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送福
——航天英雄邓清明与全国劳模徐建生交往侧记
乙巳蛇年北京二月的风还带着凛冽,航天城玻璃幕墙反射着清冷的阳光。两个江西汉子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航天英雄邓清明的掌心还残留着太空余温。全国劳模徐建生指缝间尚带着赣东泥土气息。这是一次跨越天地的不期而遇,是浩渺星辰与家乡稻穗的久别重逢。
23年备份生涯,邓清明在模拟舱里度过了8280多个晨昏。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训练服,那些精确到毫秒的操作规程,都化作宣纸上的“天宫”二字。当毛笔在宣纸上行走时,他忽然想起家乡江西省宜黄县的山雾,想起母亲用木甑蒸出的米糕香气。航天人的浪漫,是把对地球的思念,写成寄往宇宙的情书。
而在距离宜黄县不远的东乡区,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全国劳模徐建生正数着第14400个黎明,但见老家小璜镇大众山屋顶瓦片上凝着露珠,孵卵箱里的温度计闪着微光。他发现和培育的当今世界第三系列鸡蛋(绿壳鸡蛋),蛋壳上带着纯天然色,蛋黄里藏着叶酸的星河。这位当代“养鸡状元”“华绿神蛋开山祖”的实验室,是赣东大地的自豪,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吴常信的高产试验田。他们的科研笔记,写在世界珍稀动物品种(东乡黑羽绿壳蛋鸡)振翅的历史烟云中……
“老乡啊!”邓清明握着徐建生的手突然紧了紧,喉头滚动着千言万语。他望着眼前这个慈眉善目的同乡,仿佛看见了父亲在稻田里弯腰的背影。徐建生眼眶微红,他想起了第一次在电视里看见神舟升空时,全家人聚集在电视屏幕前欢呼的场景。“我们抚州人,一个上天,在太空书写中国骄傲。一个立地,在山岗上创造神州传奇。好象是老天爷的有情有意、帮忙给力。”徐建生笑着说,声音里带着赣东特有的绵软腔调。邓清明闻言大笑:“可不是!你在茅草屋顶上摘星星,创奇迹。我在太空舱里数鸡蛋,看天河。”两人相视一笑,眼角都漾起了细纹——那是岁月留下的年轮,记录着各自领域的坚守。
邓清明喜爱书法,他在航天控制中心办公室一气呵成五幅书法作品赠送给徐建生。墨龙在宣纸上腾跃,仿佛要衔住那枚神奇的绿壳蛋——那可是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称道的“好蛋”和被我国著名营养专家于若木亲笔题词赞誉的“东乡神蛋、华夏明珠”哦!“天宫送福”“家和致祥”的横竖撇捺间,似乎能看见飞船对接时的严谨与默契。最动人的是那幅“天宫送福”——左一撇是发射塔架上的冰凌,右一捺是茅草尖上的晨露,中间的飞白处,分明飘着赣抚田野的稻花清香。
“徐总呀!你和吴常信院士研制的华绿叶酸蛋,真能补身子?”邓清明捧着绿壳蛋细细端详,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徐建生点点头:“航天员同志要是喜欢,我让家里寄一箱给您。您品尝了,自然就知道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的绿壳鸡蛋,不仅养生,而且益智。少年吃了会读书,老人吃了会长寿,青壮年吃了能健体,滋阴还壮阳。特别是叶酸鸡蛋,能预防脑梗。”“嗬嗬,那真是稀奇!”两人又说起家乡的麻糍、霉豆腐,说起抚河边的柳树发了新芽,说起小时候在田间追逐蜻蜓的往事。乡音袅袅,恍若回到了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城。临别时,邓清明突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徐总呀,等退休了,我回家去东乡跟你学养绿壳蛋鸡。”徐建生笑着回应:“那我可要跟着你去航天城看看真正的星星。”两人又握手,这次握得更久些,仿佛要通过掌心的温度,把各自积攒了半生的故事都传递给对方。
是的,天上人间,原来共用着同一种浪漫——把最深的执着,都熬成了光。当邓清明在太空回望地球时,他看见的是徐建生鸡舍上方的同一片月光;当徐建生观察绿壳蛋壳鸡时,他触摸到的是邓清明舱外宇航服上的神圣。在这个春天,五幅墨迹像五座鹊桥,连起了天宫与茅屋,连起了23年的坚守与41载的耕耘。或许,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像赣抚大地上最常见的两种植物——竹子向上生长,冲向云霄;稻穗向下低垂,贴近泥土。一个仰望星空,一个脚踏实地,看似方向不同,实则目标一致,用各自的心力、才情和智慧同样滋养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作者分别系东乡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原江西磷肥厂保卫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