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铸忠魂
张建华先生《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赏读
宋俊忠

读戎马生涯、职业从军的老军人张建华先生这首《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仿佛被拽进八十年前的滇缅战场。硝烟呛人的气息混着热带雨林的腐叶味扑面而来,耳畔是怒江的咆哮与枪炮的嘶吼。九十三字的词牌里,十万远征军的血泪人生正在轰然上演。
山河破碎中的悲壮出征
词的开篇“烽火狼烟”四个字砸下来,像重机枪扫射窗棂。1941年的中国是什么光景?半壁江山沦陷,国际通道全断,远征军踏出国门那刻,就是赴死的开始。“龙跃起”三字写得热血沸腾——那年仁安羌战役,孙立人带千余人击溃七千日军,救出七千英军,真如困龙冲天。可紧接着“恶风生”急转直下,野人山撤退的惨状在字缝里渗出血来:将士们饿得煮皮带充饥,瘴气中毒浑身溃烂,三万人走进野人山,活着出来的不足三千。有位老兵回忆:“路上全是白骨,走三步就能踢到战友的头盖骨。”张先生用“悬命去”三字,把这场死亡行军永远钉在词史上。
绝地反击的血色图腾
词的下阕开篇如刺刀出鞘!“揩干泪”让我想起戴安澜将军遗言:“现在孤军奋战,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战士们用绑腿裹好长官遗体,抹把脸继续冲锋。“北西同钳对”是战场密码——1943年又组成第二次远征军,绝地反攻,卫立煌指挥左右两路大军像铁钳夹向日军。最震撼是“怒江掀浪”,当年强渡怒江的场景重现:工兵用汽油桶扎筏子,机枪手趴在筏上扫射,江水被血染得半红。有位娃娃兵在日记里写:“江水吞了好多兄弟,他们的绑腿带在水里飘得像水草。”
“绝地反攻刀浴血”七字,藏着松山战役的密码。那座子高地是绞肉机,日军工事修得比铁硬。最后远征军想出绝招:挖地道塞进三吨TNT。爆破那刻,整座山头飞上天,红土混着血肉像下雨般落下。活下来的老兵说:“冲锋号响时,我们踩着还在抽搐的鬼子残肢往上冲。”张先生的“枪平嶂”,就是给这些敢用身体抵炸药的汉子立碑。
忠魂的永恒合唱
这首词的结尾“忠魂唱”三字,让我想起松山战役纪念馆的录音——当年幸存的娃娃兵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童声穿过八十年依然刺心。作者张建华先生在此埋了最痛的伏笔:三千娃娃兵平均不到十五岁,最小的才九岁。他们背着比人高的步枪,阵亡时手还紧攥着没吃完的糖块。今天松山纪念碑前,总有人放上棒棒糖,甜味混着香火气,是给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补过童年。
将星的词锋,战士的遗书
张建华先生写这首词时,笔尖蘸的不是墨,是怒江的水、松山的土、野人山的骨。上阕“佳机丧”的顿挫,是替杜聿明将军喊出那句“非战之罪”;下阕“旌旗猎”的飞扬,是重现孙立人扬鞭指东的豪情。最绝的是“沉舟破釜”用典——项羽破秦的决绝,与远征军炸惠通桥阻敌的悲壮,在词中撞出千年血性的火花。
词成之日,恰是日本投降八十年。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里,三千块墓碑面朝北方。张建华先生的《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就是刻在所有墓碑上的同一句话:“回家之路,我们没走完;守护之路,交给后来人。”当游客抚摸“忠魂唱”三字时,指尖传来的,或许是松山娃娃兵未凉的体温。

附:
满江红·缅怀中国远征军
(纪念日军投降八十周年)
张 建 华
烽火狼烟,山河碎、神州空望。
龙跃起、挥戈仗剑,缅滇雷响。
十万英雄悬命去,两千里路倾生往。
奏捷报、忽又恶风生,佳机丧。
揩干泪,更帅将。
重聚拢,拼相抗。
北西同钳对,怒江掀浪。
绝地反攻刀浴血,沉舟破釜枪平嶂。
旌旗猎,壮伟远征军,忠魂唱。
2025.8.15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