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中三鲜
昔年在陕,于老家坐席,常有一肴名烩三鲜,以高汤为基底,以响皮、五花肉片、肉丸为核心三鲜,辅以木耳、腐竹、油豆腐等,形成汤汁浓白醇厚、荤素搭配,软硬兼俱的典型特征。烩三鲜一端上桌,大家便知道,开始上热菜了。此菜为陕西传统汤菜,老少皆宜,常见于市井餐桌,民间素有“无烩三鲜不成宴"之说。
其上的响皮,就是炸猪皮,昔日我常误以为写作"象皮",纳闷这猪皮同大象有何关系。同时诧异干的可以敲响的猪皮,何以下锅后绵软如此?
来到绍兴,发现也有绘三鲜,同陕西绘三鲜配料不同。它以猪、鸡、鱼为底色。将土猪肉经过手工刀剁,制作成肉圆,同时将野生河鱼刮成鱼圆。以鸡汤为底,加入新鲜的各类蔬菜,以及黑木耳、蛋饺、响皮、河虾、山笋、火腿、香菇等汇聚了越州稽山、鉴水和田野的精华。
绍三鲜据说创自南宋,曾为宋高宗所食并赞赏,被誉为“绍兴菜的头牌”。越地传统"十碗头"里,无论其他菜肴品种如何变化,绍三鲜始终稳居不动,民间也有“无三鲜,不成席”的说法。
我近年来开始对越菜感了兴趣,一道道品尝,因为绍三鲜同陕三鲜有些类似,又有越地特色,最中意的还是此菜。
不过,绍兴还有三道"臭"名昭著,但当地人却食之不已的菜,被称为"臭三鲜",它们就是霉苋菜梗,臭豆腐和臭冬瓜。
论论起源,三臭首数霉苋菜梗。苋菜即皇甫川所称"人旱菜",我亦不知此名何来,乡人尽食叶。绍地人节俭,便对其外皮生硬,内容粗糙的苋菜梗作起文章来。其法:将粗壮苋菜杆切成寸许长段,放入大木盆,加水浸入其中,一个昼夜左右,待水面出现白色泡沫层后,将菜梗捞入竹篮,漂洗干净白沫,沥干水分,便可加盐入坛发酵。若干日后,启盖闻之,便有臭香味溢出。用手触之,若感菜梗外皮滑溜,轻轻按之似已有软乎状时,霉苋菜梗便已告做成。
苋菜梗初闻,一股恶臭之味冲面而来,几不可忍。然细闻臭中带香,入碗浇点菜油,上锅去蒸,随着沸水热气升腾,悠悠香味便开始奋然扑鼻。
经此加工,出锅色泽碧绿,其肉质似果冻,晶莹剔透,吃时用嘴咬住苋菜梗一吸,一股嫩滑咸臭香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常作佐餐下饭菜,这是我亲自品尝体验过的。
一坛霉菜梗捞完,坛内只余浓绿泛黑,黏稠滑溜的卤汁了。这可是绍兴人的宝贝,他们会将这种装有霉菜卤的坛子常年地放置起来。隔年的菜卤名曰“老卤”,制作的霉菜梗味道会更好。臭冬瓜、臭豆腐就是放在这种天然的霉苋菜梗卤中浸渍出来的,臭豆腐的香味其实也是这种老卤的香味。开春各种新上市的瓜果蔬菜,只要你喜欢,都可将其投入坛内霉渍。早上投入,傍晚即可取出蒸而食之。
绍兴三臭,菜梗为王,缺了臭苋菜汁,剩余两臭根本无从谈起。敢尝臭豆腐者,未必敢吃臭冬瓜,吃了臭冬瓜的,修炼几次才能碰那臭苋菜梗。
有人形容霉苋菜梗出瓮后的品尝过程,"入喉咽汁,仿佛沼气池里生出了芙蓉,猪圈槽内滚出了珍珠,那种婉转腾挪之味,竟似在地狱人间天堂混了三生三世般的酣畅凌厉……”,你就知道这霉苋菜梗如何的闻臭吃香了。
霉苋菜梗据传始于趆国之时,越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越国国贫民穷,百姓皆以野菜充饥。有一老者,蕺山上见一野苋菜,其嫩茎、叶俱被人食尽,所余菜梗又老又硬,一时无法煮熟,弃之又觉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备日后再煮。不料数日后,罐内竟发出阵阵香气,老汉取而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远胜于茎叶,百姓闻之,纷纷效仿。
这也不过是传说,可反映了霉苋菜梗不过是饥民无食可进,不得已下的偶然发现而已。
绍兴人收获了霉苋菜梗,霉苋菜梗则收获了他们的胃。这种以前下等人吃的菜,成了绍兴人忘之不去的家乡味道,昔日的"下里巴人"变成了传说中的"阳春白雪",并且有扩散之势。不信,你看着鲁迅故里街道上手拿臭豆腐串,吃得津津有味的游人……
当年初入绍兴,一入小巷,总闻一般臭臭的怪异之味,不禁头痛反胃。后来才知那是臭豆腐气味,如今已习以为常,真是"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不仅臭豆腐吃得,霉苋菜梗也吃得。
我应该是个绍兴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