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与黄河邂逅170年
(下篇)
黄鸿河

1948年9月26日,济南解放的第二天,华东野战军渤海军区派出崔光进等几位解放军来到山东黄河修防处,地址是泺口镇西坝南街6号,当众宣布接收黄河堤防,黄河治理权从此回到人民手中。第二天清晨,一张大红布告出现在山东黄河修防处门前德政碑上:告之沿黄百姓,黄河河务局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治黄机构,欢迎黄河修防处原工程技术人员和老河工们参加人民治黄事业。随即,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治河办事处宣告成立,崔光进代理主任。据当时渤海解放区《渤海日报》报道:济南解放后,大批黄河河工光荣参加人民治黄事业。
10月初,山东河务局副局长钱正英召开群众大会讲明政策,陆续吸收575位河工参加人民治黄事业。钱局长指出:共产觉领导治黄是为了造福人民,蒋介石破坏治黄是为了政权私利。济南解放初,原山东修防处工作人员包括149位旧黄河技术人员,297位旧黄河技工,129位黄河老船工,几乎全部加入到了人民治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河务局,初步掌握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沿黄翻身农民,战胜了年年如期而来的洪水袭击,特别是战胜了1949、1958、1976、1982年的特大洪水,创造了建国后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特别是1958年抗洪,面对花园口22300立方米、泺口水文11940立方米每秒流量,全省出动防汛大军36万人,昼夜加高子埝,巡堤查险,严防死守,最危险时刻伸手可触到洪水。为此,周恩来总理中断郑州会议,亲自到泺口大坝查看灾情,鼓励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要保住黄河大堤,保住黄河铁路大桥,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坚定人民抗洪到底的信心,他在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陪同下,在全长1255米的黄河铁路大桥上来回走了一遍,脚下就是波浪滔天,水撞石坝如虎啸的洪水。
面对震耳欲聋,仿佛要吞没大桥的洪水,黄河儿女喊出了:“洪水涨一寸,堤防高一尺”的豪迈誓言。桑梓店镇、泺口镇、北园镇等沿黄两岸所有60岁以下,16岁以上的男人们全都上了大堤。抗洪大军与此次特大洪峰连续进行了5天5夜的斗争,充分彰显了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战天斗地,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力量。

往事如歌,读罢历史方才恍然大悟,屈指算来济南与黄河结缘170年矣。《鹊华秋色图》是元朝画家赵孟頫(1254一1322)用神来之笔,描绘济南大清河两岸、鹊山和华不注山之间的湖光山色,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这是赵孟頫1295年为好友周密创作的一幅思乡之作。周密原籍山东,但生在吴兴,从未回过家乡,赵孟頫便为其叙述济南风光之美,并作此画图相赠,以愈其思念济南之情。
如今,已经不见了的赵公笔下“鹊华秋色”全景,原以为是被黄河肆恣泛滥,夺道大清河后冲毁消失的。其实与黄河无关,早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春,金兵攻下东京,活捉徽、钦二帝北归后,康王赵构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建炎,史称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攻打济南,济南知府刘豫、刘麟父子投降金国,分别被封为东平知府和济南知府。1130年,刘豫因献媚金太宗被封为大齐皇帝,建立了伪“齐国”,定都大名府,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刘豫为谋私利,那就是挖掘疏浚了小清河,成为济南连接渤海的黄金水道,但为引水把鹊山脚下的鹊山湖、莲子湖抽干了。
上古年代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被称为中国江河四渎,小清河原是济水旧迹,济南亦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在隋唐时代已经消失,仅遗留旧河道残缺不全。伪齐王刘豫为稳定政权,得以横征暴敛,在济南北部组织疏浚济水旧道,排涝清淤,为方便其盐运等物资交流,从华山脚下拦截了发源于趵突泉畔的泺水,筑起“泺下堰”。使历下泉群从北流大清河改道东流小清河,同时引导原济南北郊鹊山湖、莲子湖水汇入,使两湖周围大片沼泽水乡变为农田菜畦,唐代诗人李白《陪济南太守泛舟鹊山湖》时看到的“湖阔数十里,波光摇碧山”的鹊华水乡美景,也因小清河的开掘疏浚而消失。
可见,早在赵孟頫前一百五十年,湖光山色的济南北郊,已经被刘豫引没了两湖之水,不是了旧时模样。数百年后,虽然近代黄河水取代了大清河,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后来者居上,黄河替补了水源,才在下游形成了许多湖泊港湾,才使原大清河两岸今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正是得益于黄河流淌撒下的串串明珠啊。今天的鹊华之地小清河,河道拓展宽阔,两岸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新挖掘的华山湖碧波荡漾,成为人们休闲观景的好地方。
回顾历史,桀骜不驯的黄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47年国民党弃黄,其淤堵、决堤、迁徙”达1595次,重大迁徙改道26次。特别是黄河涌进济南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浊浪搅得济南人民寝食难安,给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每年一度的防汛抗洪更是惊心动魄。从1946年9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岸人民当家做主人,开启了人民治黄事业的新纪元,涌现出许多戴令德、张挺山式的英雄人物。
1949年9月,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16日晚上,济阳段黄河工程队队员翻身农民戴令德雨夜巡河,突然发现重大险情,背河堤外有一碗口大漏洞正在喷冒浑水,他一边呼喊险情,一边毫不犹豫跳入河岸漩涡翻滚的水中,不顾个人安危,用身体挡住了随时可能把他吸入洞中的漏水口,用生命延缓了洪水扩大侵入时间,直到抢险队赶到把洞口堵住,避免了一场重大决口险情发生。山东黄河防汛总指挥部为戴令德颁发了“治黄功匠特等功”奖章,他被誉为“黄河上的黄继光”。2020年,济阳区在建设济阳黄河公园时,把戴令德的铜体雕塑落地在公园内,让人们永远敬仰这位人民治河英雄。

