鏊子上开花
——读盛洪义散文集《摊煎饼》有感
王云霞
读完盛洪义兄散文集《摊煎饼》,我不禁想起了丁春秀演唱的一首歌词:“苦菜花呀苦菜花,风里生雨里发芽。苦叶苦根苦菜花,苦心苦水苦地里长大。”洪义兄一岁多的时候,母亲便撒手而去,留下他与父亲及几个哥哥相依为命。
我与洪义兄同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他比我略长一两岁。在日照没从临沂划出去之前,我俩是地地道道的临沂老乡。同在那个年代出生,同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我对他的处境感同身受。
在沂蒙大地,煎饼是一日三餐的主食。我离开故乡已有40多年,但餐桌上依然离不开煎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一张摊煎饼的鏊子,一口盛煎饼的大缸。
摊煎饼,通常是女人的家务活。母亲常在头一天晚上,将玉米、麦子和地瓜干泡进水里。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她就带着我,去离家很远的磨坊排长队,用柴油磨糊机把粮食磨成摊煎饼的面糊。摊煎饼是个技术活,既费时,又费力。家里人口多,到了七八点钟,母亲要赶着去上班,摊不完的面糊,就交给我。我从8岁开始,就学会了摊煎饼。
洪义兄的母亲去世后,父亲担心孩子们会受后娘的气,便没有再娶。一个男人,独自拉扯着五个儿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哥哥们陆续成家后,洪义兄和父亲想吃上热乎乎的煎饼,依然是一种奢望。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懂得,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各人便为各自的小日子奔波。谁多给父母出把力,就会觉得吃了亏。正是这种各家各户的小心思,让原本还能吃上煎饼的父子俩,最终只能靠啃地瓜来填饱肚子。好不容易求人多摊了一次煎饼,结果放在缸里发黄长毛变了质,父子俩却舍不得扔掉,只能将其洗净,泡在水里勉强咽下去。
尽管洪义兄在书中写得很委婉,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一个少年对生活的无望,一个父亲内心的锥痛。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会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蒙蔽,从而迷失了心智。
贫穷,让一个孩子食不果腹。贫穷,让一个少年失去了尊严。因没能及时缴纳学费,班主任李老师在上课点名时,故意不点他的名字,还特意解释说,盛洪义因没有缴上学费,还不能算是班里的正式学生……读到这里,我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心中满是酸楚。
上小学时,我曾因为一张一块两毛五分的学费欠条,好久不敢抬头看老师。我的父母是双职工,都家贫到如此。何况一个男人,独自拉扯着五个儿子在农村生活,又该是何等的艰难!
没有一个春天会吝于赴约。当冰雪消融,大地深处的野菜,便从泥土的褶皱里钻出来,带着顶破冻土的倔强。那份蓬勃的生命力,任谁也无法阻挡。
盛洪义辍学参军了。是生活的逼迫,也是明智的选择。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参军后,盛洪义凭着自学的绘画才能,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著名的书画家。先后出版了《盛洪义中国画集》《盛洪义书法篆刻集》《盛洪义书画集》等多部著作。

洪义兄在绘画的同时,还坚持文学创作。《摊煎饼》这本书,收录了数十篇他精心创作的文章。看似各自为题,连贯起来,就是一部个人传记。从书中记录的年代背景,到其间的大小事件,洪义兄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我猜想,大概他有写日记的习惯吧。
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不是专业作家,就没有那么多写作上的条条框框。我虽然写得自由散漫,但都是我的真情感悟。”《摊煎饼》通篇读下来,给我的感觉,一是真,二是新。 “真”是指感情真。书中每一个事件,都饱含着真情实感。比如,因为没有缴纳学费而被老师羞辱时的感受:“李老师的话,就像用河边的柳条做成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我的脸上。”父子俩吃着发黄长毛、又柴又硬的煎饼时,父亲擦着眼泪对我说:“小五,我真的后悔!在你娘去世时,没有把幼小的你送给别人家去抚养,如果那样,你可就享福了。”男子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话到深处,情难自抑。少年的他,背着一筐沉重的烟苗,走了十几里路。本想用卖烟苗换来的钱,买几支新钢笔和几个称心的作业本,再到羊肉汤摊喝上一碗肥羊汤。可是等到散集,烟苗也没卖出去。又饥又渴的他,“背着那筐烟苗走到一条小溪边,找到一眼清泉,不顾一切地趴下身子,痛痛快快地喝了起来。”
“新”是他的文字带给我的第一感受。初读他的文章,脑海里就浮现出春日里餐桌上的荠菜,带着未经雕琢的田野气息,裹着清凌凌的鲜灵味道。就像赵德发主席在序言里的标题一样——《听书画家盛洪义拉呱》。读他的文字,就像坐在对面听他拉呱。听他拉小时候的事,当兵的事,学画的事……临了,还不忘偷着恣一把:哎呀呀,不和你拉了,俺得回家给媳妇做饭去啦。
洪义兄有个漂亮贤惠的城里媳妇,用他自己的话说,“俺在村里找不上个媳妇,那只好找个济南的了。”洪义兄是个重情守义的人,当年媳妇不嫌弃他穷,嫁给了他。他不仅把媳妇当成“女儿”来宠爱,还把媳妇培养成了书法家。听到大家评论妻子李玉萍的字写得比他好,他心里美得直冒泡:“夫人比我写得好,我高兴我快乐。”回家后,为了给夫人鼓劲,他包揽了一切:“老婆,你好好地写,我去给你裁纸,我去做饭,今天多炒上几个菜,咱两口来上它两杯小酒。”伉俪之情,漾于言表。
有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它能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在挫折中成长。我们不歌颂苦难,但也不忽视它在人生中的价值。煎饼需要高温烙烤才能成型,人生经过磨难才能成长。多年来,洪义兄在书法、绘画、写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如同鏊子上绽开的一簇簇野花,不仅装点了他的人生,也激励着每一个在苦难中奋斗的人。
作者简介:王云霞,鲁迅文学院第十八期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山大文学院创意写作研修班学员,《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万松浦》读者俱乐部秘书长,回族诗会常务理事,国杰文化沙龙发起人。文字散见于《大公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辽河》《椰城》《中国林业》等报刊。作品入选多部文集。有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转载。作品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跑步穿过黑松林》。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顾问/盛洪义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