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专栏征稿,范围包括六汪人创作或六汪题材的作品,以及不限于六汪的非遗题材作品,您可以直接投稿,也可以提供线索由编者采写,联系微信 xcjyg666,其中 “xcjyg” 是 “乡村记忆馆” 的首字母。

【编者按:胶河是六汪镇域最大的一条河流,它的源头在哪里呢?现在比较广泛的说法,源头在六汪镇孙家沟村,具体位置在孙家沟村与野潴村交界的丘陵处。但在六汪的民间,除孙家沟这一说外,还有望荡山说和鲁山说。
我们知道,认定河源,比较常见的核心原则是“长度优先”法,也就是河源唯远原则。我不知道认定孙家沟为胶河源,有没有职能部门的勘探,如果经过堪测认定,大概就是遵循了“河源唯远”的原则吧?不过,古往今来,民间既然有望荡山说和鲁山说,这至少说明这两处河源也是比较重要的。
“鲁山说”的河源位于鲁山脚下的杨家屯村。2025年8月13日,我驱车来到杨家屯村,访问了村中长者丁绍智,请他谈了位于杨家屯村的胶河源的相关问题,并在他的陪同下,冒着濛濛细雨对河源进行了实地探查。
丁绍智,男,生于1953年12月。1971年1月担任六汪公社杨家屯大队干部,历任团支部书记、大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等职,1980年1月至2009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丁绍智在接受本文采访人专访(2025年8月13日摄)
采访人: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鲁山和杨家屯村好吗?
丁绍智:好的。鲁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与诸城市的一座界山。古称“五弩山”,又名“卤山”,今写作“鲁山”,海拔256.7米,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杨家屯,是六汪镇鲁山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六汪镇人民政府驻地六汪(村)西6.5公里处,鲁山东北麓。地处丘陵。全村居民96户。
采访人:村里的群众说,从鲁山流出了三条河流,指的是哪三条河流?
丁绍智:这三条河流,指胶河、淮河、白马河。淮河,源于鲁山,流向了诸城市境内,指的应该是潍河的支流百尺河。有人说,过去,这条河流经常泛滥成灾,人们便称之为“坏河”,今谐音称作淮河。写的时候,是写“淮”还是槐树的“槐”,我不知道。
采访人:源于鲁山的胶河,从源头到柏乡这一段又称鲁胶河,有些人把它称作胶河的西支流,具体的源头在什么位置?
丁绍智:这条河的源头在鲁山东北坡,山上的水流汇集到杨家屯前河,流经杨家屯村前,进入杨家屯水库。从源头到杨家屯水库,大约有1.5公里的长度。这条河从杨家屯村域流出后,进入了法家庄村域,最终在柏乡村注入了胶河的主流河道。
有资料介绍,它全长12.98公里,流域面积25.25平方公里,河道比降0.00489米/米。
从杨家屯村前经过的这一段,杨家屯的村民通常叫它“村前河”。
采访人:村前河常年有水吗?这条河治理过吗?
丁绍智:这段河道位于村南,实际是条深沟,是在丘陵地貌下自然形成的。常年有水,只是随季节变化水量大小不同而已。历史上没有治理过,一直是自然状。不过,过去在河上修了一座桥,便于群众生产生活。
采访人:有种说法,胶河源在孙家沟村,听说过吗?
丁绍智:没听说过,不知道。传统上,俺村的村民一直说胶河源于鲁山,源头在杨家屯村。在村民的意识中,这里就是胶河的源头。这是建立在传统认知的基础上的一种看法。
采访人:您知道古人对胶河源的理解吗?
丁绍智:几种古籍上都有胶河源的记载。据说清代胶州知州王维曾亲自考证胶河源。清光绪年间的《高密县乡土志》综合了古人的一些说法,记载胶河西源为五弩山,即卤山,今称鲁山;东源为铁橛山东北的望荡山西岩下。《高密乡土志》的这个记载,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应该是比较实际的。
采访人:您能带我到源头去看看吗?
丁绍智:走,咱们到河的源头去看看!
(在丁绍智的陪同下,我驾车来到山下,把车停在一个三岔路口处,然后我们拨开没膝的杂草,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上山。来到山东北坡的一块巨石处,巨石的一侧,显然有被水流冲刷的痕迹。)
丁绍智:俺村前河的水就是从这里汇聚流下去的。如果不说河道,这里就是水流的源头了。
(下山的过程中,丁绍智又领我沿山脚下田地的边缘,拐了几个弯,来到村前河的源头处,但见这里沟深林茂草丰,河底下可见溪流,在林草掩映中泛着白光,若隐若现。两只鸡在沟底觅食。)
丁绍智:按河道说,这里就是河的源头了。

鲁山山坡上汇水处(2025年8月13日摄)

杨家屯村前河(鲁山胶河源,2025年8月13日摄)


(本专栏编者,即本文采访人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六汪特产经销处,联系人,五道口宋金光,电话见图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