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诗词被誉为我国文学皇冠,而楹联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这顶皇冠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正如古代文人墨客所高度赞誉的那样:“字字含深意,珠玑映日辉”,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美好的愿望,宛如晶莹剔透的珍珠,熠熠生辉。
在林公祖殿的装饰中,诗歌的情感与诗学智慧无处不在。而最具诗歌的情感与诗学智慧的就数楹联了。它是建筑艺术最耐人寻味的妆点,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皇冠明珠。
林公祖殿里的楹联大多是信众感激林公恩泽,重金聘请当时当地撰联高手特意创作。大多数楹联对仗严谨工整、词句精彩、寓意深刻;且富含道德、伦理、哲学等方面的启示,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林公祖殿增添了几分典雅和厚重。更值得一提的是,楹联在林公祖殿中还扮演着传播林公文化一种特殊的教育角色。楹联内容多为颂扬林公圣德福荫,如:“神灵有感万境应,圣德无私百福臻。”、“圣德昭四海民叨庇佑,神恩镇三江福荫儿孙。”;有宣扬林公护国佑民的崇高信念,如“秉正驱邪灵昭千古,佑民护国泽庥万民”、还有劝诫人们从善弃恶的,如“众善奉行自求多福,诸恶莫作然后能安”。
林公祖殿这些楹联,虽然主要是歌功颂德,扮演着传播林公文化一种特殊的教育角色,但通过深入赏析、研究,大多数楹联遵循格律规则,对仗工整;讲究修辞对格,词句精彩;善于营造意境,寓意深刻,颇具艺术感染力。
一、遵循格律规则,对仗工整。楹联有严格的格律规则。楹联学会于2024年1月1日颁布了新版的《联律通则》,简要归纳为:“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简称为“六要素”。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林公祖殿的楹联有17幅为七言,传承了七律颔联颈联的对仗原则,都具备《联律通则》六项基本要素。
实例:“保赤丹心昭日月,驱邪正气壮山河”。
首先,这幅楹联符合“词性对品”的规则。所谓“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所谓“品”,就是类。这一要素要求对联中相同位置的词语在词性上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这幅楹联中的“保赤”对“驱邪”,“丹心”对“正气”,“昭日月”对“壮山河”,词性相同。
其次,这幅楹联符合“平仄对立”的规则,所谓“平仄对立”是指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幅楹联上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遵循句中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反;上联尾字仄,下联尾字平。
再次:这幅楹联符合“形对意联”的规则。所谓“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如果只考虑形式上对仗,而意义上没有关联,那只是对“对子”,而不是“对联”。这幅楹联通过精准的对仗和“昭日月”、“壮山河”的意象,彰显林公驱邪佑民的主题,表达了信徒对林公信仰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敬意。
二、讲究修辞对格,词句精彩。遵循《联律通则》中的六项基本要素是创作合格对联的基础,但要创作出上乘的对联作品,还需要进一步讲究修辞对格,提升楹联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林公祖殿的大多数楹联作品都很讲究修辞对格,这些对联通过运用嵌字、比喻、用典、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使对联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传递文化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提升了对联的整体艺术效果。
1、嵌字,又称嵌名,是把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嵌人联中一定位置,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的修辞手法。嵌字法多种多样,根据古代诗歌嵌名规律,有鹤顶、燕颔、鸢肩、腹嵌等格。
实例:忠昭日月灵千古,平镇山河显万年。
这幅楹联采用“嵌字”修辞法巧妙地把“林公忠平王”的“忠平”两字嵌入联首,称为“鹤顶格”。这种设计使得嵌入的字非常醒目,犹如仙鹤头顶的一点红,因此得名。
也有将人名两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中间部位或句末。如“屏奸邪,以忠直威慑白马;履险阻,保平安佑我黎民。”这幅楹联把“忠平”两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中间部位,称为“腹嵌格”。
林公祖殿楹联采用“嵌入”修辞法的楹联还有“忠扶福稷威灵显;平镇山河血食馨。”“忠可服邪,想当年威慑马王,一片忠诚昭日月;平斯得静,观此际泽福五邑,十分平正庇吾民。”这种嵌入法能取得独有的创意效果,使意中有意,言外有言。充分展示了林公忠平王的和平大使的崇高形象和伟大贡献,也表达了信众对林公的无限敬仰和缅怀。
