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蠕动的虫
作者/ 吕永刚
诵读/武全
诗歌 我脑海里豢养的一只蠕动的虫
嚼碎时间 喂养思想
一行行所谓情感铺出红尘轨迹
幻化心灵羽翼 破旧衣衫下的裸体
原始而现代 净化 还是污染
关于孔方兄哲学思想
贯穿私欲 纵横古今
睡在布袋里 吮吸奇闻怪事
八卦人生之旅
诗歌以虫的方式鸣噪
叫醒多少沉睡的梦
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人
不一定获胜 追赶生活的句子
往往如醉酒诗人
每一次神经出轨 宣泄内存垃圾
吐出象牙 雕塑自己
在完美生活里淘金 淘到一堆沙粒
凡是闪光点 都能折射悲催
一只蠕动的虫 不会选择安宁
被鸟儿吞噬前 它不会停止挣扎
哪怕黑色掩埋影子 将其葬送
诗歌 是盗取心灵的猎手
有着掏心挖腑的功能
面对血淋淋 它依然唱着挽歌
给真诚一句赞美 送虚伪一枚子弹
诗歌是勇者武器 不惧流言蜚语
它是黑夜里奔跑的光明
阳光下舞翅的雄鹰
诗歌这只虫 胸怀博大 大过天上人间
无论呻吟 呐喊 都在证明善恶
包容花草枯萎 繁荣
我喜欢这只虫 在心房蠕动
打开关闭窗口 释放囚禁心灵
也愿意它将我的世界掏空
奉献给流浪的真诚
陪更多不完美的梦 继续征程
只要还活着 我必然歌唱
诗歌 我脑海里豢养的一只蠕动的虫
2025.8.9日凌晨3点28分草于米佳书画院
《用诗行点燃光明》
——评析诗人吕永刚的诗作《一只蠕动的虫》
杨宝库
吕永刚的诗作《一只蠕动的虫》,以奇崛隐喻构建诗歌本体,将诗喻为“蠕动的虫”,既见创作的原生张力,更藏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哲思。这只“虫”穿梭于时间肌理与心灵褶皱,在咀嚼与挣扎中,照见诗歌作为精神火种的永恒价值。
诗的哲思藏在辩证的肌理里。“嚼碎时间 喂养思想”,道破诗歌的本质——以文字为舟,将易逝的时间凝固为可感的思想,让刹那成为永恒。“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人 不一定获胜”,颠覆世俗对“成功”的定义:生活的真谛不在终点的喧嚣,而在追赶途中的赤诚,恰如诗歌从不为迎合掌声而作,只为叩击灵魂而鸣。“凡是闪光点 都能折射悲催”更显辩证智慧:美好与苦难本是共生体,正如星光总要在黑暗中才显璀璨,诗歌的光芒,恰是对生命悲喜最真诚的映照。
诗人对诗歌的执着,是字里行间跳动的火焰。“只要还活着 我必然歌唱”,不是激昂的宣言,而是生命与诗歌相融的本能。这只“虫”“在心房蠕动”,早已超越创作工具的意义,成为诗人精神的呼吸。从“破旧衣衫下的裸体”的坦诚,到“释放囚禁心灵”的勇毅,可见这份执着无关功利,只为“奉献给流浪的真诚”——这种真诚,是对虚伪的拒绝,对本真的坚守,恰是文人精神最珍贵的底色。
语言逻辑的精密,让诗意层层递进。从“豢养”的私藏,到“叫醒沉睡的梦”的公共价值;从“吮吸奇闻怪事”的观察,到“掏心挖腑”的深刻;从“雕塑自己”的内省,到“胸怀博大 大过天上人间”的超越,诗歌如虫般蠕动前行,最终完成从个体情感到宇宙关怀的跃升。这种逻辑不是刻意的架构,而是思想自然生长的脉络,彰显诗人对文字高超的驾驭功力。
诗的引申意义,早已超越个人抒情。“诗歌是黑夜里奔跑的光明”,让这只“虫”有了精神火炬的意味——古有屈原“上下而求索”,以诗明志;今有诗人以笔为刃,“送虚伪一枚子弹”。这“虫”的挣扎,是文人面对世俗诱惑的深刻剖析;它的“鸣噪”,是对真善美的热忱呼唤。当诗人愿将“世界掏空 奉献给流浪的真诚”,个人的诗心已与时代的精神需求深度融合:这份真诚,是对抗浮躁的良药,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恰是家国情怀最朴素的表达——以个体的坚守,为时代留存精神的火种。
这只“蠕动的虫”,终在诗行中蜕变为“阳光下舞翅的雄鹰”。它证明:诗歌从不是象牙塔的玩物,而是勇者的武器,是照亮人间的光明。这首诗以赤诚喂养这只“虫”,实则是以诗心为炬,在纷繁世间,为所有追寻真诚的人,点燃一盏不灭的灯。
2025年8月9日7时47分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诗评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