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打的营盘好钢的兵/陈昌华朗诵诗选
——呤鹂鹏程朗诵艺术团专辑
目录
军号声声
作者 陈昌华 诵读 胡洁红
音乐合成 胡洁红 制作 一方文化
起床号
吹醒了每一个寂静的黎明,
呼喊着每一个相似的拂晓,
打破昨夜甜蜜的梦境,
进入今天紧张的轨道。
动作一个比一个快,
千金一刻争分夺秒。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当兵的从没睡过懒觉。
出操号
号声连着口令声,
声声入耳催出操。
风雨无阻全天候,
吼声阵阵冲云霄。
立正稍息正步走,
投弹射击老一套。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
克敌制胜有绝招。
收操号
骄阳下的一阵风,
冬天里的一把火,
长途跋涉的加油站,
生津止渴的送水车。
打猎需要把枪擦,
砍柴必须把刀磨。
此时有声胜无声,
收兵回营把汗落。
开饭号
人是铁来饭是钢,
号音飘来五谷香。
开饭象打歼灭战,
风卷残云一扫光。
一日三餐的开饭号,
定时定点不定量。
军人也以食为天,
当兵吃饭为打仗。
集合号
集合快似一阵风,
站队好似一排松。
闻风而动下山的虎,
呼风唤雨出海的龙。
召之即来就能战,
战之无往而不胜。
什么样的敌人没见过,
什么样的战争沒打赢。
冲锋号
从来都没有过时,
和平年代也要冲锋。
惊涛骇浪挺身而出,
泰山压顶双手擎。
壮志豪情报效祖国,
血肉之躯筑我长城。
不等吹响冲锋号,
千军万马打头阵。
熄灯号
吹熄营房入夜的灯光,
吹来军营入眠的宁静。
闭上习惯睁大的双眼,
放松时刻绷紧的神经。
从早到晚的声声军号,
只有军人才能分清。
他们时刻听从着军号的召唤.,
他们随时等待着军号的命令。
2016年7月30日

老兵的忠诚
一一致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
作者 陈昌华 诵读 周运明
音乐合成 周运明 制作 一方文化
常常有人问她的年龄
她爱答自己31岁的军龄
身为护士还帶个长
她更知自己肩头的责任
管一个科室就像管个家
里里外外操不完的心
一天到晚唠唠叨叨
像个走马灯忙个不停

从穿防护服隔离衣鞋套
到洗手戴口罩戴护目镜
她一个人一个人仔细检查
她一遍又一遍反复叮咛
尽管有些啰嗦个沒完
可谁都明白这良苦用心
把手洗了无数遍
全付武装里里外外三层

插管吸痰的高风险操作
她身先士卒抢打头阵
面对无法交流的危重患者
她制作了一本手册进行沟通
吃喝拉撒各种诉求
图文并茂一看就懂
患者每次看见图册
就夸她是个有心人

记者闻讯前来釆访
问起她自己家里的事情
她有些难受几度哽咽
泪水一下打湿了眼晴
在家里是个甩手掌柜
大小事都基本交给了爱人
护士长这活实在太累
当丈夫的只能以此表示心疼

记者问她有什么要求
她说只想好好睡上一觉
听到患者称她英雄
她说自己是个普通老兵
道一声护士长你辛苦了
道不尽父老乡亲的致谢感恩
叫一声老大姐满腔深情
叫不完姐妹兄弟的无比敬重

