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实诚老人
作者: 王贞民
有这样一位实诚老人,要问他的大名,十里八村都知道,他既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又凭干苦力活过日子,缘何声名远播?原因在于,他个头高,一米九五挂零,又力大无穷。记得,我们村有把重达七八十斤铁铸的关公刀,年轻小伙子“吭哧吭哧”双手才能举起,而他,手上吐了囗唾沫搓了搓,“喏”地一声,一只手竟然把关公刀举了起来。这一下,一传十,十传百,乡里乡亲都知道蔡高村有个高个子大力士。隨后,人们遇见他,便相互指认着说:“嗯,就是,就是他。”你说,他的名声能不远扬吗!说来也巧,他的大名也叫得挺有意趣——王入云,个头高得竟然入了云。老人还有个雅号叫“猛子”。
这里插说几句。其实老人的大名叫王汝云,还有个字叫雨生,显得是位有文化有身份的人,这大概是前辈对后辈人的期望。但年长的村民都叫他“入云”,认为他应该叫这个名子,正符合他的身份。笔者也这样认为。请原谅,我们还是用“入云”的名分称谓“汝云”老人吧。
据说,那时他家的囗糧并不多,但是瓮里喝的水比谁家都滿荡。他的老伴早年去世——广政的母亲,很有城府的家庭主妇——儿子在广州部队服役,女儿出嫁,家里仅有他和老爸俩口,飯量都超常的大。年怕中秋,入云老人更怕中秋。中秋一过,他家的囗糧也吃得见瓮底了。挨饿?有办法,给别人家打工也能挣囗饭吃,顺便带回些饭菜让老爸享用。但家里的水,管饱着喝,不能受没水喝的怔。他寻思着,瓷瓮不能空放着,便从池塘不停歇地担水,担得瓮滿盆满,只见水下行了,立马再添得滿悠悠的。由是,他见人便炫耀说:“我家喝的水,比谁家都攒得多,不信你看去!”老人显出得意的样子,立马有了精神,仿佛他成了最“富有”的人。精神胜利法,支撑着这位实诚老人生活得很是开心。
村家巷道,谁家有活可干、有忙可帮,老人不请自到,苦活累话重话,一应包揽,不讲价钱,只要有饨饱饭吃就行。入云老人这人干活一个顶几个,但吃起饭来几个也吃不过他。难怪他家一年的口糧,半年就告罄了。
后来,我的发小,他唯一的,比他还高几公分的儿子,复转为省篮球队队员。老人喜形於色,见人就高兴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你知道么,这熊娃,入了正轨了!”遇见我几次,也反复地说着“这熊娃,入了正轨了”这么一句,说得唾沫星四溅。至于儿子入了什么正轨,不知就里的人听不明白,我是明白的,意思说儿子有“工作”了,在省队打球哩。实诚的人没有多余的话,也不会说更多的话讲清楚,反正就是“这熊娃,入了正轨了”那么一句,用这句话夸奖自己儿子“能行”,捉了“公家事”。所以逢人便像祥林嫂似的反复唸叨着那么一句话,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有一次,入云老人在村里旗杆庙前誇自己儿子“入了正轨”。有个老者故意戏耍他:“来来来,你给咱写个正轨的“正”字,叫大家看看。”入云老人一听,列着嘴笑着说:“这狗X的,那壶不开提那壶。咱俩比试比试,看谁能举起那把关公刀!”说着,便扭了扭头,攥着拳头得胜似的走开了。”哈哈哈……”身后一片快乐的笑声!是的,人各有志,各有所长……这就是大千世界,和谐共生,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道理!
有一年,入云老人的老爸去世了。发丧那天,入云老人哭得死去活来异常悲伤,高大的他,躺倒在地上打着滾,哭喊着:“光景,光景,我的光景!”围观的群众不解其意,老父亲寿终正寝,他不哭喊老父亲,怎么反倒喊起了“光景”?难道老爸去世带走了他的“光景”,今后的“光景”没法过了?再仔细一听,人们这才听明白,是在哭喊他的儿子——广政。老爸去世,儿子广政不能回来奔丧(当时还在广州部队服役)送爷爷一程,你说入云老人能不悲痛,能不感到莫大的遗憾吗?于是悲从心头起,不发泄发泄心里憋得慌,于是在发葬老爸的灵车前,大放悲声哭喊着自己的儿子:“广政,广政,我的广政!”“广政”与“光景”二字读音相近,围观者把“广政”听为“光景”也就情有可原。可见,入云老人总是把心操在儿子广政的身上。但是,他不该在这种发葬老爸的场合哭喊自己的儿子,尽管这是他老人家想念儿子的真情流露。实诚人做下这实诚事,你说,入云老人实诚不?
广政是老人的心肝儿,自然总思念着让儿子结婚生子,因为娃儿都三十岁的人了。好不容易等到儿子广政结婚的大喜日子,别提老人那高兴劲儿,我们是发小同龄人,跑前忙后不亦乐乎!晚上,我们几个发小聚在新娘房准备淘笑,俗称闹洞房。入云老人也来了,跟我们一起聚在新娘房里,而且他蹲坐在炕沿边,距新娘(儿媳)最近的地方,两眼放出喜滋滋的光。我们几个相互对视着,不知所措。不一会,我上前尊了声“入云叔”,说:“你有事,出去忙你的事。”入云叔摆了摆大手,提高嗓门说:“我没事,没事,啥事也没有,你们淘你们的!嘿嘿嘿……”他笑得很痛快,全然没有离开新娘房的意思。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分不清场合,这种场合他不该临场。但他不仅要临场,还有一临到底的架式!最后,包括广政在内,一起给老人家下了“逐客令”,把他“请”出了新娘房。入云老人嘴里嘟囔着心有不甘地紧贴着新娘房门,踱来踱去,舍不得远离半步。你说,入云老人实诚不?
入云老人,出身贫寒,过惯了艰苦的日子,所以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想花他一分钱难于上青天。儿子广政在太原工作,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出嫁于本村的女儿家里,广政也时不时接父亲上太原生活,吃喝用度尽心照料,老父亲生活得有滋有味。子女少不了给老父亲些零花钱。入云老人,有吃有穿有房住,也有些零花钱。他老人家唯恐囗袋里的零花钱不翼而飞,便用扣针把口袋扎得结结实实,时间一長,扣针生了铁锈。话说外孙儿女正在上小学,有时父母不在家,正需要块儿八毛的买学习本,便向爷爷开囗要钱。爷爷反而把囗袋捂得更加严实,说:“去去去,给你妈要去!”外孙说:“我妈不在家。”爷爷竟然说道:“呀(爷的方言)没钱,门前借去。”看,这就是入云老人!在老人心里,正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金钱高。想花老人一分钱,一句话:没门!老人压根就认为钱不是“花”的,是“攒”的,大有把钱带进棺材的趋势。你看,入云老人实诚不?我看,实诚得过了头。
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像入云老人这样的,不在少数,我们不怪罪他们,都是贫穷惹的祸,他们被穷怕了!加之,老人非常实诚,自然做出了许多实诚的事。老人身上可贵的艰苦奋斗传统美德值得发扬,诚实精神值得提倡!老人身上还有哪些精神需要发扬,尊敬的读者,您说呢!
二O二五年八月十五日于学院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