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日本投降日怀
蒙世清(云南昭通)
烽烟散尽千重阙,倭寇降幡万国凉。
恶贯终蒙天谴日,人心始靖劫尘场。
三光政策凝霜史,五口通商振慨慷。
莫忘卢沟新月影,长鸣警世古钟张。
这首诗以七律的形式,在历史与情感的交织中,回忆日本投降日,颂扬胜利的庄严,警示后人勿忘历史。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评述:
1. 主题与情感
标题:点明主旨,聚焦于日本投降日的怀想,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和平的珍视。
首联:以“烽烟散尽”和“倭寇降幡”开篇,描绘战争结束后的肃穆与荒凉,既写实景又寓情于景,传递出天下无战的苍茫。
颔联:“恶贯终蒙天谴”直指侵略者的末日,而“人心始靖劫尘场”则转向人民的安宁,情感从悲壮转向欣慰。
2.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颈联:“三光政策凝霜史”回顾日军暴行,以“霜”喻历史的冰冷与残酷;“五口通商振慨慷”则暗指战后重建的豪情,形成对比。
尾联:“莫忘卢沟新月影”聚焦卢沟桥事变这一历史转折点,用“新月”既写实景(夜空之月),又暗喻新生的希望;“长鸣警世古钟张”则以钟声为喻,警示后人永记历史,呼应标题的“怀”字。
3. 艺术手法
用典:“五口通商”可能寓指战后中国开放的港口,隐喻国家复兴。“卢沟新月”则借卢沟桥事变这一标志性事件,唤起民族记忆。
对仗:七律要求严格的对仗,诗中“千重阙”对“万国凉”,“天谴日”对“劫尘场”,工整且不失深意。
意象:“烽烟”“降幡”“霜史”“古钟”等意象密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画面感。
4. 文学价值
诗作情感真挚,从战争到和平的过渡自然,既有对过去的沉痛回顾,也有对未来的警醒。
结构上,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叙事、尾联升华,符合七律的传统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