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常态是孤独,在独处中沉淀、在孤寂里升华。
能被人理解是幸运,时间是最好的疗药,治愈尘世间所有的不快。
静谧的夜,万家灯火与星光辉映,思维跳跃着、飞腾着。
诗和远方,被碎片的文字堆砌,被成长的泪水浇灌,渐行渐……!
文/朱春水
诗评
《一个人的夜晚》读来,像秋夜漏下的月光,先漫过心头的褶皱,又顺着晚风淌进自然的肌理——孤独在诗里从不是沉郁的块垒,反倒像块被月色浸软的棉絮,裹着惆怅,也裹着释然,慢慢洇出层次来。
诗以“一个人的夜晚”为线,串起三幅夜的剪影,每幅里都藏着心境的暗涌。首节里,“抱着月亮”是多温柔的姿态啊,像把清辉拢成了可依的伴,可低头诵读给嫦娥的诗,偏“总也不能把惆怅写完”。神话里的嫦娥是仙,却困在广寒宫成了“仙灵的孤单”,这千年的寂寞落进“我”的诗里,便和心底的怅然缠在了一起。原来神话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故事,是面朦胧的铜镜,照得见古人的孤单,也映得出今人的心事——那没写完的惆怅,是怕惊扰了月,还是怕戳破了“连仙都难敌孤单”的实相?字里行间的绵长,早把惆怅泡成了带点古典味的轻愁。
转至第二节,目光从月亮移向星星,语气里便多了点鲜活的嗔怪。“数着星星”时望银河,那“无水的河”本是夜空的景,偏因“阻隔情侣几千年”成了心头的刺。诗人轻斥“无稽的神话”,说它“不该这样写”,哪里是真怪神话?是见了牛郎织女的缺憾,想起了人间太多“隔着什么”的遗憾——或许是未说出口的话,或许是凑不齐的约,神话里的“隔”,不过是把人间的“憾”放大了几千年。所以才会叹“给了这个世界多少感情的缺憾”,连赞叹夜空浩瀚时,声音里都飘着点对“圆满”的软期待:若神话能改改,若缺憾能少点,这夜的星光会不会更暖些?
最动人的是第三节的“松”。先前的惆怅、嗔怪像被晚风拂散了,“把孤独沏进茶碗”是多妙的转场——孤独不再是抓不住的风,成了能捧在手里的茶,茶叶舒展时,心也跟着松了。“优雅的孤单”四个字,一下子把孤独的调子提了上去:没有月亮时,倒少了“借景伤情”的由头,能专心接住“秋夜晚风的恬淡”。风拂过鬓角,茶香漫过唇齿,这时才懂,诗人哪里是在熬孤独?是在和它对坐。不用急着驱散,不用忙着抱怨,就把心情晾在秋夜里,让晚风滤掉杂绪,让夜色裹住松弛——原来“融入自然”从不是刻意的事,是当你肯放下“孤单是缺憾”的念头时,风会来陪你,茶会懂你,连沉默都成了和天地的低语。
整首诗读罢,像亲历了一场夜的蜕变:从借神话寄愁绪,到对神话泄共情,再到丢开纷扰享此刻,最后落在“人生的快乐无外乎融入自然”的通透里。原来“一个人的夜晚”从不是“只有孤独”的注脚——当你肯静下来,月亮是伴,星星是友,孤独是茶,晚风是歌,连孤单都能酿成和自然对饮的闲趣,清清爽爽,余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