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盒里的记忆
作者:杨富安 陕西
【内容提要】}这篇小说重点描写程念祖发现祖父遗物并阅读日记的过程,以及通过日记回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年轻的程志远如何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抗战救护队员的经历,展现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和民族精神的觉醒。
雨水轻轻敲打着窗户,程念祖站在祖父的书房里,手指拂过那些整齐排列的书籍。程志远教授的葬礼已经过去一周了,作为长孙,他承担起了整理遗物的责任。书房里弥漫着旧书和墨水的味道,那是祖父特有的气息,仿佛他从未离开。
"念祖,找到什么了吗?"父亲在门外问道。
"还没什么特别的,都是些教学资料和书籍。"程念祖回答,目光扫过书架上的《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全纪实》等著作。祖父生前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攻抗战史研究,书房里堆满了相关资料。
他蹲下身,打开最底层的抽屉,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牛皮纸档案袋,每个都标注着年份和事件名称:"1937淞沪会战""1938台儿庄战役""1940百团大战"......这是祖父多年研究的积累。
当他的手指触到抽屉最深处时,碰到了一个冰凉的金属物体。程念祖好奇地拨开档案袋,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盒子没有上锁,但似乎多年未被打开过,盖子与盒身几乎锈在了一起。
他小心翼翼地用裁纸刀撬开铁盒,随着一声轻微的"吱呀",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枚变形的子弹壳、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和一本皮质封面的小本子。子弹壳上刻着模糊的日期"1937.8.13",照片上是十几个年轻人的合影,背后用褪色的墨水写着"上海学生救护队,1937年8月"。而那个小本子,程念祖翻开第一页,上面是祖父熟悉的笔迹:"战地日记,程志远,1937-1945"
他的手微微颤抖。祖父从未提起过这本日记,也从未详细讲述过他在抗战时期的经历。程念祖只知道祖父年轻时参加过抗战,但具体做了什么,家人都不清楚。
窗外的雨声渐大,程念祖捧着日记本坐到祖父常坐的那把旧藤椅上,翻开了第一页。
"1937年8月14日,上海。今天是我加入学生救护队的第三天,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目睹死亡......"
程念祖的眼前仿佛展开了另一幅画面,时光倒流回八十四年前的那个夏天。
1937年8月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不安。十七岁的程志远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复旦大学临时设立的征兵处前,汗水浸透了他的白衬衫。他的耳边回荡着父亲愤怒的吼声:"你疯了吗?一个读书人上什么前线,日本人的飞机大炮不长眼。"
但他忘不了三天前在闸北看到的景象,被炸毁的民房、哭嚎的妇孺、血肉模糊的尸体。那天他本是去给同学送书,却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的第一波轰炸。
"姓名?年龄?"登记处的军官头也不抬地问道。
"程志远,十七岁......不,十八岁。"他故意报大了年龄,声音因紧张而发颤。
"学生?"
"是,复旦附中高三。"
军官这才抬起头,打量了一下这个戴着圆框眼镜、书生气十足的少年:"前线不要学生娃娃,去救护队吧,那边缺人手。"
就这样,程志远被编入了上海学生救护队第三分队。当天晚上,他们在法租界的一个仓库里接受了简单培训,如何包扎伤口、如何止血、如何搬运伤员。教他们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军医,姓林,左脸颊有一道疤,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
"记住,战场上没有英雄,只有活人和死人。"林医生边演示止血带的使用方法边说,"你们的任务是救人,不是送死。听到炮声就找掩护,看到飞机就趴下,明白吗?"
程志远和十几个同龄人一起点头。他们大多是上海各校的学生,最小的才十六岁,最大的不过二十出头。没有人真正理解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第二天清晨,他们被派往闸北前线。程志远永远记得第一次踏上战场的感受,刺鼻的硝烟味、震耳欲聋的炮声、脚下泥泞中暗红的血迹。救护队被安排在离前线约两里地的一个废弃教堂里,不断有伤员被抬进来。
"腹部中弹!需要立即手术。"
"这个不行了,放到右边去。"
"谁去拿血浆?快!"
程志远被指派去照顾轻伤员,给他们喂水、换绷带。一个满脸是血的士兵抓住他的手腕:"小兄弟,给我写封信......给我娘......"他的声音越来越弱,最终变成了一声叹息。程志远呆呆地站着,看着那个可能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士兵慢慢闭上眼睛,再也不会睁开。
"别愣着,那边还有伤员。"林医生推了他一把。
那天晚上,程志远蜷缩在教堂角落,无法入睡。白天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断肢、内脏、空洞的眼神......他跑到外面呕吐,把胃里的东西吐了个干净。
"第一次都这样。"身后传来林医生的声音,递给他一块手帕,"擦擦嘴。"
程志远接过手帕,声音颤抖:"为什么......为什么要打仗?那些人...他们也有父母妻儿......"
林医生点燃一支烟,火光映照出他脸上的疤痕:"我老家在奉天,'九一八'那天,我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杀了我父亲和妹妹。"他吐出一口烟,"有些仗,不是我们想打,而是不得不打。"
"可我们只是学生......我们救不了所有人......"