庚子年的军史必将记载
一个军人的天职和使命
火神山的重症室己经见证
一个老兵的担当和忠诚
2020年3月5日
作者 陈昌华 诵读 张秀桥
音乐合成 张秀桥 制作 一方文化
再敬一个
百感交集的军礼
再看一眼
依依惜别的军营
再抱一次
朝夕相处的战友
再拍一张
永远难忘的合影
摘下头顶的帽徽
摘不下心中的神圣
摘下肩扛的肩章
摘不下肩负的使命
如今到了离别的时候
老兵复员
就要踏上归程
那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
变得有些湿润
那张从来不饶人的嘴巴
终于不再出声
那条不分你我的香烟
早已一散而空
那瓶从不服输的白酒
早已一干而尽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
无论连长还是战士
无论老兵还是新兵
才真正理解,什么是
难舍难分的兄弟情
才真正懂得,什么叫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流去了,练兵场上的
摸爬滚打
流去了,行军路上的
风雨泥泞
流去了,危急关头的
挺身而出
流去了,生死与共的
冲锋陷阵
但流不去的
是老兵临别的誓言
是军人报国的忠诚
打仗时我还会归队
需要时还一块献身
一批又一批的老兵
就这样,在熔炉里
锻造成了千锤百炼的真金
一代又一代的军人
就这样,在军旗下
筑起了钢打铁铸的长城
向老兵们回敬
一个崇高的军礼吧
向老兵们送上
一声道别的珍重
退伍是又一次出发
复员是又一次行军
虽然脱下了这身军装
但老兵永远
没有离开自己的队形
凌晨5点,他们悄悄离去
——2023年12月28日凌晨5点,参与甘肃临夏抗震救灾的子弟兵们悄悄离去。
作者 陈昌华 诵读 刘丽
音乐合成 刘丽 制作 一方文化
启明星刚刚睁开眼晴
魚肚白还未点亮晨曦
一辆辆军车驶离甘肃临夏
一位位交警举手庄严敬礼
正是千金难买黎明觉之时
凌晨5点,他们悄悄离去
这一刻,大西北的寒风刺骨
这一刻,乡亲们的睡梦甜蜜
那些抢险的天兵夭将走了
那些最可爱的人悄悄离去
来不及挥下手再见
来不及道一声感激
这一幕是那么遙远
这场景又这么熟悉
是大上海那蜷缩街头的士兵
让晨起的市民又惊又喜
是汶川山崩地裂的关头
子弟兵扑上前的血肉之躯
是长江抗洪的千钧一发
他们用肩膀扛起最后的大堤
是刀山火海的危急关头
他们用生命谱写军旗的壮丽
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
他们就冲锋陷阵顶天立地
此时,就让值勤的交警代行个礼吧
敬上父老乡亲的崇高敬意
此刻,就让沉睡的万家灯火送别吧
送别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民子弟
等到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日子
欢迎他们再回到这块来去匆匆的土地
2023年12月30日

蛟龙出海
一一写在2017年4月26日中国的第二艘航母下水之时……
作者 陈昌华 朗诵 吴丽璇
音乐设计 红树林 制作 一方文化
阳光,涂抹绚烂的油彩
海风,吹落岁月的尘埃
香槟,飞溅欢乐的泡沫
两舷,喷射缤纷的彩带
我们的第二艘航母呵
在拖曳牵引下移出船坞
中国的第二条蛟龙呵
在万众瞩目中投身大海
此时此刻,风平浪静
此情此景,心潮澎湃
为了这一天的下水
我们付出了太多的艰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中国经历了太久的等待

航母一步一步缓缓移动
每一声汽笛,都鸣响着
岁月久远的回声
每一寸距离,都铭刻着
历史悲壮的记载
甲午海战,往事并不如烟
邓世昌们的粉身碎骨
与日月同辉,山河同在
弹尽援绝,驾舰撞击
以血肉之躯同归于尽
大清王朝的北洋水师
从此以后不复存在
江阴海战,惨烈历历在目
中国海军的全军覆没
舰在人在,同仇敌忾
面对日军的三艘航母
用自沉封江阻挡敌舰前进
以卵击石,仍挽救不了
中国海军的灭顶之灾
风萧萧兮江水寒
将士血肉筑起
最后的防线和盾牌
江水滔滔,流不尽
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
大海汹涌,吞没了
命运任人宰割的残骸

从1894到1937
我们用又一次惨败
向中华民族警示
43年前的悲剧
再一次重新上演
从1937到2017
我们用航母的下水
向整个世界宣告
80年前的历史
绝不会从头再来
2017年5月6日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陈昌华,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现任《湾区诗歌》社长。出版诗文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企业常青藤》等。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等。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

诵读者 :胡洁红,热爱生活,喜欢学习朗诵。

诵读者 :周运明,女,退休人员,朗诵爱好者,希望用声音传递真善美!

诵读者 :张秀桥,现居深圳,已退休,热爱文学、朗诵、摄影。


合诵、音乐设计合成:吴丽璇,英文名Eva:英语高级教师,高考英语口语考官,国际汉语高级教师,广东省朗诵协会会员。深圳朗诵艺术研究会会员,昤鹂鹏程朗诵艺术团副团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 心幽华南朗诵艺术团团长, 人民作家等多家平台特约主播。希望用自己的声音去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