,不会因为一两句骂声而消弭了他对粮食、人口、土地、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助力。
岩波说:农村的发展,没必要纠缠于形式——是集体还是单干,几十年来的经验证明: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他祝福国家的粮食、人口、土地、生态等问题能够长久合理平稳地解决好,杜绝“脑瓜一热”和“一窝蜂”、“大呼隆”。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作者简介】杨村人,知名网络作家,著有散文随笔、书评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