"但你能救一个是一个。"林医生拍拍他的肩膀,"记住,每救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庭。去睡吧,明天还有更多伤员。"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地狱。日军的轰炸越来越频繁,伤员源源不断地送来。程志远渐渐习惯了血腥和死亡,学会了在炮火中保持冷静。他见过肠子流出来的士兵求他给个痛快,见过双腿被炸断的孩子紧紧抱着一个破布娃娃,也见过临死的老人把全家福贴在胸口......
八月下旬的一个傍晚,程志远正在给伤员喂水,突然听到外面一阵骚动。他跑出去,看到林医生和几个士兵抬着一个血人冲进来。
"让开,重伤员。"
程志远看清了担架上的人,是他们救护队的小张,才十六岁,早上还笑嘻嘻地跟他分了一块巧克力。现在他的腹部被弹片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血不断涌出。
"志远......帮我......"小张虚弱地伸出手。
程志远握住那只冰冷的手:"坚持住,林医生会救你的。"
但林医生检查后摇了摇头,低声说:"伤到肝脏了,没救了。"
程志远不肯相信,他跪在小张身边,一遍遍说着鼓励的话,直到那只手在他掌心慢慢变冷。小张最后的话是:"告诉我娘......我没怕......"
那天深夜,程志远独自坐在教堂后的台阶上,无声地流泪。林医生找到他,递给他一个铁皮水壶,里面是烈酒。
"喝点,暖暖身子。"
程志远灌了一大口,呛得直咳嗽:"为什么......为什么死的总是好人?"
"战争不讲道理。"林医生望着星空,"但记住,我们打仗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活。小张救了七个伤员,他比很多活到八十岁的人都有价值。"
"可这一切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林医生沉默了一会儿,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他说过,中国人就像这块表,外表可能被摔坏,但里面的齿轮永远在转动。我们可能会输掉很多战斗,但只要精神不灭,就永远不会输掉战争。"
程志远接过怀表,借着月光看到表盖内侧刻着四个小字:"勿忘国耻"。
"收着吧。"林医生站起身,"明天日军可能会发动总攻,我们需要转移伤员。早点休息。"
程志远没想到,这是林医生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第二天上午,日军轰炸机群袭击了救护站所在区域。一枚炸弹直接命中教堂,程志远因为在外面的水井打水而幸免于难。当他从爆炸的冲击中回过神来,眼前的教堂已是一片火海。
他发疯似的冲进去,在浓烟和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最终他只找到了林医生的尸体,他被一根横梁压住,怀里还抱着一个小伤员。程志远跪在地上,痛哭失声。
在整理林医生的遗物时,他发现了一张照片,是林医生与家人的合影,背面写着:"沈阳,1931年春"。照片上的林医生还很年轻,没有那道疤痕,身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扎着辫子的姑娘。程志远把照片和那块怀表一起放进了贴身的衣袋。
那天晚上,他在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把林医生的照片、小张留下的那半块巧克力和一枚从战场上捡到的子弹壳放了进去。在盒盖内侧,他用刀刻下了日期:1937年8月28日。
程念祖轻轻合上日记本,发现自己的脸颊已经湿了。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夕阳透过云层照进书房,落在那个生锈的铁盒上。
他拿起那张泛黄的照片,仔细辨认着每一个年轻的面孔。在第二排最右边,他认出了年轻的祖父,那个戴着圆框眼镜、神情严肃的少年。而站在中间的高个子,脸上似乎有一道疤痕...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程念祖的思绪。是父亲打来的,问他整理得怎么样了。
"爸,你知道爷爷在抗战时的事吗?"程念祖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你爷爷很少提起那段日子。我只知道他参加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来在后方做文职工作。怎么了?"
"我找到了他的战地日记。"
又是一阵沉默。"好好保管它,"父亲最终说,"那是你爷爷最珍贵的东西。"
挂断电话,程念祖继续翻阅日记。后面的内容记录了救护队残部撤退到南京的过程,以及随后更加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他读到了更多名字,勇敢牺牲的战友、宁死不屈的平民、以命相搏的士兵......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被战火淬炼的人生。
程念祖突然明白了祖父为何终身致力于抗战史研究,为何对那些枯燥的日期和数字如此执着。那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无数像林医生、小张这样的普通人用生命写就的史诗。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好友李明的号码:"明子,你那个做数字档案的项目还缺素材吗?我想加入......对,是关于抗战的个人记忆......我这里有第一手资料。"
挂掉电话,程念祖望向书架上祖父的照片。白发苍苍的程志远教授微笑着,眼神坚定而温和。他终于理解了祖父常说的那句话:"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
铁盒里的记忆不再沉默,它们将通过程念祖的手,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全文3700字)
写于2025.8.12
作者简介:杨富安,陕西商洛人,现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商洛分会长,商洛市作协理事,在《美文》《散文选刊》《百花园》《小说月刊》《作家报》及中国作家网、散文网上刊发文学作品百万字,获得文学嘉奖二十余次,50多篇作品入选各种版本年度选集,出版散文集《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和小说集《两杯咖啡》。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