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中山陵
隆光诚(广西南宁)
治世神医胜华佗,嬴秦政制葬阎罗。
三民大义谋同进,五院雄权运共和。
行健亭中心黯黵,流徽榭里泪滂沱。
鸿猷未竟凭谁续?九夏隆兴赖鲁戈。

七律·中山陵的意象与历史反思
一、结构解析:起承转合的递进
此律诗以平水韵行文,颔联对仗工整:"三民大义"对"五院雄权","谋同进"对"运共和",既体现孙中山政治纲领的宏大,又暗含民国政体实践的复杂。颈联"行健亭"与"流徽榭"的典故运用,将历史场景具象化,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尾联转折有力,以"鸿猷未竟"的历史遗憾和"鲁戈"(《淮南子》中停日之神)的救赎意象收束,完成从历史反思到现实期许的升华。
二、历史维度:隐喻中的双重叙事
首联"治世神医"的比喻极具张力,既赞颂孙中山"医国圣手"的历史功绩,又以"胜华佗"的夸张暗示其超越时代的救世意义。次联"嬴秦政制"与"共和"的并置,揭示了从帝制到民主的文明跨越,而"葬阎罗"的戏剧性语言,强化了革命对旧制度的终结。颈联"心黯黵"与"泪滂沱",将个人情感融入公共记忆,使历史叙述更具人性温度。
三、当代价值:未竟理想的现代回响
末联"凭谁续"的诘问直指当代责任,与中山陵"自由钟"形制(392级台阶象征3亿9千200万民众)形成跨时空对话。"鲁戈"意象的创造性使用,既延续了传统神话的救赎母题,又赋予现代化进程以文化厚度,与陈国富诗中"神州无处不飞红"的乐观形成精神呼应。这种古今精神的交融,正是中山陵作为文化符号的永恒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