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脉横亘陕南,在商洛的峰峦云海间,文学的血脉如丹江般绵长流淌。贾平凹以深沉厚重的文字为这片土地立传,而在商州区腰市镇泉村的山水间,谷庆书(笔名林谷)以另一种姿态扎根乡土,用四十载笔墨耕耘,在小说、散文、诗歌与影视剧本的疆域里,构筑起属于商洛的文学秘境。这位1946年诞生于山地的作家,既是三尺讲台前的教育耕耘者,更是秦岭文脉的执拗守护者,其笔下的文字如深山清泉,映照出商洛的魂与魄。
从讲台到文坛:跨界书写的多面手
谷庆书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商洛的土地紧密相连。从商洛师范毕业到2006年退休,三十九载教学生涯不仅为他赢得“陕西省教师奖励基金会”的荣誉,更让他在日复一日与乡土学子的相处中,沉淀下对这片土地最细腻的观察。教育者的身份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独特的底色——既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饱含对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谷庆书完成了从教育里手到文学创作者的华丽转身。1999年,150万言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云江情雨》横空出世,以恢弘的叙事架构叩开文学殿堂的大门,这部被誉为“全国畅销书”的作品,展现了他驾驭宏大题材的非凡功力,也奠定了其作为小说家的坚实地位。此后,他的创作如秦岭松涛般绵延不绝:2004年,短篇小说《2876》在“‘金麦稻’杯全球原创文学征文”中斩获佳作奖;2011年,中篇小说《白牛》荣获《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二等奖,形成长中短篇协同发力的创作格局。
在小说之外,谷庆书的笔墨在散文与诗歌领域同样熠熠生辉。散文《怀念父母》以质朴笔触勾勒亲情,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并获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诗歌《人民的心声》《伟大的汶川》在“迎党的十八大公益书画诗词展”中摘得金奖,他也因此被授予“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博学名家”称号。《无题》《雨后有虹》等诗作入编《中华诗词传世精品典藏》,更彰显其诗词创作的深厚造诣。2013年,75万字的长篇小说《林谷英烈》与30万字的《林谷文集》联袂出版,小说、散文、诗歌“三花竞放”的创作态势,在地方作家中实属罕见。
影视疆域的拓荒者:从文字到光影的跨越
56岁这年,谷庆书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突破小说创作的舒适区,进军影视剧本领域。对这位已在文坛站稳脚跟的作家而言,剧本创作意味着要面对更复杂的叙事逻辑与视听语言,是一场全新的艺术冒险。但他以商洛人特有的坚韧,在这个陌生领域里步步为营。
从2011年的26集电视剧本《陕南往事》到2024年60集《林谷英烈》定稿,谷庆书历经十年八易其稿的淬炼。这部以郑氏兄弟悲壮人生为轴心的剧作,巧妙编织五条情感线索,将“林谷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充满地域特色的家族史诗,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今,经省版权局认证的电视剧本《林谷英烈》及电影剧本《白牛》《金彤彤的命运》《公仆与警花》《白家三姐妹》,已相继参评全国优秀剧本征集大赛。正如他所言:“别问我是否到了目的地,应问我路上遇到了什么”,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早已超越了奖项本身的意义。
从传统文学到影视剧本的转型,折射出谷庆书对“地域叙事”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商洛,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沾着晨露的苞谷酒、层层叠叠的核桃林、秋日里的打谷场,这些意象在文字中呼吸,在剧本里生长,成为连接文学与生活的纽带。而《山魂》中那句“根扎在土里,叶子落下来也化成泥”的独白,更是道尽了他对土地的敬畏——无论是小说中的农人,还是剧本里的革命者,其精神内核都与商洛的山水血脉相连。
秦岭深处的坚守者:文学巨子的另一种模样
在文学传播日益喧嚣的时代,谷庆书的名字或许不如贾平凹那般广为人知。但这位深居秦岭云雾中的作家,早已习惯了与静谧为伴。他甘于站在聚光灯之外,如隐士般守护着商洛文学的醇香,这种沉静并非被动的边缘,而是主动的选择——不迎合潮流,不追逐热点,只把心血倾注于脚下的土地。
这种坚守,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巨子”的内涵。在商洛文学的天幕下,贾平凹如正午骄阳,照亮整片文学疆域;而谷庆书则如深夜星辰,以独特的光谱映照出山峦的肌理与乡土的魂魄。他的创作,为文坛提供了抵御同质化的珍贵基因库,让地域文学的根系在时代浪潮中愈发坚韧。那些关于商洛山水的描摹、农人的刻画、历史的回溯,共同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商洛文化档案”,让这片土地的精神遗产得以延续。
如今,秦岭云海依旧翻涌,如一本摊开的手稿,谷庆书仍在其中静静书写。他的砚田躬耕四十载,墨浪里既有“文光射斗牛”的豪情,也有“笔底烟霞自卷收”的淡泊。或许,真正的文学巨子从来不止一种模样——不必挤入聚光灯下的殿堂,那些沉潜在山野间,为一方水土呕心沥血的笔耕者,早已在读者心中铸就了不朽的碑石。
正如那首《七律·赞谷庆书》所咏:“文脉绵延谁继起?清芬一缕更风流。”谷庆书的笔墨,早已化作秦岭松涛的一部分,在商洛的山水间,传唱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永恒长歌。