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雷锋同志因公殉职63周年纪念日,当晚19:30,沈阳多位道德模范在线上开展“缅怀雷锋同志·重温激情岁月”纪念朗诵活动。活动以三分钟默哀开篇,全体参与者向雷锋同志致以崇高敬意,随后四位朗诵者依次登场,用深情话语传递雷锋精神的温度与力量。
刘桂华,女,1940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原化部沈阳化工研究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国家科技进步金牌获得者,获得建国7 0周年纪念章,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沈阳市学雷锋标兵,东北优秀雷锋辅导员,被聘为沈阳市10多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现任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红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刘桂华朗诵《雷锋精神永驻我心灵》时,以与雷锋同志同龄人的身份,讲述了60年践行雷锋精神的历程。她提及作为科技人员,在承担七五国家攻关项目时,为查外文资料每日强记100个英语单词,从化工操作外行成长为染料项目专家,最终让成果超国外水平;还分享了与原铁西区兴工街道爱心之家两名智障孩子结对4年、与新工四校学生郝生源成“学雷锋对子”的故事,两人同获沈阳学雷锋标兵。字里行间满是对“干一行爱一行”的坚守,既有科研路上的攻坚克难,也有公益中的温情付出,更流露着将雷锋同志的日记、材料装订成册留给子女的传承之心,情感真挚而厚重。
刘军 ,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直至退休。
刘军在《忆雷锋 树新风》中,以“翻开岁月画卷”起笔,重温62年前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他将雷锋同志比作“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阐释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感慨这位仅22岁的普通士兵展现的震撼人格。“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名字永不朽”的咏叹中,既有对榜样的深切思念,也有“无论时代变迁,精神永传承”的坚定信念,传递出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的决心。
74岁的共产党员刘抗美,退休后19年关爱孤残孩子,将12个残疾孩子接回家中抚养;连续20年六一儿童节带捐助物品陪福利院孩子过节,还多年到敬老院送物资、陪老人过重阳。她十多年来为孩子、学生、老人及公益捐款22万5千多元,获沈阳市最美雷锋家庭、学雷锋标兵,辽宁省最美老党员、助残先进个人,沈阳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其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五好家庭,今年五月再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刘抗美朗诵《雷锋颂》时,以“三月北方燃烧的心灯”为喻,讲述这盏由伟人点燃的灯照亮几代人路程。她细数雷锋同志事迹:每年三月的春风叩开千家万户心灵,融化冰雪播撒服务真情;5月的冷雨中脱下雨衣护佑大嫂与孩子,用贴身线衣温暖女童。“你普通却播种文明之花,青春定格在22岁,精神却成时代坐标”的深情诉说,既有对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感动,也有对其精神与民族复兴同频的自豪,句句饱含“雷锋同志永远活在心中”的赤诚。
苏广林,男,63岁,环卫工人,中共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模,省党代表,省道德模范,辽宁好人最美职工,辽宁省最美五老。三十六年来立足岗位学雷锋,用疏通技能为百姓服务。
苏广林的《扳手》以独特视角诠释雷锋精神,将掌心磨亮的扳手比作信念的轮廓——在化粪池浊浪里、堵塞的喉道间旋开生活死结。他由扳手联想到雷锋同志:“那个将姓名刻进春风的士兵,补丁袜子盛满星光,怀抱迷途幼童用体温烘干湿衣,独轮车在泥泞留下车辙”。朗诵中,“千万个扳手同时旋转”的意象与雷锋精神呼应,既有对平凡岗位践行奉献的深刻感悟,也有“以毕生行走延伸雷锋同志旅程”的执着,情感深沉有力,展现出精神传承的生生不息。
此次线上活动通过不同维度的诵读,让雷锋精神跨越时空,在字里行间焕发新的生命力,不仅缅怀了榜样,更激励着人们以行动续写“为人民服务”的篇章。
微信群群主山子主持本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