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明信片
作者:张庆松
午后的海口,阳光如蜜,流淌在骑楼老街的青石板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穿过层层叠叠的拱廊,拂过斑驳的灰墙与锈迹斑驳的铁艺阳台。这里是美兰区最富南洋韵味的街巷,巴洛克式的山花、南洋风格的彩窗、骑楼连绵如诗行,仿佛一卷被岁月轻轻展开的老相册。我牵着母亲的手,缓步穿行其间,她的步伐虽慢,却带着一种从容的节奏,像是在与旧时光对话。
母亲已年过七旬,白发如霜,背影微驼,可她的眼神依旧清亮,像一泓被晨露洗过的秋水。她爱花,爱笑,爱一切带着温度的小美好。哪怕只是路边一束野姜花的香气,也能让她驻足良久,轻嗅低语:“这味儿,像极了我年轻时院子里那株。”
就在我们转过一条窄巷时,她忽然停住了脚步。前方,一块色彩斑斓的“人头拍照板”立在墙边,画中是一对穿着民国服饰的男女,只留下两张空白的脸孔,供游人“入画”。孩子们嬉笑着把脸凑进去,老人们也乐呵呵地摆出姿势,整条街都弥漫着一种天真的欢愉。
母亲怔了一下,随即眼底掠过一丝孩子般的光亮。她悄悄拽了拽我的袖口,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梦:“庆松,咱们……也拍一张?”
我心头一颤。她不说,我几乎忘了——妈妈也曾是爱美的姑娘。她年轻时在照相馆拍过一张黑白小照,齐耳短发,蓝布衫,笑容羞涩却明亮。那张照片如今夹在她梳妆台的老相册里,边角已微微卷起。
我立刻笑着点头,蹲下身稳稳扶住她的手臂。她有些吃力地踮起脚,我把她轻轻托起,让她对准画框。她抿了抿嘴角,又下意识地抬手理了理鬓边的碎发,动作轻柔,仿佛在赴一场久违的约会。
“笑一笑,妈,就那样,自然一点!”我指挥着路过的年轻游客帮忙拍照。镜头前,她先是拘谨,继而放松,最后竟笑出了声——那笑容如春水初融,眼角的皱纹像花瓣般层层绽开,盛满了阳光与羞怯交织的温柔。
“咔嚓”一声,时光被轻轻按下。
后来我们走过钟楼、走过中山路、走过那家她念叨了三十年的南洋咖啡馆,可再没哪张照片,能比这一张更让我心头柔软。那不是一张简单的合影,而是一封来自岁月深处的明信片——写满了被遗忘的少女心事,写满了迟来的浪漫与尊严。
回到家,她把照片打印出来,装进一个雕花木框,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每次儿孙来,她都要指着照片讲一遍那天的故事:“你看,我穿的是旗袍,他是穿西装的 gentleman……其实不是真的,可拍出来,就像真的一样。”
她笑得骄傲,像在讲述一段真实的爱情。
我忽然明白,美,从不专属于青春。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深情凝视。母亲用她的方式告诉我:即使步履蹒跚,也要在世界的画框里,留下自己最灿烂的一瞥。
那张照片,不只是影像,更是一颗心在暮年依然跳动如初的证明。它提醒我们——爱,能让时光倒流;而美,永远不问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