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针对当下教育存在“与生命不和谐”的痛点,孟国泰提出“三和教育”,倡导“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万物生命和谐”。为此,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德增大力推广,先后主持了“三和教育美篇大讨论”“三和教育线上论坛”,收到并在《美篇》和《都市头条》发表文章200篇,好戏连台,反响热烈。现特选出罗罗的佳作《三和教育的实践破局点》,邀您共品,共享美好。
当教育被分数绑架成“筛选机器”时,“三和教育”像一把钥匙,撬开了传统教育的固化思维。从德州睿聪高中1244%的本科提升率,到全国50余所学校的实践验证,这些成果背后藏着同一个答案:教育的破局,始于对“和谐”的重新定义——不是削足适履的妥协,而是让每个生命在适宜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一、与自我和谐:从“对抗错误”到“解码成长”
传统课堂里,错题本是“耻辱柱”,分数单是“判决书”。睿聪高中的“错误进化树”却让错题变成了“成长地图”:有位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给病句标注“病因”,比如“这是偷换主语的‘隐身术’”“这是搭配不当的‘错位舞’”。当学生开始像侦探一样拆解错误,“我不行”的自我否定便转化成了“我发现”的探索欲。
破局关键:用“动态成长轴”替代“静态评价尺”。某小学的“进步可视化”实践颇具启发:在教室后墙贴满“成长阶梯贴”,学生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小突破(比如“今天主动举手了”“这次计算没粗心”)贴上贴纸。这种“自己和自己比”的评价体系,让内向的孩子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光芒。但需警惕“伪接纳”——允许不完美,不等于放任不努力,真正的自我和谐,是既懂得“暂时落后不可怕”,更明白“持续发力才可贵”。
二、与他人和谐: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长”
孟国泰的“人字形教育体系”,在课堂里落地成了“角色共生”的智慧。见过最动人的课堂设计,是某初中的“历史剧场”:学生分别扮演“史料研究员”“人物扮演者”“评论员”,缺了任何一个角色,历史故事都无法完整呈现。内向的学生负责查资料,外向的学生负责演绎,连平时调皮的孩子都能在“道具组”找到价值——这种“人人不可或缺”的设计,让“同伴”从“竞争对手”变成了“成长合伙人”。
破局关键:让协作有“结构性依赖”,而非“表面化配合”。有所高中的“学科互助空间站”值得借鉴:学生用擅长的学科知识“兑换”帮助,比如数学好的同学帮英语弱的整理语法,擅长写作的同学为理科强的梳理实验报告。当帮助变成“双向奔赴”的交换,强制合作的抵触感便转化成了“各取所长”的获得感。
三、与天地和谐:从“课本灌输”到“生命对话”
某乡村学校的“菜园课堂”藏着最生动的教育哲学:学生在种黄瓜时理解“光合作用”,计算收成时练习“百分数”,观察蜜蜂传粉时懂得“生态平衡”。当知识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手里的泥土、架上的藤蔓,“天地万物”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共同体。
破局关键:让自然教育有“思维纵深”,而非“形式打卡”。城市学校可以从“校园微观察”起步:生物课观察窗台绿植的向光性,语文课写“落叶的旅行”随笔,道德与法治课讨论“流浪猫的生存与社区规则”。这种从“看见”到“思考”的延伸,能让孩子真正懂得:人类与天地的和谐,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相互尊重的共生。就像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的:“给小树浇水时,我好像听见它在说‘谢谢你,也请让我为你挡挡阳光’。”
“三和教育”的破局点,说到底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就像榕树的生长:枝干各自向天空舒展(和而不同),根系在地下紧密交织(和衷共济),最终与整片森林共享阳光雨露(和谐共生)。当我们不再用“统一标准”裁剪生命,而是用“和谐理念”激活每个个体的内在动力,教育便会从“分数的战场”,变成“成长的乐园”。
一线教师们或许有更鲜活的实践:你们是如何让“和谐”理念落地课堂的?那些看似“反常识”的尝试(比如“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完成作业”“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
作者:罗罗(教师交流园地成员)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