2、比喻。俗称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手法。
实例:林公日月同辉,圣德乾坤并重。
这幅楹联将林公的光辉比作日月,将林公的圣德比作乾坤。通过比喻,突出了林公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德行,使对联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用典。即运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的修饰手法。
实例:屏奸邪以忠直威慑白马,履险阻保平安佑我黎民。
这副楹联中引用了有关林公“威慑马王”的典故。据《林公史记》记载,林公在羽化成神之前,曾与白马王展开一场激烈的斗法。在这场斗法中,得益于当地百姓的热烈助威与支持,林公最终战胜了白马王。这副楹联采用“威慑马王”的典故,颂扬林公的崇高品德和历史功绩。
4、借代。借代修辞法是指通过借用某个词语或事物来代替另一个词语或事物,以达到更加含蓄、生动或形象的效果。借代修辞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以部分代整体、以具体代抽象、以特征代本体等。
实例:香篆金炉臻百瑞,台添玉烛集千祥。
这幅楹联上联用“香篆金炉”来借代祭祀活动中的庄重和神圣气氛,是以具体代抽象。通过“香篆金炉”这一具体形象,读者可以联想到祭祀时的庄严肃穆,增加了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下联用“台添玉烛”来借代祭祀活动中的光明和吉祥,也是以具体代抽象。通过“玉烛”这一具体形象,读者可以联想到祭祀时的光明和吉祥,这幅楹联通过“香篆金炉”和“台添玉烛”这两个具体形象,使对联在形式上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对联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三、善于营造意境,寓意深刻。对联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指的是作者的情感与外在客观事物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结合,而是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意境的营造,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构成意境的基础元素是“意象”。“意象”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托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在创作对联时,作者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如自然景观、人物活动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一个意境,两个或多个物象也可以构成一个意境。但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将物象与情感的深度融合。通过寓情于景、化景为情的方式,使得原本静态的景象充满了生命力。读者通过想象升华出更为深广的意蕴。这种扩展的寓意使得意境变得更为丰富和深远。
实例:香篆金炉臻百瑞,台添玉烛集千祥。
物象选择:
①香篆金炉:香篆金炉是祭祀活动中常见的器具,象征庄重和神圣。香篆是一种古老的焚香方式,自唐代起就开始流行。它不仅仅是燃烧香料的工具,更是一种融合了艺术与生活的传统文化技艺。金炉(香炉)是承载香灰的重要容器。道经有“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旋绕达上苍”的描述。香篆金炉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们通过精美的造型和寓意丰富的装饰,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高尚品德的崇尚。
②玉烛:玉烛是祭祀活动中常用的照明工具,象征光明和希望。
意象营造:
作者巧妙地将“香篆”、“金炉”、“玉烛”这些祭祀物象与“百瑞”、“千祥”等吉祥象征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且充满神圣感的祭祀氛围。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祥瑞征兆的意境,用以承载信徒对林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显而易见,作者在营造意境方面的技巧是成功的,其所创造的意境展现了显著的艺术感染力。
营造意境比较成功的楹联还有很多。
实例一:“龟蛇同守宫外,松柏齐朝殿前。”
作者选择象征守护和长寿的神兽(龟蛇)和象征忠诚和坚韧松柏作为物象,营造出林公祖殿的庄重和神圣的意境,寄托信徒对林公祖殿的崇敬之情。
实例二:“天香缥纱,谢神恩整肃;宫殿巍峨,覩金相尊严。”
作者选择缥纱之“天香”,巍峨之“宫殿”作为物象,营造出祭祀林公的庄重和神圣的意境,寄托信徒对林公的敬仰之情。
以上这些楹联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成功地营造出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具体生动,还在内容上更加深刻丰富,增强了楹联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