济南天桥区黄台山下,有一座偌大的宋刘村,村民祖先原是家住大清河两岸的农民。黄河夺道大清河后,原来的村庄被洪水俺没,村民被迫舍弃家园,陆续迁栖到黄台山脚下。新中国成立后,宋刘村和附近魏家庄、石门村、狮子张庄、赵家庄、泺安镇、药山张庄等地农民几乎都参加到黄河治理中。1950年5月,在济南“齐烟九点”之一的黄台山前,成立了山东省黄河石料厂。第一列专运石料的“夹皮沟”小火车从这里鸣响汽笛,终点站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后来的20年间,为了开采石料修筑黄河大堤,整座黄台山被挖掘一空。同时,宋刘村等地也涌现出一批采石英雄,其中最著名的采石英雄是全国劳动模范张挺山,他每天上山采石早出晚归,一人完成三个人的生产量,被誉为黄台山上“活愚公”。说到张挺山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1959年10月26日,全国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光荣参会的张挺山会后回到济南,黄台山石料厂的领导请他为全厂职工做报告,实干但拙言的张挺山站在主席台上只说了三句话:“我看见毛主席了,毛主席对俺太好了,天天让俺吃大白馍馍。”说完激动的热泪盈眶。
“黄河宁,天下平”,一语道出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新中国70多年来人民治黄事业长抓不懈,建起了完善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标准化堤防防洪工程安全体系。建成上中游刘家峡、龙羊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沿黄170多座水库,成功仰制住了洪水泛滥;中下游大兴植树造林种草,有效改善植被环境,泥沙得到控制,让黄土高坡变成绿水青山,数千里黄河绿色堤防如“万里长城永不倒”。特别是小浪底水库,对下游采用现代科技“调水调沙”技术,用大数据科学调控,精准泄洪流量,掌握流程流速,冲刷河沙比数,控制综合平衡,恰到好处把泥沙送入大海,一切尽在治黄人的掌控之中。如今,正在壶口瀑布上游10公里处建设的“古贤枢纽水利工程”, 将成为又一道拦截黄土高原泥沙的强力保障,让桀骜不驯的黄河从此改变了模样,这当然要感谢奋战在第一线的黄河儿女。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号召要“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句国家级战略口号,再一次拉开了新中国70年坚持不懈治理黄河的大幕。治黄大军把黄河庞杂的水利千古难题,开启成有条不紊的综合整治,规划所到,一条海晏河清的新黄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黄河同在是一种精神富庶。大济南身在其中,让我们说一点切身感受吧:伴随着城市的十几倍扩张,人口几十倍增长,济南泉水的自然涌量已经无法满足全市民众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业已竣工的“南水北调引黄保泉辅助工程”,就是保护“泉城”和市民的百年大计,把黄河水从玉清湖用三级泵站引入卧虎山,与锦绣川、浆水泉、兴隆、孟家水库实现“五库连通”,经玉符河、兴济河道及时补充地下水源,涝时蓄水,旱时放水,确保泉城“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长盛不衰。截至2024年底,黄河已连续25年不断流,济南每年引用黄河水量约470个大明湖,确保了济南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现在济南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绝大部分是由黄河提供的。“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美景,今天还真是需要黄河之水的大力支撑呢。

(本文插图王海军摄)
2025年4月20日 2025年8月1日修改

作者 黄鸿河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